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时间-本体论(3-2-3-1)——谢林《世界时代》中的前本体论...

2023-01-26 19:46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3-2-3-1 时间-本体论 Time-Ontology谢林《世界时代》中的前本体论发生学,把握晚期海德格尔运思的前置关卡

代表人物:谢林《世界时代》

通往晚期海德格尔、德里达讨论存在、存在者、无、否定、时间、语言、本质、自由等问题。谢林对于前符号学阶段(谢林三个时代中的“过去”①)问题极具启发性。

○①“过去”是用来【被知道的】,所有的知识、解蔽、历史都来自“过去”,它是一个【前本体论阶段】②,它引出了所有的【智慧=历史】,科学=回忆学(柏拉图主义:“神一般的柏拉图”①);“现在”是指宇宙产生、主客二分(光明和黑暗二分)之后的符号学时代③,是用来【被认识的】本体论已成定局的阶段;“未来”是要【预言、憧憬、达到合二为一】(谢林未完成)。

⊙①这里的柏拉图是运用辩证法进行本体论探讨的柏拉图,想要在一个符号化了的时代去把握前符号化的“过去”必须通过辩证法

⊙②操作系统没装好,各种规定性、本质、事物原初样态都杂糅在一起,【绝对者】所有理念包容在一起

⊙③创生阶段,本体论上有两种原初意志:1、爱、自由、纯粹、自娱自乐,像光一样无限散发出去(永恒耗散,纯粹的爱一切、赠予一切本质、知识,无法塑造最小本体论单元),是【绝对者】盲目存在的沉浸阶段;2、自私、限制、深沉的、隐秘的爱,代表了存在,这种存在是一种【非存在者的运动】(来自于Nowhere,其存在就是323的【根据 Ground】),它的作用就是让无限耗散的爱【收缩、压抑】为一个有限、时间中的【“现在”存在】(柏拉图洞喻的“洞壁”)。

场域论 3

●未来(超逻格斯的未来①,人的自由、人性、有限性开辟出了未来(主体性)) 调和 过去(前本体论发生学机制) VS 现在(当前本体论架构)

○①谢林是反逻格斯的,他认为如果按逻格斯中心主义去理解本体论的话,就会导致逻辑主义内在论(世界可以在它自身之中通过语言被理解(斯宾诺莎,静谧沉思))最终会消解掉【绝对者】,走向虚无主义。

⊙所以人应当超出所居的【本体论世界】,要去探索前本体论位面 

本体论 2

存在 VS 自由、爱

认识论 3

●回忆(哲学) 调和 理性认识(康德、费希特、斯宾诺莎) VS 非理性认识(雅各比神秘主义①)

○①当时人都发现靠命题、逻辑化的方式把握本体论结构是注定失败的,所以有人就要通过【直觉主义、非理性主义】去把握。谢林是拒斥的,谢林认为最高的哲学就是对【前本体论】的【回忆】,这种【回忆】是一种在底层的【不知之知】,是一种绝对的知识,可以通过辩证法把握。

目的论 1

回归为一

●过去(能存在的【绝对者】(可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现在(必然存在的【绝对者】①)→未来,现在和未来两种力量需要达到和谐

○①存在压抑了爱,爱不得不存在,爱又与存在的力量分离开来,产生了自由,被受限(被存在受限)的绝对者:人类所体验(通过回忆过去宁静、美好的纯净状态,被自由、爱所超越)——???

❤️❤️❤️

我今天要来讲主义主义的3-2-3-1

那么它代表人物还是谢林,代表作品是他的《世界时代》

这个主义我把它叫做时间存在论time-ontology

我要说,如果你没看过《世界时代》的话,直接去读海德格尔对于时间的……特别是晚期海德格尔的一些沉思的话,你会很吃力

我就说这个东西是晚期海德格尔,还有比如说举个例子,德里达这类的,他们在进行观念论思辨的时候……也不能叫思辨的,观念论想象、回忆的时候 

就是晚期海德格尔的文本讨论存在问题:

