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日太平洋战争(第二期)

2023-02-16 22:56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菲律宾战役

1942年菲律宾战役

(一)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为粉碎美菲军队和美国亚洲舰队,攫取资源丰富的美属殖民地,给以后进攻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创造有利条件而实施菲律宾战役。美国在菲律宾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亚洲最大的空军、海军基地,构成日军南进的障碍并威胁日本本土安全。日军企图攻占菲律宾群岛,夺取美军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进攻荷属东印度创造条件。日军计划以驻台湾的航空部队实施航空火力突击,消灭美驻菲航空兵主力,夺取制空权。同时先遣部队在海军支援下在吕宋岛多点登陆并占领机场,航空兵适时前移,以保障陆军主力在林加延湾登陆并占领马尼拉。在南部占领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随后南北对进占领菲律宾全部岛屿。参加这次战役的日军有第14军(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海军菲律宾战役联合编队(司令为高桥伊望中将,巡洋舰10艘、驱逐舰29艘、航空母舰1艘和水上飞机母舰3艘)、陆军航空兵第5飞行集团(司令为小畑英良中将,飞机200架)、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司令为冢原二四三中将,飞机300架)以及100艘运输船和辅助船只,在菲律宾群岛的美菲集团计有13万人(麦克阿瑟中将任司令,其中3.1万为美国人)和270多架飞机(其中可作战的142架),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为托马斯·哈特,主要类型的战斗舰艇45艘)协同该集团作战。

(二)战役开始时日军陆海军航空兵对美军机场和甲米地(吕宋)海军基地实施突然袭击,于12月8—9日摧毁美军在陆地上的一半重型轰炸机和1/3以上的战斗机,为登陆作战创造条件。美国亚洲舰队的基本兵力驻菲律宾南部基地得以幸免,同日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日军夺取制空权后乘吕宋地区几乎没有舰队之机,派先遣部队第48师团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共4000人)自12月10日起开始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并占领机场。12日第十六师团木村支队(2500人)在吕宋岛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自11日起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展进攻。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从此日军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权。22日日军第48师主力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24日第16师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军主力”的有利态势。26日吕宋岛守军奉命撤往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日军从南北两面进逼马尼拉,但未能切断美菲军撤向巴丹半岛的退路。 (三)次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战役的主要目的业已达到。日军还在棉兰老岛和霍洛岛上陆,吕宋岛上的美菲军队(7.95万人)撤向巴丹半岛。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1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顽强抗击,美菲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1个营。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3月中旬麦克阿瑟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美菲军由温赖特少将指挥。日军得到第4师增援后实力增强,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轰击美菲军阵地。4月3日日军以第4师、第65旅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美菲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军战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圣费尔南多,途中数千人死于饥饿、疾病或被杀害,史称"巴丹死亡行军"。同日日军占领米沙鄢群岛等战略要地,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对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

(四)5月2日日军对该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1.5万名美菲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率美菲军余部投降。7日日军占领该岛。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菲律宾作战失利,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于是美军做出全面撤退的决定。日本陆军第14军在司令官本间雅晴的率领下由台湾岛和佩斯加多尔列岛的港口登陆后,由大批巡洋舰、战列舰护航,很快到达位于菲律宾西北部仁牙因海湾的海滩。与他们对阵的是由温赖特少将所指挥的北吕宋部队,这主要是由民兵正规骑兵和童子军混编而成的部队,训练不良,装备更差。战斗持续的第二天日军的坦克、士兵像潮水一样被驳船送上岸,到了中午登陆的日军除了偶尔遭到一阵射击外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日军就像平时演习一样非常轻松地向纵深地带快速推进,美军车辆从四面八方退往巴丹,从马尼拉出城的三条公路上挤满卡车、推着大炮的牵引车、装载着枪炮的卡车以及小轿车、牛车等。本间雅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没有在此时出动他的航母队,来打击地面这一股庞大的后撤洪流。显然日军打算为控制这座城市进行决战,却没有料到麦克阿瑟会从马尼拉撤退,从而打乱日本人的作战计划。 (五)此时面对美军的全面后撤,本间雅晴错误的认为这是美军的全面溃败,便挥兵直逼马尼拉,忽视运用空中优势摧毁马尼拉是北面两处重要的桥梁。这两座桥坐落在涉隆比特河上,是向巴丹撤军的咽喉要道,只要日军在桥上扔两颗炸弹就可将后撤部队的道路切断。日军也没有利用空中优势来加强进攻,没有袭击在唯一的两座公路桥上拥挤的车辆和士兵,也没有摧毁桥梁。到新年的第一周为止麦克阿瑟一共从吕宋岛撤出8万美菲联军以及2.6万菲律宾难民,开始在横贯巴丹岛沼泽地和纳蒂布山的两座火山峰的阿布凯防线上挖壕固守,这一下麦克阿瑟有了可供调遣的1.5万美军和6万菲律宾部队。麦克阿瑟计划在半年内或更长的时间里阻止日本人的进攻,在这场战役中美国人显然是输了的赢家,日本不懂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一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战场准则,只知占领那些毫无意义的地方而放走大量的美军,为其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后来美军的反攻正是由这批撤退的士兵担任主力的。作战中日军死伤1.4万人,损失飞机80余架、舰船4艘,击毁美菲军飞机250余架、各型作战舰艇8艘、商船26艘(美军资料为驱逐舰1艘、潜艇2艘、其他舰船2艘)。美菲联军士兵死亡2500人,负伤5000人,1.1万人人被俘虏(其中包括美军中将温赖特)。

雷伊泰岛战役

(一)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宾战役是在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盟军下反攻日本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在此次战役中在吕宋岛及其他岛屿上同继续抵抗的小股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菲律宾人民抗日游击队、人民抗日军曾给予盟军巨大援助。菲律宾、美国及澳大利亚军队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领导下于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进攻位于菲律宾中部的雷伊泰岛,以消灭由日军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日本军队,对日本来说能保持菲律宾群岛十分重要,它供应很多重要的天然资源特别是橡胶,同时它是控制由日本到文莱及苏门答腊的海上石油供应线。对美国人来说进攻菲律宾是孤立日本在中国及太平洋军事力量的战略性步骤,而且也关系到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个人,2年前他离开菲律宾时承诺一定会回去解放菲律宾。

