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声后期的“研究”回忆录
(本来想做为生日特典首度公开的,不成想因故耽搁了,所以迟一些发,作品在b站的,零号收藏夹都有收录。向长期以来给予莫大帮助和支持的@伊弥塔 @子不言吾不语s @小麻瓜亚亚酱 @魅夜秋风 等同志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从19年7月起至今已是四年光景,到去年9月最后一部公开,其间进行了大概18部音声作品的后期工作,合作过的同志也有一些了,感谢之余,要说用什么来描述这段经历,那是一个先疗愈伤痛后奋发图强的过程。 说疗愈伤痛,一是精神上的贫瘠,二是现实的压力,带来一系列诸如失眠、易怒等等问题,在寻求疗愈方法的过程中和音声越走越近,还大约是16-17年这段时间,那个时候一些概念也才刚刚兴起,比如asmr,一听发现是全新的感受,后面开始偶尔找来听一听,早期的作品质量一般都很好,所以调节作用也比较好,自己比较容易安静下来。渐渐地做中文音声的up多了起来,质量也开始参差不齐,大约是17-19年间,当前很多优质内容创作者在当时已经发迹,也有一些人因为借音声干犯法的事让整个音声区经常被“修理”。 在一些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窥制作技术细节的端倪,通过查阅文献进行实验复现,第一次成功是在17年末,第二次复现就已经是19年中了。结合当时已经独立进行一年的音频制作技术探究工作,在机缘巧合之下,音声后期制作直接成为专项启动了,伊弥塔和不语是最关键(且最早)的推动者。
开端(2019.7) 在19年当年即完成4部音声,作为第一批作品,篇幅稍短,技术状态是比较初级的,对轨把握节奏、配音效、背景音乐,仅此而已,因为不语姐姐的声音质量出色,我当时判断不需要去刻意动什么,按照集体的意见做修改。当时的速度大约是两周一部,在科研的间隙拿一点时间,收效尚可。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知识回归实践的原则从此确立了下来,并贯彻至今。 19年末到20年末完成3部,作为第二批作品,这个时候的技术状态和第一批基本一致,不过台本比较强效,又吸取了前一批的经验,呈现效果较之前抬升了一大截,只是处理人声音色上效果过于单一,给作品的最终效果打了个折。同时,因为学业科研压力甚大,另有一部没能在我手里最终完工,后来由亚亚经手最终完成。 22年上半年连续进行了3+6两批次共9部作品的制作,除了一般创作外,很荣幸为亚亚的工作组分担了一部分制作任务,这一时期的特点出现了变化,不仅分属不同的cv,受众对象也有男女之别,技术特点可以用复杂来形容,出现了具体场景构建的命题。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可以说我拼尽了全力,但是限于能力仍有不足,在亚亚的帮助下总算完成任务。随后下定决心,从5月起开始了一连串直至今天仍未停止的大学习。 军事上射击有个经验叫打低瞄高,因为子弹打出去受重力影响,弹道是一条弧线,那么我也是这样的打法,因为音声不像有声书广播剧等其他作品,它没有标准,也没有教程,我根据以往作品的特点,学习目标瞄准的是广播剧。我知道学习广播剧的困难程度,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说奋发图强。 在22年6至8月间,我完成了第一部非商广播剧《红丝乱》。这部剧这里不作过多介绍,之后岁末年初的另一集广播剧也沿用相同的路线。广播剧制作的初步成功,带来的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变革,从人声处理到音效处理,镜头视角和场景构建,以及音乐的搭配,我重构了整个后期制作技术体系。不过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无法预知未来会遇到什么情况,所以只有不停摸索前进。
(目前的)末章(2022.9) 22年9月间制作的1部音声属于单独一个批次,技术状态比较特殊,难度超过了之前的所有作品,其中一个技术难点是,有的地方需要让三路人声交错并行,并且不能相互冲突,问题如何解决,这时空间分配不好打架,靠节奏把握也不管用了,就要在前面的基础之上错开各自的频率。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后续包括在今年音乐分轨混音的学习中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很可惜,这一部作品是迄今为止我所经手的最后一部音声。 在最后一部音声作品发布以后,我在音乐贴唱混音和分轨混音、广播剧后期制作的学习中连续取得成果,我也很希望能够再参与到音声制作中去,给更多创作者的作品添砖加瓦。 近些年以来,音声制作者的数量井喷式增长,出现了很多精彩绝妙的作品,不过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的水作。虽然说音声的功能属性强过艺术属性,我还是希望多一些值得听众欣赏的高水平作品,少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一部好的音声作品,离不开三个要素:台本写得精彩,配音演绎出色,后期技术过硬。技术上的事情,篇幅所限,还有已知的一些原因不便多说,近来在酝酿有关音声制作的技术手册,一些内容已经铺开编写,只是限于经验,有些问题尚不熟悉,一些技术尚缺乏验证,亦会有很多考虑不到的地方,或许以后有机会可以详细讨论那些事情。 写于23年7月3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