存在、存在者、无、否定、时间、语言、本质、自由,这些东西的时候,如果你不熟悉谢林……

就是说谢林的这些运思是极具启发性的,你想要去直接把握晚期海德格尔的话,那就是抓瞎,因为根本不知道在干嘛

首先要把握谢林的《世界时代》,然后才可以通达晚期海德格尔的这个思想

谢林的这个体系……《世界时代》的体系还是比较具有穿透性的

他讲的是前符号学的一个……整个世界的前符号学阶段pre-symbolic

也就是谢林《世界时代》三个时代中所谓的那个过去

就是谢林的《世界时代》是世界分三个时代: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是用来认识的,就是所有的知识其实都来自于……所有的解蔽简单来说

现在是用来反映的,好像是我记不得了,是用来反映的

未来是用来representation

现在是比较蛇的

未来是用来预言的

现在是用来……现在被认识

过去的是被知道,就是整个知识wissen

现在是被认识,现在是被cognized

知道这个过去也……就是说前符号学阶段的、过去的阶段引向了所有的智慧

智慧同时就是历史,在谢林这边,智慧等于历史,爱智慧等于爱历史

科学就是回忆学,这里是严格柏拉图主义的

谢林在《世界时代》里面提到柏拉图都是神一般的柏拉图

因为这里的柏拉图是高级版柏拉图,不是那个2-1-2-2的那个小宝宝柏拉图

这里的柏拉图是一个进行本体论探讨,用的是辩证法

谢林会说:没办法,我们只能用辩证法

因为现在,我们处在现在这个时代,在已经符号化了的一个现在,想要去把握一个前符号学阶段的一个过去

这个过去你们不要理解成线性时间轴……

就是说谢林的时间哲学不是说有一个线性时间轴

比如说,今晚是当下,下午是过去,明早是未来,不是这个意义上的

在谢林这里,所谓的现在是整个线性时间、整个宇宙产生之后

所谓的现在、谢林那边的现在,是指的宇宙产生之后,然后主客二分之后的符号化的时代

一个光明的……光明当然和黑暗二元对立的

光明和黑暗彼此分离开来的一个时代是现在,就是我们的历史、就是我们所活的

而过去是指一个前符号学阶段,或者一个前本体论阶段

现在,本体论已经架设好了、已成定局了,可以说是一个本体论阶段

已经有一个本体论在里面运行着跑了,有个操作/符号系统跑起来了

而过去则是一个前本体论阶段,就是操作系统编写,或者说还在装载的一个……操作系统没装好的一个状态,会有一种什么情况?就是你那些安装文件都挤在一个压缩包里

是有一个收缩、静谧、肃穆、肃静的那种状态

安装文件就是那种本质、各式各样的本质、一切本质、各式各样的光、各式各样的规定性、各式各样的事物的原型prototype、事物存在的原型

比如说磁、电,比如说他者主体间性、主体性,就各式各样的这些原型的理念挤在一起、挤在大夹子里面

这个大夹子就是操作系统,还没有安装

它就是一个前本体论阶段,被收缩到一起去

有一个最原初的、最原始的时代……就是谢林的话,他自己也是……其实可能存在一个更原始……

这是最原始一个时代、最原始的一个前本体论阶段

当然还有一个创生阶段,就是那种爱、自由、光明这种东西是无限散发出去的,是那个绝对者盲目的存在的一个阶段

一开始只有绝对者,而绝对者就是所有理念包容一体的全能,最厉害的

这个绝对者就是绝对者,但是他有两个意志

一个意志就是纯粹的自由、纯粹的爱,就是有两种原初意志

在谢林那边《世界时代》的话,他会告诉你有两种原初意志,本体论上有两种原初意志

一种就是自由、爱、纯粹性,就是自娱自乐、交融一体的那种状态

那种原初意志就是完全没有自我意识的、就没有自我觉知、没有自我意识,然后其实他是盲目的

这种东西其实可以在小孩身上看到

小孩在那边莫名其妙,他也没有意识到他在玩很开心,他就沉浸,一种沉浸状态

还有一种意志则是一种自私,它代表存在、代表限制

我们画图的话你就会看到,谢林那边的一个创世……第一存在者出现的那个方式是这样的

就是一开始只有自由、纯粹、自娱自乐这种盲目的沉浸

但这种东西在谢林里面把它画成无限散射的光,它不一定有中心点,就是无数的光无限的散出去,是爱

没有它自己的,这个爱是非常空虚的

但是爱必须要有个基点、要有一个基础

这也就是这种绝对自由……这种爱……他这种状态就相当于他是个无

因为他不停的散发掉、耗散掉、沉浸然后他是耗散的,他就是永恒

他捏不起最小存在……最小本体论单元的

