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最强的栓动步枪
所有栓动步枪中,谁最强? 这个问题是个陷阱,很容易让人以为说的只是老式中口径栓动步枪。而这又是个大家族,里面的种类繁多,具体型号更是成百上千。
仅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什么俄国莫辛纳甘1891水连珠、德国毛瑟98K、日本三八大盖、英国英七七、美国M1903花旗中正、P17美式恩菲尔德、法国Mas36、日本九九步枪等等等等,林林总总能写几万字出来。
但是说实话,这些东西大家都是半斤八两,威力也都差不多,无非是比比可维护性、射速什么的。而在这方面,射速本就有优势的“英七七”系列,自然是略胜一筹的。 而二战时期研制装备的法国Mas36、日本九九等步枪,自然也比1891年的莫辛纳甘要好那么一丢丢——当然了,大家都是拉大栓的,非要找优劣也是矬子里面挑将军,和加兰德、SVT40等半自动步枪还是没法比的。
不过呢,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人家所谓的“所有栓动步枪”,是包括大口径栓动步枪在内的?这样一来,那些12.7或者14.5的栓动步枪,甚至一些大口径“船枪”,或者清末的后膛抬枪都可以加入战团了?
而在这个领域里面,那可就是强者如云了。 而发展到二战时期之后,大口径战防枪更是坦克都能打。至于现在,以“反器材步枪”名义复活的大口径狙击步枪,才是这个领域绝对的王者。
一、大口径“船枪”
而说到这样的“大枪”,那么第一个要说的,是流行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平底船枪”。这是一种用来批量捕杀水禽的特大型猎枪,由于鸟儿容易被惊吓,往往一开枪就立刻四散而逃,所以射手往往只有开一枪的机会。因此猎人们不断增加猎枪弹中装填的火药、弹丸数量,然后将其架在平底船上悄悄接近鸟群,以求一击必杀。
在这种思路下,船枪的枪管口径不断增加,从8号( 21.2mm )、4号( 26.7mm )一直增加到3号( 29.4mm )、2号( 33.7mm ),最大甚至达到了0.5号( 53.5mm )。
而随之而来的,是枪的体积重量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质量超过100磅( 45kg ),全长超过10英尺( 3.05m ),一次可以射出质量超过1磅( 0.45kg )的弹丸的超大型猎枪。 而这种船枪生产周期很长,由早期的前装滑膛型,逐步发展出了前装线膛型,进而改进出了和步枪一致的后装线膛型。完全单讲近距离杀伤力的话,那是可以和小型火炮相媲美的。当然了,这些船枪属于霰弹枪,不仅口径超过了20毫米“枪”的范畴,也不是栓动的,列在这里未免有些名不副实。
二、清末的“抬枪”
而在清末的中国,也有一种类似的武器——抬枪。和仅用于狩猎娱乐的“船枪”不同,抬枪可是清军的制式兵器,更是根据同期步枪的发展,从前装火绳枪的简单放大,逐步进化到了后装转栓式步枪,弹药也从黑火药+铅弹丸的旧式分装子弹,发展成了金属定装式弹药。
而由于抬枪无需优质钢材和复杂机器,远比普通步枪更容易生产,使其品种非常繁多。
如江南制造局造边针后膛抬枪,口径15.9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铅子重231克;山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25毫米,枪长2200毫米;湖南机器局造抬枪,全长2032毫米,铅子全重52.2克;陕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41.3毫米,枪长1588毫米,净重14.14公斤。而这些抬枪之中,不乏当时新式栓动步枪的放大版: 如在1895年12月7日,时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启奏道:山东机器局候补道潘廷祖研发出了一种新式抬枪,“其大端因乎毛瑟,兼有比利时之浑坚,哈乞开斯之利捷,释放可及四里之远,架毛瑟而上之,似为制敌利器”,命名为“坚利远”后膛抬枪,并将制成的抬枪送去二十杆,后膛枪弹四千颗一并送去军务处验收。
而在1896年12月6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又启奏道:练兵需要打帽抬枪(栓动后膛)一千五百杆,命天津行营制造局造边机、中机抬枪二杆进行试验。试验后发现,两款枪均便携实用,但是边机重量太重,计划让每杆枪重三十斤,而将中机改成边机可与中机一样重量和尺寸。并要求该局制造前门大式抬枪五百杆,中机改边机前门小抬枪一千杆。
而这些后期生产的新式后膛抬枪,完全可以归于“栓动步枪”的范畴,其威力自然是要超过普通栓动步枪的。
三、一战时期的反坦克步枪
当然了,清末栓动后膛抬枪虽然口径大身管长,但是由于材质和加工精度的原因,其性能并不突出。而到了一战后期,随着新锐武器坦克的应用,栓动步枪也终于发展出了登峰造极的顶级产品——反坦克步枪。
当时的交战双方,已经陷入了堑壕战的泥沼。而英军在1916年9月15日使用的世界上第一批坦克,则打得德军措不及防。在一时的束手无策之后,德国人开始绞尽脑汁,加快研制能够击毁这种“钢铁移动堡垒”的武器。
