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篇(二):迷茫的少年
在主席十六岁那年,他终于摆脱私塾的启蒙教育,正式踏上了求学之路。这段历史是书中少有的轻松诙谐的段落,却也透露着主席救国的心愿。由于政治思想的不成熟,当时主席对封建主义的态度和我们熟知的主席大不相同,今天读来颇为有趣。比如他曾认为皇帝象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他们不过需要康有为帮助他们变法罢了。看来彼时的教员同志还是深受四书五经的荼毒,以为皇帝大臣个个都是圣君贤臣。同时他继续发扬他喜欢读书的爱好,读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地理,了解到世界上有个国家叫美国,他们的领袖华盛顿带领民众八年苦战建立共和国。人民在领袖的带领下创立共和国,想必这事给他的冲击相当大,以至多年后接受斯诺采访还能记起,共和的种子就此在他心中埋下。先进的思想不断涌入主席大脑,他听说了孙中山和同盟会。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他激动的写下了一篇政论,提出让孙中山回来当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完全没有弄清楚封建主义和共和制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啊。如果真的按他的想法来,政府每天应该比菜市场还热闹。
主席革命一生,指挥大小战斗无数,却从未把自己当成革命军人,只当是个提笔安天下的文人。唯独在长沙,实实在在的当了半年兵。同很多热血青年一样,主席也想投身行伍报效祖国。这时他还有一定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看不起学生军,认为它的基础太复杂了,他决定参加正规军,为完成革命尽力。此外,当时士兵用水是必须到城外去挑的,教员同志自认是个学生,不屑挑水,只好向农夫买水。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有点傲的少年,后来竟敢领导一帮大字不识的工人农民,拿着几杆破枪就攻打长沙城。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协议掩盖了涌动的革命暗流,年轻的主席没有看透暗藏的玄机,以为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革命已经成功,便退出军队,回到书本子上了。
接下来的故事向我们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没头苍蝇,什么叫朝三暮四。我们的教员同志开始留心报纸上的广告,他计划考警校,当个“人民警察”,于是交了一元报名费。可是在考试前又看到一所肥皂学校的招生广告,不收学费,供给膳宿,还答应给些津贴。唔,相当诱人的待遇。而且广告还说做肥皂可以富国利民,于是教员同志改变了报考警校的念头,决定做个肥皂制造家。至于报考警校的一元钱,自然是打水漂了。这时候他又读到了法政学堂的广告,许诺三年之内教完所有法律课程,期满之后就能当官,教员同志又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他立马交了1元报名费——打水漂x2,同时给家里写了信,宣扬了当法官的光明前途,让家里寄学费过来。打水漂还在继续,他先后读到了一所商业学堂和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的广告,又各付了1元钱——打水漂x4,又写信让家里寄钱过来,选择赚钱的商业学校让父亲很高兴。我们的教员同志已经是个打水漂和忽悠的大师了。在公立的商业学校他只待了一个月——打水漂x5,理由是课程是英文教学,而学校没有英文老师(所以你的“paper tiger”是怎么学会的?)。下一个水——学校是省立第一中学,他又花1元报名费参加了入学考试,发榜时居然名列第一,确实有才。因为他的文学才能,学校的国文教员很器重他,还借给他有乾隆的上谕和御批的《御批通鉴辑览》,教员同志读后得出结论:“不如自学”,老夫子知道估计得气死。加之学校课程有效,反感校规,在校六个月后退学了——打水漂x6。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单看主席找学校这一段或许让人觉得他是个没有毅力,好高骛远的人,但他自学的经历证明,他只是没有合适的土壤,一旦找到适合的环境他就会迸发出惊人的毅力与执行力。退学后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都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早上开门进去,中午买两块米糕当午饭,夜晚直到关门才出来,这个计划他持之以恒地执行了半年。在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在日后和别人谈话时,他回忆起了图书馆自学的经历,说了这么一段话:“说来也真好笑,我读过私塾、小学、中学,也当过兵,但从来没有看见过世界地图,因此不知道世界究竟有多大。在我的脑子里,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从古就称为天下,当然大得了不得!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坤舆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都要站住看它一看,看起来使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只占全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已看不见,韶山村更没有影子。”于是,主席发出感慨:“世界真的大呀!世界既大,人就一定多,这样多的人怎样在世界上生活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他从自己所熟悉的韶山冲又联想到世界:“以韶山村的情形来看,一般劳动人民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也有因为没钱吃药而活活病死的,也有交不出钱粮被关进牢狱活活关死的,在韶山村我没见过几个过得快乐的人。韶山村如此,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世界恐怕也如此……”。不得不佩服主席强大的联想能力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用一生践行着解放劳苦大众的信念。此外他还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他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他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图书馆的自修大大增长了见识,这对他极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