他处在一种永恒耗散,这种爱

就是无脑爱一切,enjoy everything,他没有自我的这种状态

你就可以看成是,单纯爱欲散射出去那种状态,这种散射本身让他爽

就是这么一个原初意志是纯粹的爱,是纯粹的赠予

这种爱的话后面就是一种赠与

这种爱把一切之本质,把智慧,都投射到了一个墙壁上面,那投射到墙壁上面就变成你的知识

那有点投影……它是中间一坨光散射出去

那么这个洞穴是什么?是靠什么东西把这种……

这是原初意志的一种散漫的、散出去的、无限爱一切的

他就是爱本身,他无限的爱一切的东西,他没有他自己,他就是这个爱

那么是什么东西把它束缚住的?是另外一种自私的……但是它是更为深沉的

他是更他比这个……

这个爱是散发出去、耗散的,而另外一种意志是深沉的,而且是隐秘的

它是自己是不存在的,它的作用……

另外一种原初意志就叫存在

当晚期海德格尔在讨论存在的时候,这种存在是一种非存在者,它本质上是一种运动

它的作用就是让左边这个玩意儿、这个不断无限耗散的这个爱收缩,也就是说弄个屏障把它压下去:你别给我耗散了

通过这样收缩的话,不是收缩出一层膜出来?这层膜的话就是这个存在

但是这层膜本身是看不见的,这张膜本身是一个非存在者

结果你就得到一个最原初的存在

结果就是左边的这种浪漫的、无限向外发散的原初意志就被压抑住了、整个的困在这层壳儿里面

但是这张壳本身是一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

它为什么会被这样压抑住?是因为有一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你别给我这样散逸了

它是来自于no where

这个存在就是根据ground (gründen),就是我们我们上一讲讲的

有的人就会把它叫做无,但是它不是纯无,它不是绝对的无,它是一种力量

它是一种把那种光亮的耗散压到一个东西里面、压到存在者里面去,把它压成一个存在者,这样不就我们就有一个存在者了?

外面这个力量就叫做存在,而这个存在本身是非存在者

就是我把你压紧压实,这个力量本身叫做存在:我让你本来耗散掉的东西、散成虚无的东西,我把你压缩出来了

我把压出来的第一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应该第一个东西叫做Gott

然后这个Gott里面就压出各式各样的东西出来,压出来第一个东西叫原初的存在,就是God

也就是说在谢林那边,他和传统神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那个Gott在他这边的地位是排老三……都不一定排得到,他排老三的地位

他是一个一切本质之本质

但是为什么他是一切本质之本质?因为这里面这个光投影到这个壁上

这个光就代表了一切之本质,都投在他这个内壁上面

所以在这个Gott内在,他具有一切事……他是一切本质的本质

他自己内禀的拥有所有类型的存在者、宇宙演化学里面的所有环节的事物的那种理型、那种原型在这里面都有

那是因为有一个无限的光谱被投射在他这个内壁上了,可以这样简单……这个很好理解

就是他有一个符号系统无限散逸出来

他没有符号界,他没有个屏幕投射这些信息

那这个时候,得有一个另外一种原初的力量,有两种原初力量,他们之间是……

一个是被不停的散逸出去

他爱呀

I love all of this

体验这一切

他就是没有自我觉知的一种纯体验

就是没有主客二分的,就是这个光散出去的话,它是没有主客二分

它就是一种原初的自我觉知,或者就是一种原初的体验状态

但是有另外一个东西把它给压制住  STOP!,把它压住,压成一个有限的存在,这个东西就是永恒,是一个绝对静谧的、高贵的、宁静的,然后自我兴起的一种状态、极乐的一种状态

但是这种状态会被另外一种力量所打破,会被这个力量所压抑,把它压成一个时间当中存在

本来这个东西是永恒的,本来这个东西是无限散逸的

但是它这样一压的话,就把它压成一个有限,把它压成一个时间中存在的,就是一个现在存在,进入第二阶段——现在,也就时间当中存在者

《世界时代》的……就是很简单

他的那个想象图景,你想,要有一团光无限散射出去

这个时候在比这个光还要原初的、什么都没有的虚无当中,不可被照亮的那个晦暗之中,有这种力量:

