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志怪故事·淮南子

2018-02-22 21:59 作者:柳龙君  | 我要投稿

淮南子(节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杂家作品,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这里特意节选出里面记载的部分神话传说。

宇宙之初

  宇宙有一个开始的时候,有一个未曾“开始”的时候,更有一个尚未有那“未曾开始”的时候。 宇宙存在着“有”,也存在着“无”,还有未曾产生“有”、“无”的东西,更有尚未有那“未曾产生‘有’、‘无’”的东西。

  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混混沌沌,无形无象,所以叫做太昭。道最初的状态是清虚空廓,清虚空廓演化出宇宙,宇宙产生出元气。这种元气是有一定的边涯和形态的,其中清明部分飘逸扩散形成天,浊混部分凝结聚集形成地。清明部分的气汇合容易,浊混部分的气凝聚困难。所以天先形成而地后定形。

  上古还没有形成天地的时候,只有模糊不清的状态而无具体形状,这种状态是昏暗幽深、混沌不清,无法知道它的门道。那时有阴阳二神同时产生,一起营造天地。其深远得不知它的尽头,宽广得不知它的边缘。

太阳

  扶桑木在东方的阳州,太阳从这里开始照耀天下。建木在南方的都广,众天帝从那里上下天庭,这里正午时太阳照不出影子,人们呼喊时也没有回音,这大概就是天地的正中央。若木在建木的西边,其末端有十个太阳,光芒照耀着大地。

  太阳从旸谷出来,在咸池沐浴后,掠过扶桑树,这时叫晨明。升上扶桑树顶,于是开始启程,这时叫黎明。到达曲阿山时,叫旦明。到达曾泉,正是蚤食时间【吃早饭】。而到达桑野是晏食时间【午饭】。到达衡阳山顶,正好接近中午。到达昆吾山时,日在正中。到达鸟次,这时是中午偏西。到了悲谷正是餔时【晚饭】。再到西北的女纪,太阳更是偏西。到达渊虞后,已是傍晚舂米时。再到连石山时,太阳也就快要隐没了。而到了悲泉,全天行程将完,于是让御手卸车息马。到了虞渊,已是黄昏时分。再到蒙谷,天已黑,是定昏了。这时太阳入息于虞渊水边,余辉映照蒙谷之畔。

女娲补天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凶禽捕击老弱。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下鳌足当擎天大柱,堆积芦灰来制止洪水,斩杀黑龙来平息冀州。苍天补好,四柱擎立,洪水消退,冀州平定,狡诈禽兽杀死了,这时善良百姓有生路了。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时,便给予禁止消除。

  【《列子》:天地也是物。是物就有不足,因此当初女娲氏炼制五色石用来补天的缺口,斩断鳌的脚立在四极撑住天。】

羿

  羿左臂修长而善于射箭。

  【《括地图》:羿五岁那年,父母跟他一起进入山林,将他放到于大树之下,等待蝉鸣的时候想抱回来。没想到全部的蝉都鸣叫起来,于是抛下羿离去。羿在山间长大,等到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学会射箭,他仰天哀叹道:“我要用箭射向远方,将箭射在我家门上。”这强悍的一射,擦过山川斩断草木,直戳在羿的家门上。羿便随着箭而去。】

  【《山海经》:帝俊赏赐给羿红色弓和白色矰箭,用他的射箭技艺去扶助下界各国,羿便开始去救济世间人们的各种艰苦。羿与凿齿在寿华的荒野交战厮杀,羿射死了凿齿。地方就在昆仑山的东面。在那次交战中羿手拿弓箭,凿齿手拿盾牌。另一种说法认为凿齿拿着戈。

  当初羿在山中打猎的时候,在桂树下遇到了姮娥,就以月桂为媒证,结为夫妻。

  【《山海经》:有一具女丑的尸体,她生前是被十个太阳炙杀【烤死】的。她横卧在丈夫国的北面。死时用右手遮住她的脸。十个太阳高高挂在天上,女丑的尸体横卧在山顶上。】

  尧帝的时代,十个太阳一起出来,烤焦了庄稼禾苗,晒死了树木花草,使百姓没有可吃的食物。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些凶猛禽兽一起出来残害百姓。于是尧帝让羿在畴华这地方杀死凿齿,在凶水这地方杀死九婴,在青丘泽射死大风,又往天射落九个太阳,在地下杀死猰貐,在洞庭斩断修蛇,在桑林擒获了封豨。这样,百姓都高高兴兴,推举尧为天子。

  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姮娥偷吃后飞往月宫,羿就为此惆怅若失,惋惜再也无法得到不死药,为什么?是因为羿不知道这不死药是怎样炼成的。所以说凡事都应掌握根本为好,就像向邻居借火不如自己掌握取火的燧和技术,借别人的井汲水不如自己家院里凿口井。

