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地铁在隧道中行驶速度那么快,窗外的广告画面是如何保持同步的?

2023-02-23 17:43 作者:硕硕闪闪  | 我要投稿

万万没想到我们原以为的现代黑科技却是两个世纪以前是科学家玩剩下的。

在地铁的快速行驶下,窗外总是能够看到不断变化的广告,并且不管地铁的速度有多快,窗外的广告总是能够和我们的视线无缝衔接。

那么为何窗外的广告能够和地铁窗户保持同步的?

如今我们在坐地铁的时候,之所以能够看到窗外的广告,并且每次都能够对应上,这其实也和两千多年前的一项发明有关。在两个世纪以前,当时的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也被称为电影之父)对于这方面就相当地感兴趣,就在同时期奥地利的一名数学家西蒙·冯施坦普费尔,他刚好和瑟夫·普拉托趣味相投,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发明出了费纳奇镜。

这一项发明出现的时候可以说让当时的人们生产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会购买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把它放到费纳奇镜中,需要观看的时候就让它转动起来,然后再通过表面的狭缝观察镜装置进行观看,这样看的话人们就可以看到装置内起来的活动画面效果。

在当时基本不存在科技的年代,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算得上是非常的洋气,那时除了在街上可以看到车水马龙的活动场景,其他地方是很难看到这样的场景,就像你前往一处相当僻静的森林中,放下手机保持静态身边的一切都是静止的(其他场景均可)。相信这一些发明者怎么也想象不到,在两个多世纪以后,这一项发明竟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如果不是地铁隧道广告两个世纪前发明的这一项技术早已被人们给忘记,如今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在费纳奇镜被发明出来以后,一时间迅速地就火遍了全世界各地。之所以他们能够看到里面的活动画面,其实原理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狭缝和图案的转动频率刚好相匹配,这样的话能够看到动画图案,然后再依靠人们自身的一些视觉暂留,总是会自行脑补一些出来画面。

早在1824年的时候,当时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于这个领域也一直在做研究,最后得出在我们人类的生活当中,视觉暂留效应是真实存在的,也能够把它称为余晖效应,这是每个人类都具备的一种本领。当我们的眼睛在看到某个物体的时候,或者长时间盯着,那么它就会传入到视网膜上面,这个时候物体就会快速地转动,哪怕它暂停下来后,人类的眼睛也能够将这一种转动的画面保存在脑子里,停留0.1~0.4秒,也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暂留。

曾经在我国的汉代也曾运用过这一种技术,走马灯就是最好的一种代表,并且我国刚开始出现电影也运用了这一种技术,它通过缩短曝光的时间,然后立马进行连续拍摄,再把速度调快这样一些画面就可以实现一次性地完成投影,这样来看就已经形成了动态视觉效果。

费纳奇镜之所以不会被淘汰,反而还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现在它已经出现在三维空间中,原理同样也差不多,只是说我们不再去使用狭缝去观看,而是能够使用频闪的光谱来代替。现在很多大型电影里面,都可以看到这一种相关的技术,就如部分科幻电影中投射出来的人影。

同时地铁窗外的广告画面也和费纳奇镜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乘坐地铁时我们所看到窗外的每一种画面,它是由一根布满彩色发光二极管模组(LED)构成的,只要和我们和地铁窗户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就会发现广告画面中会出现一根黑条在停在不停地闪烁,这个时候如果地铁的行驶速度开始提升起来,然后正好经过窗外的LED模组时,就会发现相当奇妙的一幕画面开始无缝衔接,那是因为我们人类眼睛里面的视觉残留效应,这个时候我们的眼中停留的画面是刚开始前几秒的残影。

在每一根黑条移动和闪烁的过程当中,它就会在我们的脑中形成一个静态的画面,然后只要这些LED模组开始连续地出现,那么这一些静态的画面就会开始动起来。

然而地铁里在隧道内的运行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在地铁降速时看到画面闪烁频率也不相同。

若需要让这一切重新回到动态画面,那就必须由列车的速度和LED模组安装方式去不断地修正方可达到视觉满意的效果。近些年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下,隧道内墙壁上安装了很多传感器,它能够准确地感应到地铁的车速,并且根据地铁的车速来调整LED模组的闪烁频率,这样就能够弥补呈现在乘客脑海中的动态画面。

地铁在隧道中行驶速度那么快,窗外的广告画面是如何保持同步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