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之具|寻回造就江千里的密器,我们走了有多远

曾经有一位明末清初的大家,凭借一己之力,将薄贝螺钿的技法提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他便是江千里。

每次和博文聊起江千里,除了面对如同奇迹一般的大片煮贝螺钿,以及对那细腻的人物开面的无脑复读“牛逼”之外,也许谈论最多的便是属于江千里的“秩序”。

这也是江千里引以为傲的风格之一,将金片、或是筛选为统一颜色的薄贝螺钿进行加工,切割成米粒般微小的各种花型。这些细碎的金花、螺花,将被按照极其协调的规律进行组合,延伸覆盖在整件器物的表面。“秩序”在螺钿与金片的交织之下被无限确定,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规律之美。

惊叹于这令人着迷的规律的美之余,博文也常怀有一个不解,为何那个年代都可以完成的作品,如今基本无法得见同级别的作品,甚至连当时切割螺钿花的工具也难寻踪迹。留到现在的,只有《髹饰录》中的一句描述,“河出,五十有五,生成千图”。

当下也有将皮具制作中的冲压工具用于螺钿花制作的。但是由于面对的材料不同,皮具制作中的冲压工具并不需要极致平整锋利的刃口,将这些工具用于螺钿切割时总是会引起螺钿的碎裂,更不用说切割金银薄片了。
“要不我们自己整一套出来?”
“整。”

古代优美纹饰中的重要一支,便是以小却富含细节的单体结构为基础,进行不断重复的锦纹。无数的相同图案在不断地堆叠之后,呈现出了一种奇妙却又理性的韵律感。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之下,已知和未知、确定与可能相互碰撞,迸发出了一种几何的美。博文在翻阅了《营造法式》,参考了江千里的漆器实物之后,最终确定了诸如锁子纹、龟甲纹、银锭纹、铜钱纹、海棠纹等等的20种纹样单元。

确定纹样仅仅只是第一步,而真正的问题便叉着腰蛮横地站在我的面前,“这东西的精度到底是要多高?!”用最开始几次的“河出”样品对螺钿进行加工,螺钿常常直接碎裂,根本无法将其加工成预想的形状。这些“河出”样品面对金银片也只是单纯地制造了几个凹陷,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切割。“河出”的要求,远高于我的想象。

在经历过了反复打样、修改工艺、提高成本之后,在某个博文收到快递的下午,我收到了一个视频。
“卧槽,成了!
我给你看看什么才是‘平文’界的天花板!”
视频中的三足银片有着清晰利落的边缘线,没有一丝犹豫,并且每一枚细小的银片,都有着高度统一的形状。视频虽然早已被微信自动清除,但是博文那个激动的语气,只要想起,还能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知道,这套螺钿金银专用的工具,终于在当下这个时代重新复活了。

虽然只是简单的二维图形,“河出”刃口的形状容不下一丝马虎。但凡刃口的边缘处理得有一丝毛糙或者歪斜,螺钿将在冲切时直接碎裂,有些纹样有着极细的尖端,更是会直接变为钝角。

贴不仅如此,“河出”对于刃口的材质硬度也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螺钿毕竟薄且脆,相对来说算是好冲切的材料。但是面对金银片,如果“河出”的刃口不够锋利或是没有足够的保持性,那么这套工具,可能只会沦为一次性的消耗品。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螺钿花,用激光就可以切割了啊?”确实,科技发展到现在,激光对于螺钿切割是一个极其优秀的解决方案。可是又有多少人家里随时备有一台激光切割仪呢?并且对作品的某些情感,如果你不亲身经历,很难得以共情。
江千里在当时那个年代,仅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将金属棒磨成一个个细小的形状,并以此将螺钿和金片化为规整的花纹。在日光或是烛光下,将那些花纹一片一片转移到器物的表面,让规则之美越过时间的桎梏蔓延到现在,对人、器物的思考与心意,已经完全融入了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历史上关于江千里的记载甚少,我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名,但如今面对这套和博文一起研发的工具,隐约中仿佛也看到了江千里那微驼着的,一心一意处理螺钿的身影。

我们现在将这套“河出”,分享与你,一枚手柄,二十枚花纹,以及之后,无限的可能。

希望你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心意。
特别感谢@柳叶氘 提供江千里螺钿香盒&小瓶照片
作者: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