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勒兹:感觉的逻辑(第二堂课)

2022-11-15 18:17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读书会全过程笔记:《感觉的逻辑》选读(2)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不代表德勒兹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莫要将复读的几个词与批判的几个词简单看作是二元对立的对子

视频课程仅作一个入读

不代表详细学究地深入学习

 

玩笑话都删了

 

 

 

一、前言

该书出自千高原后,电影前。材质——场地——形象/颜色的感觉的共识性关系。

美学一词指向俩脉络:柏拉图开启的知识论传统和前苏格拉底的唯物论

当今艺术史是柏拉图的传统:感性自身无力量,必须诉诸于理性与知识

前苏格拉底式的唯物论:把感觉和肉体,物质,力.....把它与流变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美学是研究感觉的逻辑的,但有两个向度:从感觉到理性/从感觉深入到物质。

 

大写的图像(具象)与图像化

前者是德勒兹式的,自律的。是其自身的。后者是艺术史式的,他律的。从属的。

 

培根从大写的图像的力量展现出形状的场所,在场所里呈现它自身,这与传统图形学大不相同的。不回到知识史或内在寓意上,而是深入到感觉之下的多样性的潜能那里去,一种反图像学与艺术史的操作。

 

《电影》某些方面和《感觉》是一样的,把电影从叙述故事中剥出,而是陈述它自身的力量。

 

更多复习请回顾上一期视频....这里不再记录.....

 

 

二、第一章

 

事实关系

回到图像自身的创造生成多样性的力量。只坚持绘画的事实。事实指的是:抓住发生的场所,那个涌现力量的地方。

不是【理解关系】,而是【事实关系】。

传统柏拉图式认知主义忽视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更重要的被忽视了,而是借助知识式艺术史的目录,命题去收编它,赋予它意义。而是面向图像发生的场域,回到它既不图解性(描述外部现实)也不叙述性(承载叙事的情节)的关系。

恰恰是相邻性的关系。不是因为外在关系链接,而是因为彼此的交织,自身的力量与差异让他们联系在一起,生成出意义。让绘画不受框定的释放自身。

 

在绘画之中它就是事实性的发生出来了。而不是要用艺术史去把它纳入。

要跟它贴贴,和它交织在一起,体验它的力量。先去看,而不是拿着艺术史套路去套它。

依靠它自身的逻辑,而不是你扣在他身上的逻辑。

 

孤立(解放)

 

孤立不会让图像失去力量,反而会呈现它自身的力量。激发它自身更强的力量。

培根有两种孤立的手法。

培根在德勒兹这里的接触,就是看到了这两种逻辑

 

局部清理:抹除掉一部分内容,把它被掩藏的力量呈现出来。在非具象的区间内抹除开厚度。把它所在的成型的架构取消掉。明明已经画好的人的脸,非要抹这个已经成型的脸。明明已经画好的逼真的脸,为什么非要被涂抹?

我画的不是脸,而是这一团线条与颜色。不是把它放到再现某张脸的思考里。

这不是个烟斗,我画的是颜色的堆积,而不是去对应那个烟斗的东西。

要靠近图像本身,不是要去把每一个笔触的堆积看作是现实事物或历史故事的再现。

(笔者注:然而,玛格利特一定程度上不认同福柯对他绘画的评价,《这不是个烟斗》里有他对福柯的回信,当然了,我们不在意作者。。。。)

 

 

 

无意义的线条:把图像从框架中解放而出,无意义的点线面.....把它拆成点线面等抗拒艺术史的意义。所以在呐喊的男人脸边上画上一个多边形的线条,一下子就削弱了脸的实体感。一下压回到平面里去。

 

用无意义的线条和对具体的局部的抹除,恰恰是在拒斥再现,拒斥对照到叙事之中去的逻辑。回到感觉的逻辑。

被解放的图像 触觉的关系(邻近的关系)

解放之下的图像具有什么呢?

非图解的,非再现的逻辑——接触的关系

 

同一层面上相邻近的两个元素的关联关系。同一个层面不是说单一的一个平面,而是为了对抗从高处赋予的秩序,高级的意义。

清除掉这种居高临下后,去看图像自身有的东西,不看它在建筑里的位置,而是用无意义的线条和建筑的抹除。剩下它自身。

 

力量的相关,力量的吸引。所有的图像是平等的,它们有自己的力量,自然可以相互吸引,相互邻近。

 

在图像里可能也有关系。它是邻近的关系。非空间化的逻辑。而是图像与图像间的触觉性的关系。

 

视觉是要对象化的,静观的,是赋予距离的,赋予秩序的。

而触觉是相互连接触碰的。紧密缠在一起。能发信息不打电话,能网上聊不要面聊。

 

电影的触摸镜头?【数据删除】之恋的触摸(防止蜥蜴人),幸福生活里sex镜头的触摸。

让秩序涌现出来,流动不居的力量。

 

所以它们总是在旁边,一种非常近的,触觉的,触觉般的视觉去把握的,道理这一阶段,在从形象过渡到平涂的色彩时,就不在有深度或远距离的关系。

 

在同一层面上向邻近的两个元素的关联关系。触觉的关系。

 

 

培根绘画的三个元素

材质的结构:不定形的基底

作为轮廓的圆形:图像呈现的场域

竖立起的图像:自己绽放自己的图像

 