(二)1944年9月到10月初盟军在由威廉·哈尔西海军上将指挥的美国第三舰队的航空母舰空中力量的支援下成功的在帕劳及摩罗泰岛击毁500架敌机,在菲律宾、冲绳岛及台湾附近海域击沉180艘商船,为进攻菲律宾奠定基础。雷伊泰岛是菲律宾群岛其中一个大岛,拥有很多能深水作业的沙滩,它们能提供机会发动登陆作战及快速后勤作业,有道路及低地从1号高速公路通往40英哩远的东部海岸的阿布约,这里面对雷伊泰岛及萨马岛中间的圣贝纳迪诺海峡。这些道路及低地是既能给装甲部队作战的理想地点,又可以用作建立飞机场,美军空中力量能使用它攻击日本陆军及日军在群岛的空军基地。雷伊泰岛上有崎岖的山区,最高峰为洛比峰,海拔1349米。河流多向北流入卡里加拉湾或向西流入莱特湾,平原在沿海一带主要在莱特岛北部靠近塔克洛班和奥尔莫克一带。美军在雷伊泰岛附近集结雷伊泰岛当时之人口超过900万人,大部份人从事耕种及鱼业。由于他们很多人已参加抗日游击队以对抗日本人之暴政,因此预计他们会支援美军进攻该岛之行动。美军预计驻岛上之日军人数大约2万人,大部份属于牧野四郎中将指挥的日军第16师团。

(三)雷伊泰岛战役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上最大规模的登陆行动,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统领所有海陆空力量,由托马斯·金凯德海军中将的美国第7舰队(共有701艘船只,包括157艘战舰)提供海空支援,金凯德的舰队将运送所有登陆部队上岸。皇家澳大利亚海军将协助美国海军,共有5艘战舰、3艘登陆舰及5艘其他辅助船只。由沃尔特·克鲁格中将率领的美国第6军团是登陆的主要力量,该军团包括2个军,每个军下辖2个师(由富兰克林·C·席伯特少将指挥的美国第10军包括美国第1骑兵师,缺少第21步兵团的美军第24步兵师;由约翰·R·霍奇少将指挥的美国第24军包括美国第7步兵师及不完整的美军第96步兵师)。美军第32步兵师、美军第77步兵师及美军第381步兵团(美军第96步兵师之一部)作为预备力量,辅助兵力包括第6工兵营以在保障岛上的物资供应、建筑或改善道路及飞机场。第6军团总兵力共有20.25人,在雷伊泰岛有3000名菲律宾人在虎克党领导下等候美军登陆。 (四)第6军团的计划分成3个阶段:10月17日在莱特湾以东80km的3个小岛登陆;10月20日第10军及第24军分别在雷伊泰岛东岸2个不同的海滩登陆,第10军在北面,第24军在以南24km。第10军将攻占塔克落班及在滩头阵地北面之飞机场,用以保障雷伊泰岛及萨马岛之间的航道,之后向沿雷伊泰盆地向北部海岸推进。第24军是攻占杜拉格以保护雷伊泰盆地的南面,用作建立飞机场及供应线,同时第21步兵团也推进到海岸以保障雷伊泰岛及比利安岛之间的航道;最后2个军走不同路线经山区清除奥莫塔克盆地及西面海岸之敌军,同时占领塔克落班以北56km萨马岛之一部。初步的登陆行动在10月17日凌晨展开,由第6巡逻营攻占莱特湾附近的3个小岛,虽然受台风阻延但美军仍然在12:30登陆迪纳加特及荷汉蒙2个小岛。在荷汉蒙上他们发现小股日本守军破坏一个无线电台,当时他们还未攻占迪纳加特,在之后的3天内他们在2个小岛上建立灯塔以引导舰队驶入莱特湾,第2天在第三个小岛苏禄安附近水下破坏组清除海滩附近的水底障碍物。 (五)10月20日当海军重炮炮轰4个小时后第6军团在早上10点在指定海滩登陆,第10军从在塔克落班机场与帕劳河之间的海滩向内陆推进4英里;第24军从圣荷西与杜拉格河的海滩推进3英里,部队推进之速度受沼泽地所阻多于日军火力。登陆后1小时内滩头阵地已建设完毕以接收重型车辆及大量物资,只有在美军第24步兵师那边遭到日军反击。第6军团已向内陆推进3km,并控制在雷伊泰岛以南的比利安海峡。在第10军的区域中美军第1骑兵师攻占塔克落班机场,美军第24步兵师占领控制滩头阵地之522号高地。在第24军的区域中美军第96步兵师控制通往卡蒙特山之道路,美军第7步兵师攻占杜拉格镇,迫使牧野中将把司令部撤往内陆16km的布拉文,美军在此战中只付出49人阵亡、192人受伤及6人失踪的代价。之后数天内第6军团继续稳步前进以扫清敌人抵抗,由弗农·马奇少将指挥的美军第1骑兵师于10月21日攻占雷伊泰省首府塔克落班。10月23日麦克阿瑟将军在此地主持庆祝菲律宾政府复位仪式,之后第1及第2骑兵旅瓦解日军从中央山脉的反攻。