你想跑?!把它包住

包住的话,使得最开始的存在者,最开始的实存出现了

所以就实存而言,这两种原初意志体验为同一种实存、同一种existence

the existence as the same thing

same thing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宇宙,就其封闭性,或者就其什么什么性而言,它就是宇宙

那就其他有爱、有一种光亮、光明,他就是上帝,就是原初的一

你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时代》的话,你就去买先刚的书

我不可能,我也没有pdf给你

这个东西也是从德国本里面译的,我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翻译成英文

如果有的话,我可以给你们讲英文版

但是这个书其实你读起来自己会蛮舒服的

其实谢林的运思并不深沉,他是不停的在觉知一种张力,他里面的……他当然也运用到辩证法

但是这本书里面的运思并不玄奥

他的运思比较富有人情味儿,就是比较感性化、比较体验性的

因为他在里面没有大量的那种拉开距离的,或者说靠命题化的方式去加以辩证的那种东西,比较少

他更多的会用比喻

他这本书一开始对自己要求就是说写的让老农、老太婆、小孩儿都能读懂

里面有好多故事,就是有点像寓言的

他写这本书的话有点就写历史、有点像写创世纪一样的

比创世纪还要厉害,创世纪之前的什么……一开始是一大家子、孩童们都在一块,然后来大家分歧越来越大,分家了,这种

所以比创世过程更原初的是一个……还有厉害的就是一开始大家都凝缩在一起、凝缩在一点上面

就是一切都在一起,都成沉浸在一种原初的欢乐当中,内在的……

所以这一切都在一起,然后他们的分歧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然后要散

但是这种盲目的自由,他一开始就盲目的自由,有一种天真的浪漫、天真的乐观,然后沉浸在那种快乐

,然后把一切都发散出去

就有点像一个班级里面都是很开心的小孩儿,然后把他们毕业了,派到各地去那种,然后他被社会教训,就把他推回来那种感觉,然后搞了一个校友会

这个校友会universe宇宙


那么在谢林那边他这个目的论上肯定是1,为什么?因为它最终是要回归的,最终他是三阶段

就是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未来是要被憧憬的、被预言的,这个未来实际上就是又合二为一,他始终是个同一哲学,他最终又合二为一

现在这种状态,是这两个力量对立起来:存在和自由这两种力量对立起来

存在的这种压缩,把自由、爱给压缩到一个存在者的这种状态

就是开启历史,但是庸俗意义上的,就是宇宙大爆炸,就是开启了宇宙史和人类,整个宇宙论里面的进化史

最终抵达那个未来,谢林自己都没写完,他就写了过去篇,然后这个手稿反复……

其实他这主要就写了这一部分(过去)

然后大量本体论运思

我觉得这个要交给我们来思考,交给海德格尔来思考

海德格尔可能思考比较多的是这个(现在)

实际上他讲《存在与时间》的话,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看过谢林的写的这些东西

那个时候,慕尼黑图书馆里面好像有这本,当时是这194x年的时候,有人在慕尼黑图书馆借到了这个《世界时代》手稿

我觉得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实际上是从一个主体生存论的角度去探讨时间现象

但是我觉得他为什么会采用主体生存论这个角度,而完全忽视的谢林哲学当中的主客体相向进化的辩证法的环节?

我总觉得他是不是读过他,在当时?不管了

这个问题其实我没有太多时间去多考量

我们直接就看晚期的文本,我会觉得海德格尔运思方法上很多借鉴谢林的

比如说礼物,比如说对于诗歌艺术的一个把握,很大程度上借鉴谢林

那是因为谢林《世界时代》迟迟没有付梓,然后后人编辑的有些版本编辑的很糟糕

他进入到中文世界,老实说,靠先刚2017年这本书

你把它读完了之后,你会发现晚期海德格尔很多运思、本体论上的探索是和谢林非常重合的

英雄所见略同,都是布尔乔亚意识形态家,这骨子里面是同……

不说了,我不喜欢一天到晚这种腔调、口吻


目的论上是1

他最终憧憬那个未来是要这两种力量又达到某种和谐大的统一

可能通过艺术、通过诗歌,或者通过乱七八糟的东西,谢林自己没写,我就不管了

他自己说……他有的版本里面会把未来说成是过去的一个……

他是这样说的:所谓的过去对应的是一个能存在的绝对者(Gott)

