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入门法门
入门-法门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行解相应,反向而修,以理而行,以行证果。理是可以通过洞察和思辨而先于验证的,这便是那个可能性,只是难免有疏漏而不能打通一片,需要证来圆融。说白了,道理是怎样的,其中就包含了方法,按照这方法去做就是与道理合一的路。所以理明了,怎么修便知道,不知道怎么修,一定是理不明,修得好还是修不好,也看这里。之所以说这是玄机,是因为虽然按照道理去做谁都知道,却很少有人将其与修行法门看成一体,以为修行是另外的事。而且道理一高深,就以为那是有了境界后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依照去做,只有经过一些次第,有了一些功力之后,才能按这道理而行。心法则告诉我们,就直接按照究竟的道理去做,便是最简易直截的入道门路。一句话:一切究竟的道理,都既是境界,也是法门。可以暂时没有境界,却并不妨碍依照境界指引的去做,且正是入境界的门路。“顺为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逆之一字道尽奥妙,顺则习气惯性,逆则依法修证。
世间事,总归是一个知道,一个做到。以知道行做到,就是修道;以做到圆知道,就是成道。大道永在,只看你看不看得到;人心本足,只看你到不到得了。
>>无:缘(圆)起性空,真空生妙有 ;(达摩祖师: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初态:起源(缘),有河->找船 ;(文字在阐明佛法真谛,不可执着文字,但也不可舍离文字,始能得道受用)
>>入世:画圆(缘),就是-那河那船->无需再找 ;(据我了解,好像庆喜见了阿舍佛国,一见之后便了悟真相,忽然开朗,便不需再见)
>>出世:结圆(缘),河船一体->事理合一 ;(地水火风皆是空,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也非实有,而我所见却无一法存在!)
>>圆(缘)满:回到最初态-无 ;(慧可在达摩祖师面前三叩拜,未语)
不迷不悟:心中无河,无需渡船;
这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样的,人心执着创造了概念世界,充满了二元对立,当中包括了“上下,左右,这个,那个,内外,对错,真假,正负,好坏,你我,应该不应该”等等数之不尽的二元对立观念,佛法上叫“分别心”,简称“住相”。(住:指滞留)(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着相的观念全部是一厢情愿创造出来的,宇宙万物只有生灭表象活动,更是以不断转化得以存在,本质皆空,实相是不生不灭,并没有对立。种种对立及分别,只是人心创造的错觉,主观道德标准界定出来的幻影。“出离心”;是指“从感知中出离”,叫“apratisthita laksana~不住于相”。世间人事物,本质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一定有“善恶”,“对错”,“好坏”这种两个极端的分别,万物本质没有“自性”,所有东西皆是“众缘和合而生”,万物也皆无定性,也就不会有某个极端的偏向,不会是“善”的,也不会是“恶”的,所谓的“善恶,对错,好坏,优劣”都是人们自己世俗所定(分别出来)的,而佛法是完全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教人不“着相”,没有分别心。《金刚经》里说到,“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即是抛除二元对立的观念,不起分别心,不执着于一切因“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而产生的观点,就是“佛(觉者)”了.《道德经》里说到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一样的。(修行)不二法门;深刻理解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举例说明:金融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看上去是对立的,行的是相反的行为,但实质上是统一的,买方如果没有了,卖方也就不存在了,一方离开了另一方无法单独存在,我们称之为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即: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什么是矛盾,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矛盾,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要先了解问题的真正之所在,而着手解决问题之本身就是了解问题之所在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深入到问题当中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发现问题的真正之所在(船从河中寻,河在船身现)。其中的关键就是:实事求是(设定目标函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其中从全局着手考虑问题的称为战略(全局变量),从局部着手考虑问题的称为战术(局部变量),或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总结理论,反反复复的理论与实践,最后得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