(六)美军第24步兵师在弗里德里克·艾云少将的指挥下在进入内陆时遭遇敌人顽抗,经过数天日以继夜的战斗及杀800名日军后第19及34步兵团扩展其滩头阵地并控制通往北雷伊泰盘地的通道,7天后2个旅的坦克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通过雷伊泰盘地,接近北部海岸及卡利加拉港。第2天第2骑兵旅占领卡利加拉,在通过雷伊泰盘地时美军第24步兵师付出死伤3000人的代价,这时候日军只控制西部海岸的唯一港口—奥莫塔克市。在第24军的滩头阵地中霍奇将军派出他的2个师向南雷伊泰盆地前进,这里有4个飞机场及一个大型供应中心。由占士·布拉德利少将指挥的美军第96步兵师已清除卡蒙特山,这个海拔1400英尺高的山峰是2个军的滩头阵地们的制高点和日军观测站。在10月20日炮轰登陆滩头阵地的地方在陆军大炮及海军炮火的支援下,布拉德利的军队开拓通往南部沼泽地和西面的中央山脉的道路。经过3天激战在10月28日第382步兵团攻占日军在内陆8km,在塔纳万的主要供应基地及击毙日军350人,同时第381及383步兵旅缓慢的向卡蒙特山的另一边前进及扫除日军障碍,当美军在10月31日占领卡蒙特山时已清除35个堡垒、17个山洞及数个炮兵阵地。 (七)美军第7步兵师在博尔德·阿诺德少将指挥下向内陆推进,以占领杜拉格与布拉文之间的4个日军机场为目标。10月21日第184步兵团攻占杜拉格的机场,同时第132步兵团清除附近河流之两岸,两军在机场及盆地内爆发大型血战。在布拉文中美军第17步兵团瓦解一些有决心但无望的抵抗及自杀性攻击,在北面美军第32步兵团攻占布拉文之机场并击毙超过400名日军,之后全师向6英哩外的达嘎米推进。在10月30日占领达嘎米,又从南沿东海岸向阿布约推进,4天后穿过中央山脉向奥尔莫克湾进攻。当第6军团深入雷伊泰岛时日军从海上及空中发动反攻,在10月24日150至200架日军飞机从北面飞来攻击美军滩头阵地及舰只,50架美军陆基飞机起飞迎战,报称击落66至84架敌机。之后4天里日军飞机日以继夜攻击美军滩头阵地及美军舰只,但到10月28日美军飞机在其他岛屿的机场及舰只发动反击以减少敌人空中威胁。当空中力量被消灭后日军就出动神风特攻队,意图以绑上炸弹的飞机直接撞上美军舰只,它们专选择攻击美军大型运输及补给舰只,希望击沉一艘美军航空母舰及重创其他舰只。更大的威胁来自海上,为阻止美国海军支援第6军团,日本联合舰队决定集中附近所有水面舰只分3支舰队到莱特湾:第一支包括4艘航空母舰但缺少舰载机,作为诱饵引出美军第3舰队从莱特湾北上,如果诱饵成功后另外2支以重型水面舰只为主的舰队将从西进入莱特湾及攻击美军运输舰只。 (八)1944年10月23日日军水面舰只开始行动及美国海军出动阻击,这场从10月23日至10月26日之海空战被称为莱特湾海战,是太平洋战争最大规模的海战。到12月11日日军已连续向雷伊泰岛运送3.4万名援军及1万吨物资,大部份是经西岸的奥莫塔克港运入,虽然在运输过程中因美军飞机的攻击而受到重大损失。日军的反攻表明麦克阿瑟及克鲁格所面对的问题,预计完成攻占东岸计划后。第6军团准备将越过中央山脉进攻西岸,包括派出3个后备师在雷伊泰岛登陆以増强兵力,以加快麦克阿瑟收复菲律宾群岛的时间表以及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收复太平洋的计划。美国美国第1骑兵师及美军第24步兵师于11月2日于卡利加拉会合,表明进攻计划成功,7天之后第6军团实行第3阶段计划,攻占阿布约。第24军的第7步兵师从南面北上增援并控制西岸的莱蒙镇,只有西岸的奥莫塔克盆地仍控制在日军手中。为攻占奥莫塔克盆地,克鲁格中将计划进行一个夹击行动,第10军通过中央山脉向南进击和第24军沿西海岸北进。由于预计日军会顽强抵抗,克鲁格使用其后备力量(美军第32步兵师及美军第77步兵师),同时麦克阿瑟派出美军第11空降师。第21步兵团将从比利安地区赶来与美军第24步兵师会合,其原本任务由第32步兵师代替。

(九)11月3日第34步兵团从卡利加拉出发沿北部海岸南下,第1步兵营从山脉沿高速公路进攻,在第63炮兵营的支援下它们清除山脉上的敌人。同时第34步兵团于当晚攻占村卡波奥坎镇,缴获敌人大批重型武器,之后沿2号高速公路南下中央山脉。11月7日第21步兵团从卡利加拉湾沿2号高速公路进攻中央山脉,首次进攻时联同第19步兵团第3营进行,但遭到新到增援的日本第1师团的顽强抵抗,日军士兵建立一系列由碉堡、壕沟及散兵坑组成之防线,这里被称为断头岭。11月8日吹袭雷伊泰岛的台风及之后几天的大雨严重阻碍美军的进展,虽然台风及大雨令大树倒下及道路满布泥泞影响其物资供应,但第21步兵团继续其缓慢及断断续续的进攻,他们与日军反覆争夺。美军夺取东面3km的1525号山头,这令艾云少将将日军从2号高速公路边后赶6.5km。经过5天攻击坚不可摧的山上据点及之后2天敌人猛烈反攻之后,艾云少将决定再次夹击日军。第19步兵团第2营作为右翼从东面的1525号山头出击,在断头岭以南5km处切断2号高速公路。第34步兵团第1营作为左翼,沿水路从卡利加拉地区到达2号高速公路以西3km,之后转向南下及进入内陆。越过山岭及雷伊泰河后他们占领启子岭左边270m的启子岭,这是主要战场的制高点。但由于遭受顽强抵抗及大雨影响,2营美军在11月13日只从公路另一边向前推进1000码。第34步兵团第1营进攻启子岭,而第19步兵团第2营进攻东面另一山头,进攻行动仍未达到目的。 (十)美军在泥泞和大雨中作战2个星期,在启子岭冒着敌军炮火攻击之危险。12月2日他们终于清除公路之制高点,第32步兵师终于可以快速推进,美军付出26人阵亡、101人受伤及2人失踪的代价,但他们击毙日军900人。12月14日美军第1骑兵师及美军第32步兵师终于完全攻占断头岭及启子岭,令由卡利加拉湾到奥莫塔克盆地的2号高速公路完全控制在美军第10军之下。当第10军通过北面山区时第24军正北上奥莫塔克盆地海岸,11月中旬第24军只有第32步兵师在雷伊泰岛西部,第7步兵师仍在布拉文一带。11月22日当第11空降师到达后霍奇才下令第7步兵师向西推进,11月23日晚上第32步兵师遭到日军第26师团反击,其第2步兵营被迫后退,不过他们在第2天收复失地。阿诺德少将命令第184步兵团第1营、第776喷火坦克营、第49炮兵营及1营海军陆战队155毫米炮兵营增援第32步兵师,11月24日晚上日军再次进攻,攻占少量地区,第2天第57炮兵营加入防守。之后2天日军再次进攻,但损失惨重。11月27日美军发动进攻,击毙日军500人,缴获29挺机关枪。 (十一)阿诺德少将终于开始向奥莫塔克进攻,12月4日晚上第776喷火坦克营向海岸推进至离海岸1000码的地方,第2天早上坦克群已进至海岸200码内,向在第17及第148连前面的山区开火。这策略证明有效,令守军溃散,除了一些守军在山的另一边避开坦克喷出之火焰。第7步兵师在面对敌人从918号山头发射之炮火下向北挺进,从这个山头可观察整个奥莫塔克海岸,之后2天的密集炮火攻击令第17及第148连可以清除顽抗的据点,到12月12日阿诺德少将指挥的部队只距离奥莫塔克南面16km。当阿诺德少将的部队向奥莫塔克进攻的时候日军在中央山脉的第16及26师团联同从吕宋岛来增援的第3及4空降旅,向美军在布拉文的机场发起突然进攻。350名日军在12月6日在圣巴勃罗附近空降,虽然组织不善,但日军之进攻在接下来的4天里烧毁大批武器。大批第7步兵师的支援及服务人员逃避日军,直到美军第11空降师及美军第38步兵师在12月11日前来增援为止,少数美军供应站被破坏及机场的建设被延误,但日军的进攻计划对整个雷伊泰岛战役没有什么影响。 (十二)同时在雷伊泰岛西面第24军接到命令在12月7日派出由安德鲁·布鲁斯少将指挥的第77步兵师在奥莫塔克以南登陆,虽然海军舰只受到神风特攻队的空中攻击,但其第305、306及307步兵团依然顺利登陆。第77步兵师的到达是决定性的,这令第7步兵师向北前进及日军遭到夹击,山下奉文被迫下令部队放弃中央山脉,后退保卫奥莫塔克盆地。第77步兵师在市议会大楼受阻,在第305及902炮兵营支援下布鲁斯少将指挥的部队于1944年12月10日攻占奥莫塔克,美军击毙日军1506人并俘虏7人,自己就付出123伤亡及13人失踪的代价。攻占奥莫塔克后第24军同第10军之间只距离26km,在包围卷中间只有日军第12独立混成旅团在防守及阻止美军推进。12月14日第305步兵团封闭包围圈,击毙大批日军。占领奥莫塔克之后第77步兵师于12月18日攻占以北711km的巴伦西亚机场,继续向北推进企图与第10军会合。在同一天富兰克林·席伯特少将命令第1骑兵师南下,其第12骑兵旅从山区沿2号高速公路南下。