能存在就是最厉害:他可存在也可不存在。这是最厉害的,能存在的绝对者

也就是在他那种情况,两个对立的力量是彼此能够达成一致的

也不叫同一个意志,就是说这两种对立的力量还没有那样对立起来

而现在则是一个必然存在的绝对者,现在对应的是必然存在的绝对者

他没办法不存在,他不得不存在

因为他在这里面,爱和存在之间发生的争执,它们两个对立起来了:存在压抑了爱,让爱不得不存在

应该说一开始,存在和爱是紧紧的结合到一起的

最一开始、最原创的过去就是一个点,就在里面

或者是它在同时就是无限的光亮,它既是一个点,同时又是一个无限的模量

它没有边界的,everything 就是无限的向外发散

因为他无限的向外发散,其实它就是无限的向内汇集,同一个没有方向的爱

那个时候,爱和存在是一回事儿

就是无限的为它而在就是无限的超出自己

过去是……而且那种情况下是可存在,也可不存在,就是完全取决于它的意志

它是一种能存在绝对者:他要存在他就存在,不要存在就不存在

他做了个决定,就是他要存在

就是在这种原始状态下的那个对立面的意志、一个自私的意志、一个绝对者的自私的意志:说我要存在

要存在的话,就把这个无限发散,或者也是无限向内收缩的收缩了

就无限发散……同时其实就是把那种理想状态给它停住,把它压实在宇宙里面了

那宇宙内部的话……进一步的话,这种存在的力量也把里面的那些光都束缚住了

便会有时间空间,会有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

整个谢林的那一些本体论的那些环节一个个都被它存在的力量给它束缚住,束缚在这个宇宙里面

但是这种情况下,也是一个爱超出他,就是那种自由力量也不断的超出他,所以它们才会演化起来

所以才现在的这个……我就是说他(绝对者/宇宙)是必然存在的,没办法

也就是存在之力量必然已经把无限的向外散逸的运动给束缚住了,没办法的

但是他另外一方面,在现在,又有一个……爱实际上就和存在的力量分离开来的

他又有一种自由、自由的力量

这种自由往往就在于我们人类身上

我们人类作为一个受限制的绝对者,我们受的最大的限制是什么?就是存在

人类社会最大限制就是"存在"这个力量,就是第二原初意志对我们的束缚

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by love,通过自由,通过爱……

在哲学上讲,是靠通过回忆过去那种宁静的、寂静的、绝对美好的、绝对自由的、纯净的那种状态

你就能够觉知道那些事物的原型、事物的那种最完美的那种什么,或者怎么样的prototype 那种东西

虽然现在他是一种必然存在的一个绝对者,也这就是宇宙,或者说就其人格化而言就是这个东西(Gott)

但是他在其中是有希望了

前面是他是能存在绝对者

他在那存在还不存在……他会存在出一种纯粹的偶然

他会走向一个必然的存在

也就是说他就是那种小孩漫不经心

我就是那种突发奇想的那种状态

他纯粹偶然

所以他的能存在也是一种绝对的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是一种盲目的自由,这种盲目的自由受限制,受什么限制?受存在的限制

存在对于自由加以的限制

首先是这个限制过程当中,这两者就是更加紧密的相互认识

自由获得对他的自我认识,通过主体、通过人这种存在者,他自由变成存在者,获得他的自我认识

那么最终他会抵达一个统一状态:就既不是能存在,也不是必然存在,而是一个应该存在、应当存在

也就是他找到了存在的……应当存在的绝对者,他找到存在的一种最完美的方式

但是是通过人类的理智活动,以及人类的艺术活动、人类的体验,通过人类的精神活动,以及人类的爱

但是具体的我不能说,人类的三一,在他们文化共同体,他觉得这个本体论……他就喜欢说三一

过去对应的是华子

现在对应的是……现在这个维度其实就是也有三阶段论

不是过去代表华子,而是说存在、爱和那个精神应该是这个……

我记不得他的三元组是什么

这个(存在)代表比较华子,这个(爱)代表克里斯特

这个(精神)代表共同体(Heiliger Geist)