  【《孟子》:逄蒙向羿学习射箭,学到了羿的所有箭术。他想到天下间只有羿胜于自己,于是杀死了羿 。】

  羿死于桃木杖下而来不及拔箭自卫。

  羿为人们除掉了害人之物,所以他死后被尊为宗布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

  颛顼曾经和共工发生过战争。

  以前共工力大无比,一怒之下头撞不周山,使大地往东南倾斜,起因是与高辛氏【颛顼】争夺帝位,结果潜入深渊中,他的宗族也因此灭绝,后代死尽。

  以前共工和颛顼争夺天帝之位,一怒之下头撞不周山。导致擎天的柱子折断,系地的绳子扯断,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行移动;地向东南方陷塌,所以水流尘土都向东南流泄沉淀。

  共工制造了水患,所以颛顼将他诛灭。

大禹治水

  舜帝的时代,共工兴起洪水,大水逼近空桑,这时龙门尚未凿开,吕梁还没挖通,长江、淮河合流泛滥,天下四海一片汪洋,百姓都逃往山上,爬上大树。于是舜便让禹疏通三江五湖,开辟伊阙,疏导廛水和涧水,整治疏通大小沟渠,使水流入东海。洪水排泄了,九州大地平静了,百姓们都能各安其生。

  在禹的时代,天下洪水泛滥,禹命令民众堆聚土壤和积集柴草,选择丘陵高处居住。

  禹时天下洪水成灾,禹忙于修筑陂塘水库,所以只得早上死人晚上即安葬。这些均是圣人为了顺应时代和客观情况而采取的权宜措施。

  夏禹冒着暴雨、顶着狂风,疏导江河,凿通龙门,开辟伊阙,修筑彭蠡湖堤防,乘坐四种交通工具,奔忙在河道、平原、丘陵、沼泽,随着山势砍削树木作记号,平整土地、治理水域,这样安定了一千八百个国家。

  禹派太章从东极走到西极,推算测量,长达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又七十五步;又派竖亥从北极走到南极,推算度量,长达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又七十五步。又总计大的湖泊深潭,深度在三百仞以上的,就有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九个。禹用息土【息壤】填塞洪水,造出了很多大山。

禹与昆仑山

  禹在挖掘昆仑山土来填平地上的低洼之处时发现了昆仑山中有层叠的城池九重,城高一万一千里,城厚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山上生长着木禾,它长三十五尺。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木禾的西边,沙棠、琅玕在木禾的东边,绛树在木禾的南边,碧树、瑶树在木禾的北边。山旁有四百四十道门,每门相距四里,每门宽九纯,一纯是一丈五尺。旁边还有九个用玉做成栏杆的深井,环围在山的西北角。北门敞开着以接纳不周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都在昆仑山的阊阖门里面,是昆仑山的疏圃。疏圃里的水是从黄泉里渗透出来的,这种黄水(泉水)环绕三圈后又回复到它的源头,叫做丹水,喝了它可以使人长生不死。

  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东北山麓,穿过一处大海,流经禹所疏导的积石山。赤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东南麓,向西南流,注入南海的丹泽之东。弱水发源于穷石山,流经合黎时,余波流进了沙漠,穿过沙漠,向南到达南海。洋水发源于昆仑山的西北麓,流入南海羽民国之南。这四条河是天帝的神泉,用它来调和各种药剂,可以滋润万物。由昆仑山再向上攀登,就是凉风山,登上凉风山就可以不死。再向上攀登,就到悬圃,登上悬圃,就成了神灵,可以呼风唤雨。再向上攀登,就到达天庭,能登上天庭,就可成为天神。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禹遇黄龙

  夏禹到南方巡视,渡过长江时,一条黄龙游出水面并将夏禹他们所乘坐的船托起,船上的人都吓得神色大变,可禹却恬然地笑着说:“我受命于天,竭尽全力为百姓操劳。我活着是寄寓天地之间,死后是回归自然大地。哪里值得我为生死而来搅乱平静的心境!”在夏禹的眼里,这黄龙就像一条小小的蜥蜴,所以神色不变,而那黄龙最终耷拉耳朵、掉转尾巴逃走了。

杂记

  太微垣是天帝的宫廷。紫微垣是天帝的住处。

  南方有不死草,北方有不释冰。

  越人得到一条大蛇,会当成一顿上等的佳肴,而中原人得到一条大蛇,会因无吃蛇的习惯而将其扔弃掉。

  伯益发明掘井,龙担心水源干枯而登空离去,山川百神也迁移昆仑栖身。这正是智能越多,德行越薄。

  执掌牢狱的人不易得病,已判死刑的人反而养得肥胖红润,接受宫刑的人长寿,这是因为到了此时他们反而没了任何杂念和情欲的拖累了。

  黄帝丢失了玄珠,叫离朱、捷剟两人去寻找,他们没能找到,于是让善忘的忽恍去寻找,忽恍居然寻找到了。

  尧帝尽管圣明,但也有失误之处;嫫母面貌尽管丑陋,但品行却贞正;西施尽管容仪光艳,但品行未必贞正。所以被灭掉的国家,其中也有好的东西(如法律)值得仿效;而政治清明的国家,其中也有些风俗习惯值得批评。

志怪故事·淮南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