(十三)在北面第32步兵师在进入启子岭南面的雨林后因受视线限制而继续受到沿2号高速公路布防的日本第1师团的顽强抵抗,直至12月21日第12骑兵旅才与第77步兵师第306步兵团才会合,表示第10军及第24军已经合围日军,完成包围奥莫塔克盆地之任务。当第77及32步兵师会合时第11空降师向东进入中央山脉,11月22日至11月24日当在雷伊泰盆地南部空降后第511伞兵团在11月25日向西推进,经过艰辛的推进后第511伞兵团于12月6日攻占距离布拉文以西16km的Mahonag。第7步兵师于12月23日穿越内陆到达西海岸,同第511伞兵团会师。由于已经攻占日军手中最后一个港口,麦克阿瑟将军宣布雷伊泰岛战役已经结束,12月26日他把扫荡工作交给美国第8军团,同时其他美军加快扫荡残余日军。在北面第1骑兵师在12月28日到达海边,同一天第24步兵师清除在岛上西北角的残余日军,2天后与第32步兵师会合。但日军继续战斗至12月31日,直至1945年5月8日战事才被确定完全结束。雷伊泰岛战役是美国人解放菲律宾的第一步及决定性的行动,美军在此战役损失15,584人,其中3,593人死亡,当神风特攻队在莱特湾海战攻击澳大利亚重巡洋舰澳大利亚号时澳大利亚军有30人阵亡、64人受伤。 (十四)日军在此战役中付出8万人之代价,损失极其惨重,包括4个师团、数个独立混成旅团、26艘主要舰只及46艘运输舰只。此战令日本陆军的航空兵力在菲律宾的航空兵力损失一半,令他们以后要依赖神风特攻队。大约25万日军仍留在吕宋岛上,但日本的海空力量在莱特湾的损失令山下奉文大将在之后的吕宋岛战役中只好采取被动防守的策略来防守这个菲律宾群岛中最大及最重要的岛屿。总之日本在雷伊泰岛战役的损失是决定性的,日本被赶出菲律宾群岛令盟军能切断日本的外来资源供应,盟军占领日本本土以结束太平洋战争的希望快将实现。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日军与盟军投入船舰总吨位超过两百万吨,21艘航空母舰、21艘战舰(主力舰)、170艘驱逐舰与2000架军机参与莱特湾战斗。日军虽居劣势但在塞班岛、马里亚那群岛等战役皆失利后若再丧失菲律宾或台湾,其“南线”资源输送本土的命脉将断绝,在东南亚与中国、朝鲜、本土的联系将被切断。日本因此决定孤注一掷,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并打败其海上力量。而盟军几经考虑后放弃攻打台湾而先从菲律宾登陆,并决心以优势军力掩护登陆,一举击溃前来支援的日本帝国海军。 (十五)数量上远居于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舰以上重型军舰13艘被击沉,日本在菲律宾一带海基与陆基航空力量被消灭,严重打击日本全局的实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战役也为后来美军成功攻下菲律宾群岛、冲绳岛等地打下基础。由于战局无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组织地发动神风特攻队自杀攻击。10月21日澳大利亚所属巡洋舰澳大利亚号被重创,似乎显示特攻有些效果,从10月25日起日军开始有组织地对盟军舰艇进行自杀式攻击。日本与美国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于菲律宾的卡莫特斯海一带爆发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雷伊泰岛战役之一部分。战役爆发的原因是日本军队向在雷伊泰岛的守军增援和补给,而美国军队尝试进行阻截。11月底的恶劣天气令空中栏截成效不大,因此美国海军开始派遣驱逐舰进入奥尔莫克湾。卡尼高水道被美军追击号及复仇号布雷舰布下水雷,而美国海军第22驱逐舰中队的4艘驱逐舰在罗伯特·史密夫的指挥下 (瓦勒号、普林格尔号、伦肖号及索夫利号)进入海湾,它们在这里炮轰在奥尔莫克的码头。

