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是福報 用錢是智慧
有了錢財之後,如何處理這些財富,運用得當,也是一門學問。《般泥洹經》、《雜阿含經》和《心地觀經》中都提到,智者居家應「恭儉節用」,合理消費,一分作為日常家用,一分儲存以備急需,一分幫助親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懶惰懈怠、賭博嬉戲、喝酒放逸、飲食無度、親近惡人、邪淫浪蕩」,錢財便會很快的耗用殆盡。
佛經還告訴我們,財富為「五家共有」,終有散壞的時候,能夠布施結緣,擁有「信、戒、慚、愧、聞、施、慧」,以及「六度」、「四攝」等法財,才是究竟的財富。
學佛不一定要以窮苦為清高,佛教鼓勵在家信眾可以榮華富貴,可以營生聚財,如《大寶積經》說:「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財富以後要「給事父母妻子,給施親友、眷屬、知識,然後施法。」《雜阿含經》裡面有一首偈語說:「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意思是說:假如你每一個月有十萬元的收入,應該拿出四萬元來經營事業;兩萬元做為家庭生活所需;兩萬元儲蓄以應不時之需;剩餘之兩萬元用以布施,回饋社會,救濟貧乏。
此外,在《大寶積經》中,佛陀以波斯匿王為例,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由於波斯匿王已經不需要為生活計算,因此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來供養宗教;三分之一用來救濟貧窮;三分之一用來奉獻給國家作為資源。在《涅槃經》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則說,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為四分:一分供養父母妻子,一分補助仆佣屬下,一分施給親屬朋友,一分奉事國家沙門。
以上是佛教處理財富的方法。
將每一分凈財都用在培養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業上。不濫用金錢、積聚金錢,不使金錢成為罪惡的淵源,我們的信念是要藉著佛教的力量,把苦難的娑婆世界建設成富樂的人間凈土。所以錢財的處理運用,不在有無多少,而在觀念的正不正確,以及會不會用錢。有錢而不會用錢,和貧窮一樣匱乏,因此說「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