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重点整理(二)
6、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①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②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特点 ③化学学科的特征
7、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
①突出科学探究目标 ②立足基础知识目标 ③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目标: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主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高中: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向和主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9、教材、课程、课标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上来看,课程结构限定了教材的科类,课程理念导向着教材的目的和目标,内容标准决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直接影响教材的活动方式。
化学课程结构决定课程的类型,也限制了教材的种类和册数;课程理念反映了课程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教材建构的基本思路和编写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内容标准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承上,内容标准具体反映了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目标;启下,内容标准又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而教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
10、初中化学课程:
⑴课标: 见7
⑵理念:
①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地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③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练习、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活的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⑤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认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意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态度、感情、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⑶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内容标准 (二级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素:“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和“学习情景素材”)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①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②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衍生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③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粒子所组成的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
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
⑤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⑷结构特点:具有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