(十六)一架盟军侦察机对舰队发出信息,表示有一艘日军潜艇I-46正在巴西汉岛南面迎面而来及驶往奥尔莫克湾,舰队驶往南面迎击。11月28日凌晨1时27分瓦勒号驱逐舰的雷达发现目标正在庞森岛海岸,瓦勒号的首轮攻击令该潜艇失去作战能力而不能下潜,I-46只能利用其舰炮还击,直至在凌晨1时45分沉没。1944年12月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奥尔莫克以南43公里的圣佩德罗湾登陆,登陆船及支援舰艇一直遭到神风特别攻击队的空中攻击,15艘登陆船被击沉及驱逐舰马格福特号和USS德雷顿号被击伤,大约50名兵员伤亡。美军在1944年12月7日美军拉姆森号驱逐舰在被神风特别攻击队攻击后正炮轰奥尔莫克湾,在炮轰中正拖曳该舰的可能是美军ATR-31军舰。12月7日美军第77步兵师在安德鲁·布鲁斯少将的指挥下在奥尔莫克以南5.5公里的阿尔布里亚实施登陆,第77步兵师的第305、第306及第307步兵团在登陆时没有遇到抵抗,但海军舰只则受到神风特别攻击队的空中攻击,损失驱逐舰瓦德号及马汉号。

民都洛岛战役

(一)在支援进攻吕宋岛时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需要一个比雷伊泰岛更接近北部岛屿的地方,民都洛岛是基于这个策略之下的最合逻辑选择,该岛距离吕宋岛南部大约相等于纽泽西州南北距离之一半。岛上多山,只在海岸有少许平原,几乎每天下雨及湿度很高,岛上日本守军数量很少。由于在雷伊泰岛上建筑的简易机场状况不佳,美军希望夺取民都洛岛的机场以支援进攻吕宋岛的军事行动。本来在该岛北面之滩头登陆最为理想,但会受到在吕宋岛南部的日本空军骚扰,因此在美军选择在西南面接近曼加林湾的圣何塞作为登陆地点,这是民都洛岛最理想之深水港。由沃尔特·克鲁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6军团被指派进攻民都洛岛,他把此任务交给由罗斯科·伍德拉夫少将指挥的美军第24步兵师,由其中的第19步兵团及独立的第503伞兵团执行此项任务。主要战事发生在护航舰队及支援舰只遭受神风特攻队之自杀飞机攻击,自从莱特湾海战的最后阶段以来日军不断以神风特攻战术反击,在1944年12月日军改善此战术。1944年12月13日登陆日前2天神风特攻队袭击入侵的美军舰队,轻巡洋舰纳什维尔号被击中导致130人阵亡、190人受伤,登陆舰队指挥官威廉·邓普尔海军中将亦受伤,另外自杀飞机亦击沉2艘坦克登陆舰及击伤数艘其他舰只。 (二)之前美军在12月初轰炸附近岛屿上机场,它们报告在空中及地面上击毁超过700架日军飞机,但仍然未能阻止神风特攻队之攻击。12月15日进攻行动正式展开,天气晴朗令美军海空力量包括6艘护航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及其他支援舰只可以出动对抗守军之微弱抵抗。由于在莱特湾的登陆舰艇不足,第503伞兵团在曼加林湾实行空降同登陆部队会合,驱逐舰为登陆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并防止日军空袭。2艘登陆舰被自杀飞机击中,1艘沉没,另1艘被击伤。1000名日本守军连同200名原本增援雷伊泰岛的日军在运输船被击沉时被救起之日军快速撤入山区,其中300名日军曾突袭岛上北面之警戒站同第503伞兵团激战,但美军仍然在48小时内占领全岛。日军共有200人阵亡、375人受伤,第24步兵师损失18人,其中81人受伤。第一天结束时美军工兵已修建机场准备进攻吕宋岛,13天内已有2个机场完工,同时这些机场令美军飞机在进攻吕宋岛滩头时提供更紧密的空中支援、袭击神风特工队基地及来往吕宋岛及台湾之间的船只。

仁牙因湾战役

(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仁牙因湾对美国及日本来说均十分有决定性,1941年12月22日由本间雅晴中将指挥的日本第14军正是在仁牙因湾登陆,当时与装备低劣的美国及菲律宾守军只有小规模冲突,日军轻易占领此地。第2天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命令全军撤入巴丹半岛,之后3年里日本占据此地。1945年1月9日由沃尔特·克鲁格中将指挥6.8万名美国第6军团的士兵在海军炮火支援下于仁牙因湾海岸登陆,没有遭到抵抗,在之后数天共有20,3608人(第14军在左,第1军在右)在20哩之海滩登陆,这数量比艾森豪威尔在登陆欧洲时之人数还要多。之后数天内登陆部队很快便占领一些海岸城镇,虽然日本陆军没有抵抗,但美军遭受重大损失,特别在护航时遭到神风特攻队攻击。从1月4日到1月12日美军共被击沉24艘舰只,被击伤67艘舰只,包括战列舰密苏里号、科罗拉多号(受友军错误击中)、轻巡洋舰哥伦布号等。登陆后仁牙因湾变成一个大型供应基地,以支援美军进攻马尼拉。

莱特湾海战

(一)1944年10月20日美军一支两栖部队进攻菲律宾群岛中部的莱特岛,这是莱特湾战役的开始。同一天日军一支部队从莱特岛东南部进入阵地,美军的第七舰队的潜水艇发现日军第一攻击部队。栗田的舰队于1944年10月24日进入莱特岛西北的锡布延海,在锡布延海海战中他受到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武藏号战列舰被击沉。栗田调头撤退,美国飞行员以为他就此退出战场,但晚间他再次调头进入圣贝纳迪诺海峡,并于清晨来到萨马岛。西村中将的舰队于1944年10月25日清晨三点进入苏里高海峡正好撞到美军的作战舰队,在苏里高海峡海战中扶桑号战列舰和山城号战列舰被击沉,西村战死,他的剩余力量向西撤退。哈尔西上将接到小泽的航空母舰舰队到达的消息后于1944年10月25日派他的航空母舰追击,在恩加尼奥角海战中四艘日本航空母舰被击沉,小泽的剩余力量逃往日本。栗田舰队于1944年10月25日清晨六时到达萨马岛,此时哈尔西正在追击小泽,在栗田的舰队和美国的登陆舰队之间只有三支美国护卫航空母舰和它们的驱逐舰组成的编队。在萨马岛海战中美国驱逐舰绝望的鱼雷攻击和无情的空中攻击以及天气的不利使栗田以为他面临美军主力,因此他转身撤出战场。

