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常见手术切口缝合技术
缝合是每一位医学生和外科医生都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从缝合线的选择、到不同伤口选择不同缝合方式、再到腹腔镜下的缝合技巧等等……甚至每个医院,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缝合的经验和秘诀。几乎没有哪个医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曾被缝合这个「简单」小问题所困扰过。
Part.1 皮肤切开
切割前固定皮肤小切口由术者用拇指和示指在切口两侧固定。较长切口由助手在切口两侧或上下用手指固定。切开皮肤时,一般可使用垂直下刀、水平走刀、垂直出刀,要求用力均匀,皮肤和皮下组织一次切开,避免多次切割和斜切。

Part.2 皮肤缝合
缝合有多种方式,基本上可分为单纯缝合、内翻缝合和外翻缝合3大类,各类又有间断和连续两种,缝合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治疗目的和组织结构的不同。
1
单纯缝合
①单纯间断缝合


要点:最为常用的缝合方法,针穿过皮肤,穿过表皮和真皮,经皮下组织跨切口至对侧皮肤出针,每缝一针单独打结。适用:一般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腹膜等多种组织的缝合,尤其适用于感染创口或有感染可能伤口的缝合,便于及时拆线、引流,不影响邻近缝线。优点:操作简单迅速,缝合时可根据不同创缘的情况调整缝线的张力,对创缘的血液循环影响较小。术后个别缝线断裂不影响其他缝线。
缺点:缝合时间较长,缝线耗费较多;可能组织对合不齐。
②单纯连续缝合


要点:在切口一端缝第一针后打结,继而连续缝合整个创口,结束前的一针,将重线尾拉出留在对侧,形成双线与重线尾打结。适用:常用于具有弹性、张力较小的创口,如皮下组织、筋膜、胸膜、腹膜的关闭缝合。优点:缝合严密、张力均等、快速省时。
缺点:一处断裂,整个创口都会崩开。
③连续锁边缝合


要点:又称毛毯式缝合,缝合过程中每次将线交错固定,形成「锁边」的效果。
适用:常用于胃肠道吻合时后壁全层缝合、胃肠道断端的关闭,整张游离植皮的边缘缝合、全子宫切除阴道残端的缝合等。
优点:闭合、止血效果好,对合更整齐、严密。
缺点:相对比较耗时。
④8字缝合


要点:又称双间断缝合,由两个相连的间断缝合组成,缝合线在组织的深面或浅面交叉,打结后形似阿拉伯数字「8」。
适用:常用于肌腱、韧带的缝合或较大血管的缝扎止血。
优点:缝扎牢靠,不易滑脱。
缺点:操作繁琐。
⑤皮下缝合

要点:缝合在切口的一段开始,缝针刺入真皮下,在翻转缝针刺入另一侧真皮,在组织深处打结,可分为皮下间断缝合和皮下连续缝合。
优点:避免普通缝合针孔的小瘢痕。
缺点:切口张力大则不适用此法。
⑥皮内缝合


要点:从切口的一端进针,然后与切缘平行方向,交替穿过切缘两侧的真皮层,交替经过两侧切口边缘的真皮层,一直缝到切口的另一端穿出,最后抽紧。
适用:常用于外露皮肤切口的缝合,如颜面、颈部手术切口等。
优点:皮肤表面不留缝线、切口瘢痕小而整齐。
缺点:切口张力大则不适用此法。
⑦减张缝合

要点:采用粗丝线或钢丝线,于切口一侧缘距切缘2cm 处皮肤进针,达腹直肌后鞘与腹膜之间出针。跨过切口,再于对侧同层次进针,达对侧皮肤相应对称点出针。为避免缝线割裂皮肤,在结扎前缝线上需上一套管作为垫护。
适用:常用于较大张力切口的加固缝合。
优点:减少切口张力,避免术后可能发生裂开。
缺点:损伤皮肤。
⑧贯穿缝扎
要点:将钳夹组织的血管钳平放,从血管钳深面的组织穿过缝线,依次绕进进针点两侧的组织后收紧结扎
适用:钳夹组织较多,单纯结扎困难或缝线滑脱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组织结扎,如脾蒂的缝合结扎
优点:缝扎牢靠,不易滑脱,止血彻底2
外翻缝合
缝合后切口外翻,内面光滑,常用于血管吻合、腹膜缝合、减张缝合等,有时亦用于松弛皮肤的缝合,防止皮缘内卷,影响愈合,具体如下:
①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


要点:是一种张力缝合,总结为「远进远出,近进近出」。距切缘5mm处进针,穿过表皮和真皮,经皮下组织跨切口至对侧于距切缘5mm的对称点穿出。接着再从出针侧距切缘1~2mm处进针,对侧距切缘1~2mm处穿出皮肤,由4个进、出针点连接的平面应与切口垂直,结扎使两侧皮缘外翻。
适用:阴囊、腋窝、腹股沟、颈部等较松弛的皮肤。
优点:具有较强的抗张力强度,对创缘的血液供应影响较小。
②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


