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善恶问题的一点思考:世界上善人真的很多吗?

2022-06-18 19:18 作者: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 我要投稿



如果现在你面前站了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他对你说:你这个人一点都不善!你肯定不高兴。


如果这个人说:“你是个恶人”。那你更不高兴。你可能要发火,甚至要打他。


你不承认自己恶,那你承认不承认自己善?


既然你不是个恶人,那你就剩下了两种可能性:一个是不恶也不善的人,其实不恶也不善的人是不存在的,你要么偏向于善,你要么偏向恶,只有死人才存在不善不恶的问题,因为他已经没有行为了。


只要你有思维,只要你有行为,你的行为和思维要么偏向善,那么是偏向恶。不善不恶,其实是表达一种: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有时候善,有时候恶,存在着这么一种复杂的状态。



另外一种人,可能承认自己偏向于善, 但是,我们真的是善吗?善在哪里?


如果你说自己是个善人,那你的善在哪里?你把你做的所有的善事写出来,再把你做的恶事写出来,你看看哪一个多?


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恶,一定比善多。你说一句谎话就是恶,你骂人就是恶,你内心对别人产生嫉妒就是恶,你搬弄是非就是恶,你背后议论人是恶。



恶,数不胜数,善却寥若晨星。


我们可以这样去描述这个世界善与恶的关系:第一,绝大多数人倾向于恶。请一定要相信这一点儿,不相信这点,说明你不成熟。第二,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恶的成分远远大于善的成分。


很多人说,那我怎么在街上看不到恶人呢?恶人,就是看不见的坏人;恶人,怎么会让你看见?


大家走在街上,出现在你面前的人,都是以戏剧中的角色出现的。ta都在表演,包括媒体上大多数博主,也都是在表演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善,一个特定的个体,身上的恶远远超过他的善,因为善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观察出来。


什么叫善?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对这个词,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苏格拉底的解释可能是比较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人身上那种美德,是知识的表现,它是智慧和知识的另外一面。



那就说,善与智是相关的。但是这个解释有点笼统,属于哲学范畴的解释,比较难以理解。


有一种解释,解释得特别好,他说,善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



三个特点之一:行公义。永远公平合理地对待所有的人,不偏不倚,没有私心,这就叫公义;永远以大家的利益为重,以他人的利益为重,不凸显个人的利益,做事非常公正,这就叫公义。


你看:第一个是“公”,第二个是“义”,“义”就是无罪无过的意思,公,就是公众对公众无害,对公众有益,包括行为和态度。



“好怜悯”,好怜悯是什么?对别人抱有同情,抱有怜恤,能设身处地地了解,或者体察别人的难处,别人的不易。


比如说:我现在给大家讲课,大家基本上都是免费听的。之前就有一个人老说我,说我说话太慢。那我在做节目的时候,我就有意把语速提高了一点。



又有一个人就很不高兴了,又说我说得太快了,就口诛笔伐。我也不理你,嫌我说的快的,我也不理你,嫌我说的慢,我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我本来的语速就偏快,我故意把语速控制好了,这样便于大家听得更明白一点。


因为我的国语不那么标准,有江南的话对我的影响,有我老家陕西的话对我的影响。


怜悯,永远不是站在自己角度,而是别人的角度;怜悯,不是用自己的好恶来看问题,而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难处,同情别人的处境。



存谦卑的心,永远不骄傲。谦卑太重要了,当你不谦卑的时候,很难公正地对待别人,也很难对别人产生怜悯。


我在这里举个例子:我有个堂弟犯法被判刑了,判的是重刑。我的弟媳妇,带着两个孩子,可怜巴巴的,因为我那个弟弟表现不好,全村人都不大喜欢他。


弟媳妇带着孩子很可怜,但是也很少有人同情,甚至有人骂:“看你老公是个什么老公?你也不值得同情,你每家人都不好!”



反正是我的堂弟犯罪了以后,我堂弟的媳妇和孩子,就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大家都是嘲弄,大家都是看笑话。


我跟他们不是很熟悉,弟媳妇,我基本上不是特别熟悉。我回家探亲的时候,我就带太太去看我弟媳妇和孩子去了。因为一个女人呀,带两个孩子实在不易。那个房子简直就是跟五百年前最穷的人住的房子是没什么区别,就只有一张土炕,一个破旧的柜子,什么都没有。



我就给了我弟媳妇儿一些钱,我说:孩子要上学要花钱啊,你要养孩子,你不容易。每一次回去我都给钱,但是我这个弟弟从监狱出来后,他完全不知道我的好处,也不记我的好处。


他不记你的好处,你不要跟他计较,他不感恩,你不要跟他计较。你做了当做的事情,你当时愿意这样做,是出于怜悯。


还有,我们苏州这边有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现在稳定了。他之前多次住院,孤苦伶仃,父母已经亡故,一个人生活,他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活能力。


他很早以前就精神分裂,大概三十年前就精神分裂,病很严重。他比我还大,我太太知道。


我定期去看他,什么代价都不要。因为这个人,他曾经接受过我的咨询,他爸爸妈妈在没去世之前曾经带他来见过我,我给他持续地做了几次咨询,我一直就很关心他,他也非常相信我,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他谁都不相信。因为他不正常,他恐惧,他对人非常恐惧。


这就是怜悯,你连怜悯都没有,你谈什么善呢,对不对?


一个人愿意把钱捐到贫困地区去,他是香港的富豪,他在香港这么楼高车快的高度文明的地方,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他一想到还有那么多孩子在山区,连学都上不起,吃不饱,穿不暖,他心生怜悯,才愿意把钱捐出去,在那里建学校、建医院。



如果他仅仅是为了媒体关注、政府表扬、有人吹捧,说他是慈善大师,那他就不是善了,因为他的动机不是出于怜悯。


行善,其实是很难很难的,行善是挑战我们原有的人性的,因为我们原有的人性是自私和狭隘。


自私和狭隘永远不分家,一个人是自私的,他一定是狭隘的,一个人是狭隘的,他一定是自私的。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有这么多的人学心理学,有这么多的人帮助别人,但是合格的到底有多少?


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真正能为别人提供有效帮助的人,一定是一个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人。这种人一般不在精神科医生里面,精神科医生里只有少数人可能思考过这个问题。


比如说,安定医院的许又新教授,他是湖南人,我对他比较欣赏,因为他虽然是精神科医生,但是他特别喜欢人本主义心理学。




对人性缺乏深刻地理解,只能为别人提供肤浅的援助,心理疾病也好,精神疾病也好,它有非常复杂的发病机制。


但,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发病的人一定对人性的理解是肤浅的。


比如说一个女孩儿,我帮助过的北京女孩儿。她特别好客,对人特别大气,有个外地的女孩儿,跟她一块上学,她就对这个外地女孩特别好,带到自己家里吃住。结果这个外地的女孩儿把她背叛了,在背后说了她一大堆坏话,她崩溃了。



就这件事情让她崩溃了,休学了两年,花了将近一百万元做治疗,这就是对人性的无知。


你对她好,她就会对你好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恩将投报”这个词还有意义吗?恩将仇报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就是从人身上总结出来。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坚持善,尽力远离邪僻,远离丑恶,远离罪恶。对自己的生命,和对自己家庭的生命是有帮助的。



这话是真的。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


关于善恶问题的一点思考:世界上善人真的很多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