(二)栗田最强大的“中央舰队”由五艘战列舰组成(五艘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长门号、金刚号和榛名号),加上10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栗田的舰队企图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攻击莱特湾内的登陆舰队。1944年10月23日子夜后栗田的舰队经过巴拉望岛水域,他的舰队被美国潜艇海鲫号和鲦鱼号发现。虽然大和号上的电报员发现两艘潜艇报告他们发现这支舰队的电讯,但日本舰队没有采取反潜行动。06:43海鲫号(SS-227)首先发动攻击,在1000米距离上对准重巡爱宕和高雄各射出6枚鱼雷,爱宕号中4雷,舰身右倾严重,20分钟后沉没,高雄号中2雷重伤。06:56摩耶号重巡洋舰则被鲦鱼号(SS-247)命中4雷沉没,高雄号重巡洋舰被鱼雷击中,在两艘驱逐舰的保护下返回文莱。美国潜艇尾随着它,10月24日由于海鲫号搁浅被迫被放弃,栗田将他的旗舰移到大和号上。1944年10月24日08:00美国无畏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发现这支舰队进入狭窄的锡布延海,哈尔西命令集结第三舰队的三支航空母舰分舰队集中攻击栗田的舰队。从无畏号和卡伯特号航空母舰和其它航空母舰上起飞的260架飞机于10:27开始不断攻击这支舰队,醒目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成为美军主要攻击的目标。妙高号重巡洋舰首先中弹,舰尾被命中1雷,负重伤返航,武藏号、大和号和长门号相继中弹。 (三)15:00栗田下令武藏号退出战斗,武藏号在六波攻击中共命中鱼雷19枚,炸弹17枚(另有近失弹18枚)后沉没。大和号舰首进水3000吨,不得不向舰尾紧急注水2000吨以维持战舰平衡。长门号航速下降至24节,4门副炮无法使用。金刚、榛名轻伤,轻巡矢矧中弹,驱逐舰滨风、清霜受伤返航。在美军第二次空袭中大和号主炮齐射前的警报声被防空炮的声音盖住,导致主炮齐射产生的冲击波使50余名防空炮手阵亡。由于己方缺乏航空掩护,15:30栗田下令他的舰队转头开出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他等到17:15后再次转头开向圣贝纳迪诺海峡。他的舰队并无配备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被一枚250公斤级穿甲炸弹击中起火,15:30其后弹药库爆炸,当场有229人阵亡、236人受伤。其它附近船只也被损坏,伯明翰号巡洋舰受爆炸影响最大,400余人负伤,舰长下令弃舰。17:50普林斯顿号沉没,该分舰队负责向北边警戒任务,导致无暇派飞机搜索北方水域,16:35小泽的诱饵舰队才被美军飞机发现。

(四)西村的南路舰队由战列舰扶桑号、山城号以及最上号重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组成,1944年10月24日他们遭到空袭,但未受伤。由于南路舰队和中路舰队严守无线电静默,西村无法与栗田和志摩协调他们的步骤。当他于02:00进入苏里高海峡时志摩在他后面约40千米,而栗田还在锡布延海,离莱特岛的海岸还有好几个小时。他们刚刚开过帕纳翁岛就闯进美国第七舰队为他们设置的圈套,杰西·奥尔登多夫少将的六艘老式战列舰(分别是宾夕法尼亚号、加利福尼亚号、田纳西号、密西西比号、马里兰号、西弗吉尼亚号)、八艘巡洋舰(分别是什罗普郡、博伊西、菲尼克斯、哥伦比亚、丹佛、明尼阿波利斯、波特兰、路易斯维尔号)、29艘驱逐舰和39艘鱼雷艇已经严阵以待。由于美军缺乏在夜间作战的飞机,故只能用装备雷达的鱼雷艇来提供信息。20:50美国鱼雷艇发现西村舰队,22:52—02:13期间美军13个鱼雷艇分队分别向西村舰队发动鱼雷攻击,无一命中。美军鱼雷艇PT-493触礁沉没,但为第七舰队提供大量情报。03:00美军第54驱逐舰中队第一部分3艘驱逐舰在8000米距离上向西村舰队发起鱼雷攻击,共射出27枚鱼雷,1枚鱼雷击中扶桑号中部。扶桑号即刻落伍,随之右回转后撤,8分钟后全舰失去动力。

