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红长龙——低重心轻快列车组小考(2)
(接上文,若未阅读过前文的读者请先移步阅读)

1962年9月,低重心轻快列车组被正式安排在北京—天津间做营业性运用考验。
1962年9月15日早晨8点48分,低重心轻快列车组由京津女子包乘组包乘,由ND1型机车牵引,自北京车站开出,同日上午10点46分正点开抵天津站,最高运行时速为80千米/时。乘坐列车的北京晚报记者写道:“车厢内有广播设备,顶部有环形通风设备,可以调节车厢里的气温和干湿度……硬席车厢内是淡黄塑料布墙面,浅咖啡色座椅可以自由移动靠背;


软席车厢内是淡棕色塑料板墙面,黄色的沙发椅,还可以灵活转向。”

(可惜由于时代原因所限,内饰无彩色照片存世,只能由读者自行想象了)

北京晚报的记者也在站台上拍下了ND1牵引列车组停靠在北京车站的照片,见下图:

此后,低重心轻快列车组在每周六,周日以及周一运行在北京至天津间。
低重心轻快列车组在1962年9月至1963年10月间在京津间运行共计132次走行18348公里。虽然按照四方机车车辆厂原本设想,列车仅需在京津间作为期一年的载客运用试验,但出于不明原因,低重心轻快列车组在北京至天津之间的运用持续到了1965年。
1965年10月7日起,低重心轻快列车组由不明型号的内燃机车牵引,在沪杭线上担当上海至杭州的93/94次旅客列车,完成沪杭线全程需两小时五十五分钟。
新民晚报的记者陈丙荣在上海车站拍下了一张珍贵的低重心列车组外观照片:

(上局其时尚未配属干线客运内燃机车,低重心列车组在沪杭线上的运行只是实验性的)
1965年年底之前,低重心轻快列车组再一次回到了北京—天津间运行。列车组担当车次不明确,一说为83/84次,一说为93/94次,笔者以为前一种说法更为可信。

按照1966年乘坐过低重心列车组的网友“寿贝勒”回忆:
“这个车子比较矮,类似双层的下边,密闭式车窗,类似动车的座椅(单向可调),最后一节是溜背式发电车(一直不明白怎么在天津站换向),由东风1/3或者东方红1牵引,在六六年左右开始担当京津93/4次直快,全程运行八十七分钟,票价2.9,我有两次被困在这列车里(空调坏了),后被从匈牙利进口的动车组代替不知所终,

京津在七十年代还有一列类似现在的空调车,蓝色的,避震很软,在当时这三列车都很新潮,

匈牙利动车组内部类似公交车(有扶手)。低重心是银色的,不是白色的,而且与蓝色的一样发光,漆皮是有光泽的,并非现在的无光涂装,灯光是荧光灯,车身带有多道凸出筋,车门开闭方式没注意过,当初站台比较矮,此车地面与站台平齐,如果现在的话,比站台矮了。两头都能挂车,尾巴的挂钩藏在大鼻子里,前面是齐头的可以挂机车。那天下了天桥停着一列银光闪闪的车,车门与站台平齐,那时候没有高站台都是低站台,所以进车厢不用登车梯一迈腿进去了,车内很凉快,但是没电扇,我纳闷为什么这么凉快(不懂什么空调),白座套浅色内饰比以前坐的车亮堂,旁边停的车比这个车高一块,仰着头才能看到方向牌,走起来噪音很小,错车的时候只能看到对方半个车厢,最大的感觉是摇摇晃晃像坐摇篮。”
列车自北京到天津运行时间为1小时32分钟,含天津北站停车3分钟。
鉴于列车运用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列车组于1967年被返厂进行改造。(未完待续 )
插曲二:低重心列车组各车型线图及车号对照(2)
3.图号103-00-00-00软座车,机后第三位,车号为RZ10034

4.图号102-00-00-00硬座车,机后第四位,车号为YZ20494

5.图号106A-00-00-00硬座车,机后第五位,车号为YZ20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