这三个元素的关联就是图像自我解放的过程

 

材质的结构→最基本的颜色的平铺:画中的黑色背景下放置其他的要素

作为轮廓的圆形:在平铺的颜色中勾勒出释放图像自身的场域

竖立起的图像:让图像自身zhileng起来。支楞就是做自己,让自己被孤立出来。

 

图像,图像你为什么这样呈现?我不怂,我乐意。

 

图像的力量在于它不怂于的知识史的力量。

 

 

 

两种对峙的空间

 

大写的具象的空间

绝对相邻的 共存的 触觉的 接触的 绝对封闭的旋转的空间

具象空间是没有理念的透视法的焦点的。

有些镜头在剧情里不见得有它的意义,它只是绽放它自身。

 

为什么说是绝对封闭的空间?它自身的意义是它自身的。图像是它自身的力量,所以说是封闭的。这个封闭是指它的意义它自治

 

为什么是旋转的空间?它不会停滞而是随着每一次接触不断地运动。

画不应该是静观的,而是运动的。

 

 

 

艺术史的图像学空间

它是有意义的 是指向道德的 指向目的 有意义的 有道德的

透视法的焦点是外部给的,是理念的点,是数学意义上的极限。而不是纸上的。

透视法就是文艺复兴的逻辑,一种理性的秩序。

对于很多画家而言,绘画是描述叙事的工具,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故事。

 

用前一个空间去对抗后一个空间

 

三种封闭

 

纯形式的封闭(抽象) 纯形式,抽干一切的抵抗 必要的绝望的反抗 它的力量来自犟

叙事/再现的封闭(形象) 架设于文化史的框架之中   它的力量不来自于它自身

绘画回归自身的封闭(具象) 它的力量来自它自身 它呈现它自身 从抽象回到具象上

 

 

(笔者注:

第一种意味着它的意义来自于它的存粹形式,当它完成它的使命它就不再具有力量

第二种意味着它的力量来自于它所被置于的再现与叙事,它依靠它的霸权支撑

第三种意味着它的力量来自于它自己的运动,它是自己治理自己的,非静观的)

 

二、第二三章

 

古代绘画 现代绘画 摄影式图解

【古典绘画】总是为社会功能服务的:军事 仪式 婚姻 politics

画画是为了讲道理,为了xx服务。我只是一个花匠罢了。

古代绘画就是服务于外部更大的目的。

图解社会功能

 

【摄影式图解】摄影不是为了回归图像本身,摄影是为了再现那个拍摄的东西。

但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摄影师不是这样。有些摄影师摆设的画面,是失焦的,模糊的。

他们不是为了保存外部事物的痕迹,而是表现画面本身。回归到摄影影像自身的力量,而非他拍摄的那个东西。

 

多数摄影师还是在记录外部世界的画面。还是再现或图解。

 

而有些摄影师是展示图像自身,而非再现些什么。

 

图解被拍的事物

 

【现代绘画】纯抽象的绘画恰恰是越狱的动作。

 

仅仅是大致的这么一份,它不能一概而论地去划界区分。

只要我们直面图像,无论作者自身的意图,那我们就一定可以直接去触摸它。哪怕古典绘画也是图像,那是图像,我们就可以追问图像之所是。感觉的逻辑不是培根那里才有的。它也是一个工具箱,可以拿来在各个历史时间去探索分析。

 

本章的重点在于感觉

 

 

 

 

 

 

 

 

 

 

 

 

 

 

 

《奥尔加兹伯爵的葬礼》它自身具有沉重的宗教含义在。明确的图解的意图。但总管如此,还是能找到具象的裂痕:天国的一切是交织的。

 

《云的理论》:文艺复兴的透视法里,云是混沌的,它没法表现,它混沌一团,它无法被画出。

 

天堂有极度的快乐,毫无节制的变型,出于一切约束之外。

(姜宇辉觉得,他没看出来这里有感觉的逻辑)

 

 

不论什么时代的画都能有它感觉的逻辑。

感觉是图像内部无法从属于任何僵化的符号中的力量,它就是感觉

感觉无法被完全对象化。而是要我们去触碰的。感觉不只是感官的,它是力量的动荡,贯穿一切的连续的震荡。

 

没有任何要再现和描述的,挣脱出它要尊崇的现成的符号规则。它是感觉,它可是感觉!

 

【反对束缚】感觉是挣脱而出的,无法束缚,抵制一切符号的,自由的

【反抗天国】魔鬼般的,对抗法则,对抗理念。对抗那些压制身体压制触觉的

【反抗符号规则】用感觉的力量对抗理性秩序的霸权

 

所以在德勒兹眼里<葬礼>这幅画应该倒过来 (什么超人大战蝙蝠侠?)

 

现代绘画的反而更加痛苦,在摄影与电影中呈现自己.

这种挣脱也是极难的.

 

现代绘画的解脱,是有限的.仍在及其艰难的处境之中.很难彻底与枷锁决裂,反倒有的时候把枷锁作为自己的保留地.

 

 

三、下期预告

 

见证.回到绘画之中.进入到表演之中.绘画需要的是见证者,而非观众.

 

让观众们回到见证者的身份......

德勒兹:感觉的逻辑(第二堂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