(五)03:09第54驱逐舰中队第二部分也发射鱼雷,前导驱逐舰山云号首先中雷,随即发生大爆炸沉没。朝云号前主炮下方中弹,舰艏折断,航速下降至12节,命中战列舰山城和驱逐舰满潮相继中雷受伤。山城号前后命中2枚鱼雷,中后部主炮无法工作,但仍坚持前进。03:45落后的扶桑号中部燃料舱和3、4号主炮塔弹药舱发生大爆炸,舰体断裂,舰艏部分于04:20沉没,舰尾部分在1个多小时后也沉没。战后谁也不知道扶桑号上发生什么事导致全舰无一幸免,阵亡人数在1400—1600之间。03:50 美军战列舰、巡洋舰编队采用海军炮战经典战法排成两列T字横队(战列舰在后,距离2万米,巡洋舰在前,距离14000米),用全正面交叉火力在雷达引导下共发射大口径主炮炮弹245发,巡洋舰发射炮弹4000多发。第56驱逐舰中队也对其进行鱼雷攻击,共命中鱼雷2枚。顷刻间山城号剧烈燃烧并发生爆炸,舰桥崩塌,并于04:19沉没。西村中将以下除10人被美军救起外其他均随舰葬身鱼腹(作为对比时整个海战西村舰队损失的战舰上,幸免的合计仅有26人)。最上号也中弹多处,其中防空指挥所被直接命中,舰长、副长、航海长等几乎所有的高级军官全部被炸死,只好由炮术长荒井大尉代理指挥。时雨号驱逐舰也有5处受创,04:25 志摩的那智号和足柄号重巡洋舰以及八艘驱逐舰到达战场,志摩以为他看到的那两段残片是西村的两艘战列舰的剩余(实际上它们是扶桑号的两段),还看到空中曳光弹的痕迹,他认识到通过海峡是毫无希望,因此下令转身撤退。在混乱中他的旗舰那智号与焚烧的最上号相撞,丧失机动能力而落后的最上号第二天被飞机击沉。志摩舰队在撤退过程中受到美军舰载机的追击,轻巡阿武隈号和驱逐舰不知火号相继沉没。 (六)苏里高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发生在战列舰之间的海战,是海战史上组织最成功的战例之一。美军以1艘鱼雷艇为代价击沉2艘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3艘驱逐舰并伤1艘重巡洋舰、1艘驱逐舰(轻巡阿武隈号和驱逐舰不知火号不作为战果统计)。小泽的舰队由四艘航空母舰(瑞鹤号、瑞凤号、千岁号、千代田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建造的战列舰改装成的两艘航空战舰(伊势号、日向号)、三艘巡洋舰(大淀、多摩、五十铃)和八艘驱逐舰组成。瑞鹤号是最后一艘参加过珍珠港事件幸存至此的航空母舰,日向号和伊势号的后部炮塔被改成机库、跑道和起飞机构,但这两条船都没有带飞机。小泽一共只有108架飞机,一直到1944年10月24日下午16:40小泽的舰队才被发现。此时美军正在对付栗田的舰队和吕宋岛来的空袭,1944年10月24日晚小泽获得一份美国电报说栗田撤退了(这个消息是错误的),但20:00丰田下令所有舰队继续进攻。哈尔西看到他有机会消灭所有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舰,这样美国可以无忧虑地进攻日本本土。他相信栗田已经在锡布延海战中被击退,因此他于子夜后带领所有的三队航空母舰和威利斯·李上将的战列舰(根据哈尔西的命令,为守卫圣贝纳迪诺海峡临时编成第34特混舰队。命令是个预案,在后来造成理解的混乱。)开始追击小泽。虽然美国侦察机发现栗田开向圣贝纳迪诺海峡,但哈尔西认为金凯德的第七舰队足以对付它而未加理会。

(七)哈尔西拥有9艘正规航空母舰(无畏号、大黄蜂号、富兰克林号、列克星敦号、邦克山号、黄蜂号、汉考克号、企业号、埃塞克斯号)、八艘轻航空母舰(独立号、普林斯顿号、贝勒伍德号、科本斯号、蒙特利号、兰格利号、卡伯特号、圣哈辛托号)、六艘战列舰(亚拉巴马号、依阿华号、马萨诸塞号、新泽西号、南达科他号、华盛顿号)、17艘巡洋舰、64艘驱逐舰和1000多架飞机,但他将登陆点让给几艘护卫航空母舰和驱逐舰,于是哈尔西被小泽的诱饵给引诱出来。1944年10月25日早晨小泽下令75架飞机起飞攻击美军,但这些飞机没有造成多少损失,大多数飞机被美国战斗机击落,少数飞往吕宋岛。哈尔西亲自率领第34特混舰队的战列舰急速前进,准备用大口径舰炮直接去对付小泽舰队前卫的战列舰以及在舰载机空袭中掉队的日舰。清晨在还没有确定日军的精确位置的情况下美军就起飞180架飞机,直到7:10侦察机才找到北路舰队。08:00美军战斗机摧毁保护舰队的30架日军飞机,他们一共进行857架次袭击,小泽舰队的航空母舰纷纷中弹(千岁号和秋月号驱逐舰沉没,瑞鹤号、千代田号和多摩号轻巡洋舰丧失机动能力),小泽将他的旗舰改到大淀号巡洋舰上。 (八)这时萨马岛战斗的消息传来,美军登陆军的情况紧迫(第七舰队的护航航空母舰因为栗田的舰队突然出现而不断的发报向哈尔西求援。连坐镇珍珠港的尼米兹也给哈尔西发了一份简短的电报:“第34特混舰队在哪里?”但负责电报加密的军官随意添加一句“全世界都想知道”,哈尔西的译码军官误以为是正文未加删减,这使哈尔西怒不可遏。哈尔西下令南下,他只留下两个航空母舰大队以及一小支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舰队来收拾小泽的残余船只。下午在击沉几艘日本航空母舰后空袭击集中在两艘改装的战列舰上,但它们密集的防空火力有效地抵挡空袭。空袭一直到傍晚,小泽舰队作为诱饵的全部航空母舰(瑞鹤号、瑞凤号、千岁号、千代田号)还包括一艘轻巡洋舰(多摩)、两艘驱逐舰(秋月、初月)被击沉,“诱敌部队”取得出色得成功。由于通讯不畅,小泽发出诱敌成功的电报后栗田却没有收到,不过这再次使栗田的舰队免遭全军覆没。栗田的舰队于1944年10月25日凌晨进入圣贝纳迪诺海峡,凌晨3时它们沿萨马岛的海岸向南进发,于黎明时分发现美国舰队。金凯德中将有三支舰队来阻挡它,每支舰队由六艘护卫航空母舰和八艘驱逐舰组成。每艘护卫航空母舰带30架飞机,一共有500多架。 (九)护卫航空母舰比较慢,装甲薄,对付战列舰没有多少胜算。金凯德错误地以为威利斯·李的战列舰还守护在圣贝纳迪诺海峡,因此在那里没有危险,但李被哈尔西调走去对付小泽去了。当日本舰队在萨马岛出现时美军大吃一惊,哈尔西的舰队因日军诱敌战术远离莱特湾,但是栗田对此却一无所知。栗田错误地将那些护卫航空母舰当作美国的航空母舰舰队,他还以为整个美国第三舰队在他的18英寸炮口前面。美国护卫航空母舰立刻向东后撤,希望坏天气可以影响日本炮的精确度,同时立即发报请求支持甚至用明码发报。美国驱逐舰企图分散日本战列舰的注意力来取得时间,这些驱逐舰自杀般地对日舰发鱼雷,吸引日舰火力。为了躲避鱼雷,日舰不得不打散自己的队形。大和号被两条平行的鱼雷逼迫背向而行,无法转身,怕被它们击中,这样损失足足十分钟的时间。三艘美国驱逐舰和一艘护卫舰被击沉,其它受伤,但它们为航空母舰获得时间让它们的飞机起飞。这些飞机没有时间转装穿甲炸弹,因此它们只能带着它们正带着的弹药起飞(有时甚至是深水炸弹)。美军航空母舰继续南逃,而战列舰的炮弹不断在它们周围爆炸,一艘航空母舰被沉,其它受伤。由于栗田舰队未完成整编队形便发动进攻,加上美军驱逐舰的攻击将他的队形打破,各战队散乱在广阔的海面上。他丧失对战事的战术指挥,三艘他的重巡洋舰被集中的海上和空中的袭击沉没。