他最后目的论上是1


场域论上3,这个3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我们这就直接用他那个场域

过去和现在

现在是形而下的……他整个都是抄形而上学的,他本体论是这样搞的

那么是由什么调和?其实是由未来调和的

但是他没写到未来,实际上这个未来是一直在发生的

就是预言、逻各斯这种未来,不是代表说发生在现在的将来,而代表他体系有一种目的论

过去代表一个前本体论的发生学,一切实在、一切事件的发生学机制

现在就是当前的本体论架构,就是目前的我们这个宇宙的一个本体论的状况

现在,我们刚才讲了,就是这个宇宙,或者怎么怎么样

而未来我觉得是代表一种超逻各斯meta-logos

我觉得是虽然谢林是反逻各斯

因为他认为如果我们按逻各斯中心主义去理解这整个本体论的话,那会导致逻辑主义的内在论

逻辑主义内在论就认为,这个世界可以在他自身之中被理解,用语言,世界可以在它自身中被理解

然后靠什么样?用语言

这个就是所谓的世界,就现在,对应这个《世界时代》里面现在这个时代

这个东西的话,就是一般斯宾诺莎主义者就说:我通过一种静谧的沉思,我就可以去知道……

就是通过逻辑化命题化的方式,我就可以去理解这个世界本身、理解这个宇宙本身

但这种东西最终会导致不存在绝对者,最终就是把绝对者消解掉了,最终会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没有任何意义的虚无主义,斯宾诺莎主义……

而在谢林这里,则是大胆的认为,我们的哲学就是要超出现在……其实就超出世界、超出我们所居的一个本体论世界,我们要去探索前本体论的位面

而未来,其实在人的有限性上,人的自由、人的有限性开启、开辟出了未来

那是我对这个……因为谢林同志自己未来的没有咋写

我是个海德格尔主义者

我只能说,很明显的,未来代表人类的有限性、主体性、人类的自由、自由之深渊

绝对的未来,其实就是绝对的过去


本体论上这个2很明显的两种原初力量,一种是存在,还有一种是自由,也就是爱

两种本体论力量


认识论上是3

这个还是援引之前的,一个是理性之认识,还有一种是非理性的认识

谢林看来,回忆(调和)……真正认识是回忆,

左边理性之认识是斯宾诺莎的主义那种人,或者是康德费希特这种

非理性的则是什么?

其实先刚写的序里面就已经把代表人物说了,门德尔松、雅各比这种人

斯宾诺莎,左边就是斯宾诺莎莱辛体系

然后这边应该是……我不知道雅各比和门德尔松哪一个是偏神秘主义

应该是雅各比,然后本来是占非理性这边的

就是说当时人们都已经察觉到,靠命题逻辑化的方式去把握本体论结构,不行、做不到、有问题

所以有些人就要通过直觉主义、非理性主义想要去把握,就是用所谓的神智学,或者那种神秘主义体验想去把握本体论的结构

谢林认为,你把人类降的太低了,你没有意识到理智本身、理性本身、最高的理性、最高的哲学就是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前本体论的回忆

这种回忆在底层内核处,它是一种不知之知,但就它是一种绝对知识,可以通过辩证法来把握

先要说他是为了呼应当时黑格尔出版的《逻辑学》第一卷

然后他大胆的引入的辩证法把握这些

但是看到辩证法我们也非常清楚的,比如说他的先验观念论体系里面,他就开始运用辩证法去把握这些前符号化的这些结构

他可以跟随着画出它们的脚步、脉络

就不需要刻意的通过非理性

理性活动足够了

这种对立实际上最终是要被克服的,没有什么理性、非理性的


目的论上是1,我们已经讲完了

在这里他是有一个非常浓重的柏拉图主义:

如果用洞穴的说法的话,这个洞穴的壁垒把火光压在里面,那这个就是收缩的力量,就是存在的力量

存在,它也是一种原初的意志、也是有神性的一种存在,它本身是非存在者,它本身是不存在的

这个结构把握的话,你会再去读海德格尔的文本的话,我觉得你压力会小很多

我建议你可以去读这个《世界时代》,不需要全读完的,因为他反复修改,谢林自己运思到后面反复修改,你熟悉这里面的这些词汇就行了

其实你只要看到286页残篇之前就可以了,就是把那个一直看到81号手稿就可以了

后面这部分的话,你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个东西的话……

他好多都是重复的,他这本书看上去厚,其实重复的

如果你想继续冒险的话,你可以去看晚期海德格尔,你也可以去看海德格尔谢林书,这些都是接着的、这是一个脉络

就是说用,观念论来思考前本体论的发生学的一些机制

好的,我们就讲到这里

❤️❤️❤️

谢林《世界时代》

首先把握《世界时代》,更好理解晚期海德格尔进行观念论想象时讨论的存在(者)、无、时间、语言、本质等。

————————————————————————

世界时代的体系

用观念论讨论世界的前符号学阶段。

世界分为三个时代:过去、现在、未来。“过去”被知道,“现在”被认识,“未来”被预言。谢林认为“过去”有着所有智慧,智慧就是历史,而科学是回忆学(柏拉图主义)。

过去的被知道,现在的被认识,未来的被憧憬。

DasVergangene wird gewußt,das Gegenwärtige wird erkannt,das Zukünftige wird geahndet.

知道的东西被叙述,认识的东西被呈现,憧憬的东西被预言。

Das Gewußte wird erzählt,das Erkannte wird dargestellt,das Geahndete wird geweissagt.

——《世界时代》

谢林的时间哲学

不是一种线性的时间观。“现在”指宇宙产生之后,主客二分后符号化的时代。“过去”指前符号时代(前本体论阶段,原始的、绝对者盲目存在的阶段,之后接续的是创生的阶段,自由、爱无限散发)。

如果按照我们提出的那个动力学解释,即时间的开端是通过一种二元化而确立的,人们就不可能再度提出“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时间在每一个瞬间都是“整个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因为时间不是从“过去”开始的,不是从一个界限开始的,而是从正中心开始的,并且在每一个瞬间都等同于永恒性。

——《世界时代》

两个原初意志

●盲目的、沉浸的原初意志,也即是永恒耗散爱的原初意志。

●自私的、深沉的、隐秘的原初意志,即存在。存在是一种非存在者,本质是一种运动,作用是令永恒耗散爱的原初意志收缩。

耗散的原初意志即被压抑,某种力量压抑了它。压缩后的第一个东西即是存在(亦即Gott)。Gott是本质之本质,它自身内有所有存在者的原型,原因是无限的光谱被投射到其内壁上了。

上述过程概括来讲:无限(“过去”)压抑到有限,将原初的混沌压抑成为时间中的存在者(“现在”),最初的实存出现。

原初意志体验为同一种实存。此实存即是宇宙,人格化即上帝。

————————————————————————

3-场域论过去(前本体论)vs现在(形而下,当前的本体架构);由未来(人的有限性开辟未来,绝对的未来就是绝对的过去;未来代表一种超逻各斯)调和

斯宾诺莎主义认为世界通过语言在它自身中理解它自身,用命题、逻辑化的方式把握本体论结构。谢林反对。斯宾诺莎类似的方法消解绝对者,最终变成虚无主义。谢林尝试用辩证法把握前符号化结构。

2-本体论存在vs自由(两种原初力量)

存在来压抑后开启历史(宇宙史)。

3-认识论理性vs非理性;回忆(看得见的柏拉图主义;洞穴隐喻之壁垒——非存在者)来调和

对立最终应被克服。

1-目的论回归(同一哲学,最终要合二为一。)

“过去”:能存在的绝对者(可存在可不存在。出于纯粹偶然走向存在。绝对的盲目的自由,受存在的限制)。

“现在”:必然存在的绝对者。

留下有待思考的问题:抵达憧憬的“未来”

最后抵达同一,不是能存在、必然存在,而是应该存在,找到存在的最完美方式(谢林认为是三位一体;存在-爱-精神)。

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分别就是存在原则、爱的原则和精神的象征,分别主宰着过去(前世)、现在(现世)、未来(后世)。

——先刚《世界时代·代序》

一些小关联:《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主体生存论角度探讨时间现象,但又忽略了谢林主客体相向进化的辩证法环节。在运思方法上晚期海德格尔借鉴了谢林。

晚期谢林与晚期海德格尔的一脉相承。

【主义主义】时间-本体论(3-2-3-1)——谢林《世界时代》中的前本体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