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热点 |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历程、现状、问题以及策略
电影,也被称为运动画面或动态画面,即“映画”,是作品视觉艺术形式,通过使用移动图像来表达沟通思想,故事,认知,情感,价值观,或各类大气模拟体验。“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的缩写,通常用于指代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电影是商品,可以给观众带来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具有交换价值和商业价值,属于经济范畴,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然而,电影作为精神文化商品,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其特殊性表现为:电影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超越经济之外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属性,承担着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电影产业,是指以电影制作为核心通过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电影音像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的建设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从产业属性上来看,区别于其他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电影产业不仅拥有经济属性,还拥有社会文化属性。我国电影行业发展至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国有资本时代、民营资本时代、商业大片时代和目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
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阶段:电影产业链体系的构建
这一阶段,通常被划分为两个时期:“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其中“文革”期间,1966年至1972年,电影创作与生产处于瘫痪阶段;1973年至1976年,故事片的生产得以恢复,总共摄制76部故事片。
2.转型阶段:产业环节的利益协调
从“文革”结束、改革开放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阶段,是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恢复、协调、初步转型的时期。
3.产业化改革阶段:电影产业的黄金时期
电影产业发展的根本性突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获得根本性突破,电影产业发展步入黄金发展时期。此时,院线制正式确立,民营电影企业的崛起。2002年,民营影视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电影的比例就达到整个影视制作产业的三分之一。而今,万达电影、华谊兄弟、博纳、光线、华策等民营影视公司成为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另外,中国电影市场纳入国际大市场,自加入WTO后,我国每年引进20部外国影片作为分账片放映;允许外资参与改造、改建中国影院,但外资的比例不得超过49%。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取消电影院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二、中国电影产业近五年的发展现状(新变化、新特征)
1.电影产业改革深化,激发中国电影从大国到强国的梦想。
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政府文化治理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次突破,它也是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
2.资本、文化与艺术博弈持续,市场的资本系数与外部相关性越来越大。
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电影产业决策便也发散为综合竞争的时代性价值趋赴,从加强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力度,到借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业发展、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等的举措持续出台,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促进电影产业改革,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立足点,建立起更完善的电影市场支持体系。
3.持续两年多的疫情加速市场衰退的进程,市场参与者的心态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化解行业痛点难点,推动电影产业的共享价值成为电影共同体核心,在电影面临新冠疫情危机时仍然显现着反思的积极意义
4.互联网崛起,“新的观看方式塑造新的秩序,新的环境”,加以疫情影响,改变了电影创作的价值链和传播方式。
网络电影造成巨大的产业影响,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021年11月9日,国家电影局印发《“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动力。
5.由于科技日新月异,技术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一个高科技快速创新的年代,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影像技术迅速成长,在电影发展中得到多方面的广泛应用。
三、“产业之学”的纠偏与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
1.存在问题
(1)电影话语削足适履与刻舟求剑,电影发展滞后的观念成为既定规范,成为共同的观点与市场反应的组成部分,带来电影以至整个文化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与内伤。不断徘徊在“赔钱的艺术”与“赚钱的商业”之间。 (2)过度追求票房指标。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一些电影制作方过于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电影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电影产业的评价机制有关。 (3)以轻思维、市场思维,结晶为一种特殊文本或问题的解决办法,以至于其内容和方式可以影响或成为整个团体的代表,进而遮蔽国家的话语面向与公共文化言说。文化上陷入道德和审美的虚无主义。 (4)形塑电影产业的是作为辩证整合体的注意力的自我调节力量。国内电影产业市场强劲增长,电影及其粉丝群体逐渐成为互联网上的独特注意力“奇观”,其参与行为所孕生的“饭圈”乱象也在冲击着大众对于电影创作与文化的认知海外场竞争乏力,在电影的国际竞争中无力突围,电影的国际传播中塑造国家形象和表态文化立场的重大责任被损害了。
2.发展策略
辩证看待和统筹把握市场注意力问题,建立纠偏和纠错机制建勾“电影产业之学”,电影产业才真正充满活力。 (1)树立电影产业的功能性整体意识,直面新问题,对涉及电影发展政策制定、工业体系建构、电影创作、发行放映、网络电影转向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合作等,展现历史担当。 (2)建设中国电影产业话语伦理和精神内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克服思想不成熟等缺陷,以对电影的热爱、人的关怀和长时间的拼搏,营构奉献于电影和观众的努力。 (3)要有电影产业发展的全球观,积极提升电影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中的文化传播力。
四、【拓展】中国院线制建设历程
1.磨合期(2002-2005)
当时推行的“院线制”,与国外院线制不完全一样,指的是以若干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2.提速发展期(2006-2011)
更多业外资本进入电影行业,形成了提速发展的局面。一批资产联结较紧的院线脱颖而出,万达集团与华纳兄弟脱钩,独立运营万达院线,广东大地院线、浙江横店院线先后进入市场。
3.快速发展期(2012-2016)
这一时期,互联网企业与电影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约从2014年前后开始,“互联网基因”影响着电影行业的各环节,从剧本创作到融资、制作、宣传、销售等各环节都能找到"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影子。
4.螺旋上升期(2017-2021)
这一时期,互联网更加深入地介入到影院市场,“猫眼”“淘票票”等票务平台掌握购票入口,院线和影院的话语权明显削弱。据统计,到2021年电影票线上转化率已经超过90%。热门档期一些主要院线的网售占比甚至可以达到98%。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电影院线51条,其中排名前30的电影院线公司票房收入在3亿元以上。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产业学建立与电影产业化的纠偏 ——电影产业化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丁亚平 - 当代电影 - 2022 2.中国电影产业70年创新发展经验回顾及转型升级研究- 刘正山 - 中国电影市场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