而在搞出了各型反坦克火炮,并挖掘反坦克壕等人工障碍之外,他们将7.92毛瑟步枪简单放大,最后制成了大威力的反坦克步枪。 当时德国人最先做的,是把毛瑟步枪的7.92*57子弹放大,最终制成了13×92mm子弹。然后再将G98步枪“巨大化”,再配上Maschinengewehr 08的重型两脚架,这种“大力出奇迹”的新式武器,就此横空出世了。
而这种把普通步枪简单放大、单纯“力大砖飞”的武器,其后坐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就连射击姿势正确的枪手,也会因为剧烈的摇晃导致晕眩。而对于没有准备好的射手,甚至会出现肩膀撕裂伤或脱臼。因此该枪也形象地被称为“每人只能打两枪”,也就是左肩膀打一枪、右肩膀再打一枪
。当然了,如此大的后坐力带来的威力也颇为可观,该枪在65米内可击穿25毫米装甲,对当时英国Mark I“水柜”那0.23–0.47英寸、6–12毫米的装甲是可以轻松击穿的。 最后说句题外话:该枪虽然在二战时已经过时,但对于中国战场仍然是非常合适的武器,对那票“薄皮大馅”的日本坦克更是很大的威胁。而且该枪只是毛瑟步枪的简单放大,对拥有多年德式步枪生产经验的中国来说难度不高。如果能在中德军事合作时引进图纸生产,那么鬼子的小坦克就无法那么嚣张了。
四、二战时期的战防枪
题外话说完,让我们把时间线推进到二战。到了这个时候,虽然反坦克步枪有点落后,但是列强仍然也在用。比如在英国,就研制出了13.9毫米的博伊斯反坦克枪,并广泛装备自己的部队。
该枪同样非常笨重,长达1.6米,其中枪管就有0.9米长度。重达16公斤,也就是32斤。而其最大的改进之处,是增加了五发的弹匣,不过仍然不是半自动步枪,而是必须手动上膛,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0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它是一种真正的“栓动步枪”,那可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的。 当然了,该枪虽然威力很大,但是面对坚盔厚甲的德国“动物园”,那也是不够看的。这德国人的坦克升级很快,不久之后,就连3号E型坦克的车体正面侧面都升级为了30毫米,后部也有20毫米,而这超过了博伊斯反坦克枪的穿甲能力,最后只能无奈撤装。 值得一提的是,英军将淘汰下来的572支博伊斯反坦克枪,无偿援助了在印度的中国驻印军,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一些作用。
而当时另一种战防枪,则是苏联14.5毫米的PTRD41。该枪口径更大,发射的是14.5x114 mm AP弹,重量更是高达17.25 kg,全长则是达到了2 m,从体积重量来说那是妥妥的栓动步枪中的第一。
而它的威力也是颇为可观,不仅能够击穿德军的二号坦克和早期型三号坦克,甚至也能在250米内威胁到三号后期型和四号的侧后装甲。 而如此大的威力,也让它成为了苏军的宠儿,在苏联陆军中一直服役到1945年。此后PTRD还经常在苏联卫星国的军队中出现,在朝鲜战争中也被小规模使用过。
五、现代的大口径狙击步枪
不过呢,二战战防枪威力虽大,毕竟精度不足。而在这方面真正的王者,则是现代的反器材步枪,以及精度更高的栓动大口径狙击步枪。 而说起大口径反器材步枪,大家能够第一个想起来的,自然就是著名的美国巴雷特M82(Barrett M82),该枪发射12.7×99毫米NATO(.50 BMG)大口径弹药,在多次战争中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不过呢,该枪是可不是栓动的,并不符合本题的要求。而也正因为是半自动,导致其精度只有1.5-2MOA,比起栓动狙击枪还是略有不足的。
而大口径栓动狙击狙击步枪的真正王者,个人则推荐TAC50。该枪同样使用12.7*99子弹,总体重量在26磅,全长在145厘米左右,枪管长73厘米,5发弹仓供弹,从尺寸重量性能来说,都是一支标准的栓动步枪。
而真正值得一提的,是TAC-50的精度,在发射比赛级中,TAC-50的弹药精度甚至能够达到0.5MOA!而这样惊人的精度,也让它创造出了一系列的远程射击记录。比如2002年在阿富汗,加拿大的一名狙击手就在2413.5米的距离外,直接射杀了一名塔利班的武装分子,创造了世界第一的狙击纪录。
而该记录一直保留了七年,直到2009年才被英国的狙击手克雷格打破。当时他用的是L115A3狙击枪,射击距离则是相仿的2475米。而在此之后,甚是不服的加拿大人再接再厉,又在伊拉克北部再次刷新了记录,这次则是惊人的3540米!
当然了,这个距离仅子弹就要飞行十多秒,这其中运气的成分自然不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大口径栓动狙击步枪也被我军所采用。在最近的某空降兵部队演习中,就出现了一款新型的大口径栓动狙击枪。从这个角度来说,把这类现代高精度的大口径栓动狙击步枪,称为栓动步枪的王者,应该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