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联K-75履带式装甲运兵车,二战后苏联第一款此类装备

2021-07-28 22:26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二战期间苏军吃了没有专业运兵车的亏,很多时候士兵们需要攀附在坦克上进行远距离机动,且不说舒适性如何,一发炮弹、一梭子机枪子弹都可能给班、排级的基层作战单位造成巨大损失,二战结束后苏联痛定思痛,在1947年提出了装甲运兵车的研发计划,在这一整套计划中,K-75履带式运兵车是最早的一款。

K-75本身也有很浓的实验意味,设计师刻意使用了许多包括汽车零部件在内的结构,这样做的目的是验证装甲运兵车在工业生产方面的优势。

K-75采用较为低矮的造型,发动机位于车体右前方,采用一台140马力的二冲程四缸柴油机,这台发动机是直接借用火炮牵引车的引擎,在车体的右舷设置了两个总量为220升的油箱。履带式行走装置有5对扭杆负重轮,使用了卡车减震器,履带宽300毫米,驾驶员可以调整履带的张紧状态。

在车体的左前方是驾驶员和无线电员的位置,他们顶部有出入舱口,正面有观察口,内部除了驾驶员的操作设备之外,还有无线电员所需的电台、电池等,机枪弹药也存放在这。

与封闭式驾驶室不同的是,乘员舱为顶部开放式结构,这里可以搭乘16~20名士兵(实际上非常的拥挤),他们通过尾部的舱门出入,座椅也能被拆除用来运输2吨重的货物。为了降低糟糕天气对士兵的影响,乘员舱上方可以安装帆布顶棚,至少能够遮风挡雨。

运兵车的装甲较薄,车体正面采用了大倾斜角设计,最大装甲厚度为13毫米,车体两侧和尾部装甲垂直,装甲厚度分别为12毫米和10毫米,运兵车底部装甲为3毫米。

该车仅有一挺7.62毫米机枪用以自卫,通常车上备弹1000发,在乘员舱正面和两侧有多个机枪安装点,其中正面2个,两舷共6个,士兵们可以灵活移动机枪进行射击。理论上可以用重机枪替换7.62毫米机枪,不过这样做并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它的火力水平,仍然只够自卫。

K-75并不具备两栖能力,但是它的车体是密封的可以直接下水,可以依靠其他动力完成水上牵引行驶。

K-75原型车在1950年进行测试,原型车行驶了将近2000千米的路程,该车证明了依靠汽车等零部件生产装甲运兵车的可行性,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进行量产,它低矮的造型和更小的尺寸也被证明比较适合在丛林等环境下作战,不过它的单位功率还有待提升,乘员舱需要扩大以容纳更多士兵。

军方提出了改进要求,希望加大K-75的机动能力,扩大乘员舱尺寸以容纳24名士兵,动力和传动等系统的可靠性要提升,以3000千米行程为一个大修期限,另外还要增加水下推进器实现两栖行驶能力。

不知道为什么K-75没有进行后续研发,军方提出的改进想法没有实现,K-75原型车在后来被送往库宾卡博物馆收藏。

K-75装甲运兵车重7.5吨,车长5.36米,宽2.75米,高1.85米,最大行驶速度40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

苏联K-75履带式装甲运兵车,二战后苏联第一款此类装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