要点:距切缘2~3mm处皮肤进针,穿过表皮和真皮,经皮下组织跨切口至对侧相应部位穿出。然后缝线与切口平行向前约8mm,再进针,穿过皮肤,跨越切口至对侧相应部位穿出,最后与另一端缝线打结。
适用:血管破裂孔的修补、血管吻合渗漏处的补针加固。
优点:操作速度快,节省缝线,具有一定的抗张力条件,在缝线上放置胶管可增加抗张力强度。
3
内翻缝合
缝线不穿透粘膜,穿行于浆肌层和粘膜层之间,使创缘部分组织内翻,外表面保持光滑,对合良好,减少粘连,常用于胃肠道和膀胱的吻合。
缝合后浆膜层紧密对合,有利于伤口粘连愈合,愈合后伤口表面光滑又减少了与邻近组织的粘连,防止因黏膜外翻所致的伤口不愈合或胃肠液、尿液外漏。
①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Lembert缝合法)


特点:缝线穿行方向与切缘垂直,缝线不穿透肠壁黏膜
要点:距一侧切缘4~5mm处浆膜层进针,缝线经经浆肌层与黏膜层之间,自同侧浆膜层距切缘2mm处出针。跨越吻合口于对侧距切缘2mm处浆膜层进针,经浆肌层与黏膜层之间,自距切缘4~5mm处的浆膜层出针,打结后,吻合口肠壁内翻包埋。
适用:胃肠道手术最常用的浆肌层内翻缝合法,可在胃肠道全层吻合后加固吻合口、减少吻合口张力。
②浆肌层双缝合(Halsted缝合)

要点:缝合方法类似Connells缝合,缝合仅穿过浆肌层而不是全层,缝线穿行于浆肌层与黏膜层之间,缝一针打一个结。
适用:可用于肠管吻合术中前后壁外层即浆肌层的缝合,也可用于胃肠道较小穿孔的修补。
③连续全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Connells缝合法)

要点:开始第一针作肠壁全层单纯缝合,即从一侧浆膜面进针穿过全层,再从对侧粘膜面进针浆膜面出针。打结之后,距线结3~4mm的一侧浆膜面穿过肠壁全层,再从同侧肠壁黏膜面进针,浆膜面出针。缝线达对侧肠壁,同法进针和出针,收紧缝线使切缘内翻。注意同侧进、出针点距切缘2mm,进、出针点连线应与切缘平行。
适用:多用于胃肠前壁全层缝合、子宫壁的缝合。
④连续浆肌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Cushing缝合法)

要点:缝合方法类似Connells缝合,只是缝合层次不同,这种方法仅穿过浆肌层而不是全层,具体见鉴别图。
适用:可用于胃肠道前后壁浆肌层的吻合。
⑤单纯间断全层内翻缝合
要点:一侧粘膜进针和浆膜出针,对侧浆膜进针和粘膜出针,线结打在腔内同时形成内翻。
适用:常用于胃肠道吻合。
⑥荷包缝合

要点:是小范围内的内翻缝合,在拟包埋部位为圆心行浆肌层环形连续缝合一周,结扎后中心内翻包埋,表面光滑,利于愈合,减少粘连。
适用:常用于阑尾残端的包埋、空腔脏器造瘘管的固定、胃肠壁小伤口或穿刺针眼的封闭、空腔脏器造瘘管的固定等。
Part.3 打结
(1)单手打结法(one-hand technique):常用,简便迅速。左右手均可作结。术中应用最广泛,应重点掌握和练习。

(2)双手打结法(two-hand technique):分别以左右手用相同的方法打成两个交叉结,对深部或组织张力较大的缝合结扎较为方便可靠。适于作外科结。但较繁琐浪费时间。

(3)器械打结法(持钳打结法instrument tie):一般左手捏住缝合针线一段,右手拿持针器或血管钳打结,用于连续缝合、深部操作、线头较短以及一些精细手术时。此种方法不影响视野、节省时间,缺点是缝合有张力时不易扎紧。

(4)深洞打结(deep tie):盆腔深部常用,不论用手或止血钳,在第一道线结起后,将一线拉紧,用另一手将线结推下,同样以相反方向结扎第二个线结。

Part.5 剪线
皮下缝合线剪线方法是:术者结扎完毕后,将双线尾并拢提起,助手将线剪微张,顺线尾向下滑至线结上端,再把剪刀略倾斜,将线剪断,留存线头1mm左右。简言之:一靠二滑三斜四剪。

1、方结
也叫平结。由方向相反的两个单结组成,为手术中最常用的结扎方式。其特点是结扎线来回交错,着力均匀,打成后越拉越紧,不会松开或脱落,因而牢固可靠。用于结扎小血管和各种组织缝合的打结。
2、三迭结
也叫三重结、加强结。是在方结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单结,共三个结,第三个结和第一个结方向相同。以加强结扎线间的摩擦力,防止线松散滑落,因而牢固可靠,常用于有张力的缝合、大血管、瘤蒂的结扎或尼龙线等的打结。注意第一结必须保持缚紧状态。缺点为遗留在组织中的结扎线较多。
3、外科结
第一个结的线圈绕两次,使接触面扩大,摩擦面增加,打第二个结时不易滑脱和松散,比较牢固可靠,可用于结扎大血管。
术不宜采用的结
1、 假结(顺结、十字结):为两个方向相同的单结,其张力仅为方结的1/10,结扎后易自行松散、滑脱。
2、 滑结:两个单结的形式与方结相同,但由于在打结的过程中将其中一个线头拉紧,只用了另一个线头打结所造成。此结打后易滑脱。改变拉线力量分布及方向即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