(十)栗田于09:20下令北转整理队型,躲过栗田的舰队袭击的护卫航空母舰遭受的打击并没有结束,被“神风特攻队”自杀飞机击沉一艘,另外两艘遭到重创。不久栗田的舰队改变航向,驶往莱特湾。就在日本计划就要得逞的时候栗田再次北转撤退,他感觉美军支持舰队正向他包围过来,因此他感觉参战的时间越长,他遭到美国强大空袭的可能性就越高。在不停的空袭下他向北,然后向西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往返航行300海里的第三舰队于26日日出后派舰载机对栗田舰队的掉队舰只进行袭击。海战进行的时间是从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内日军与盟军投入船舰总吨位超过两百万吨,有约35艘航空母舰、21艘战列舰(主力舰)、170艘驱逐舰与近2,000架军用飞机参与战斗。数量上远远占劣势的日本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舰以上大型军舰13艘被击沉,日本在菲律宾一带海基与陆基航空力量被消灭,严重打击日本全局的实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战役也为后来美军成功攻下菲律宾群岛、冲绳岛等地打下基础,由于战局无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组织的发动神风特攻队自杀攻击。1944年10月21日澳大利亚所属巡洋舰澳大利亚号被重创,舰桥上几名澳军军官当场阵亡,似乎显示特攻有些效果,从1944年10月25日起日军开始有组织的对盟军舰艇大规模进行自杀式攻击。

吕宋岛战役

(一)菲律宾对日本来说是一处非常有战略价值的地区,因为日本攻占它是对美国一个明显的打击,因此美国在1941年10月在菲律宾群岛部署13.5万名士兵及227架飞机。菲律宾群岛最大的岛屿吕宋岛在194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当时负责防守菲律宾的最高军事指挥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被命令撤往澳洲,剩余的美军则撤退往巴丹半岛。数月后麦克阿瑟表达出自己尝试收复菲律宾群岛是必要的,但是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军上将及美国海军军令部长恩斯特‧金恩海军上将反对此提议,他们认为必定要到战争胜利成为必然时才可以这样做。麦克阿瑟为此愿望必须等待两年,1944年时一个收复菲律宾群岛的计划终于实施,雷伊泰岛是该计划的第一个目标,它在1944年12月底时被收复,跟着是民都洛岛,之后是吕宋岛。1944年12 月下旬起美空军以莱特岛和民都洛岛为基地对吕宋岛实施空袭,并摆出在该岛南部海岸登陆的架势,以诱敌分重兵防守南部。驻守菲律宾的日本第十四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原辖9个师团、4个旅团(总兵力约26万人),飞机200 余架,经莱特岛登陆战役后已遭削弱。 (二)1945年1月9日克鲁格率美国第六集团军4个师由美国第七舰队约600 艘战舰支援,在吕宋岛北部的仁牙因湾登陆,美国第三舰队及陆军第五、第十三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日军以神风特攻队攻击登陆编队,击沉美船舰多艘。当晚美军上陆兵力达6.8 万人,并巩固滩头阵地。随后经一周交战美军突破日军在阿格诺河的防线,向马尼拉挺进,在克拉克机场附近双方进行坦克战。1月29日麦克阿瑟遣第八集团军的一个军在吕宋西岸苏比克湾登陆,以协助克鲁格部加速进展和防止日军退守巴丹半岛。31日美第十一空降师在马尼拉之南的纳苏格布登陆,形成对马尼拉的钳形攻势,2万多名日军顽抗,展开激烈巷战。2月16日美空降部队在科雷吉多尔要塞降落,5000多日军退守隧道。2月23日马尼拉光复,26日科雷吉多尔被克,日军余部约10万人退据吕宋北部山区,直到战争结束。1944年12月美军占领莱特岛后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命令第6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一部(共28万人)在吕宋岛登陆,歼灭驻菲律宾日军主力。日军在吕宋岛驻有陆、海军28.7万人,由第14方面军司令山下奉文上将统一指挥。吕宋岛的日军既没有能够摧毁美军坦克的武器,又没有飞机,因而不指望决战,决心以持久防御牵制和消耗美军。

(三)计划以一个师在林加延湾沿岸组织防御,以方面军主力15万人编成尚武集团,防守北吕宋地区;以第1挺进集团等部3万人编成建武集团守卫中吕宋克拉克以西地区;以第8师等部10万人编成振武集团,扼守南吕宋马尼拉以东地区。根据计划登陆行动将在1945年1月9日展开,代号为S日,日军报告超过70艘盟军舰艇集结在仁牙因湾。美第6集团军辖第1、第14军,约20万人在作战舰艇233艘、运输船只800艘和飞机1000架支援下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登陆前的炮火准备在早上7时开始,一小时后登陆行动正式展开。登陆部队遭到日军神风特攻队的顽强抵抗,奥曼尼湾号护航航空母舰被一架神风特攻飞机击毁,同时一艘驱逐舰及数艘其它军舰被击沉。第3舰队的舰载机对登陆部队提供密接空中支援,猛烈炮轰及轰炸日军大炮据点。在仁牙因湾登陆的部队是由沃尔特·克鲁格陆军中将指挥的美国第6军团,数天内第6军团大约17.5万名士兵在沿20公里的海滩登陆,美国第1军负责掩护其侧翼,而由奥斯卡·格利斯沃德率领的美国第14军则向南进攻马尼拉。虽然克鲁格十分担心日军攻击他毫无掩护的东翼,但日军没有这样做,克拉克山区的建武集团因缺乏御防准备很快便被赶进深山。美军直到一月23日到达克拉克空军基地前没有遇到强大的抵抗,攻取基地的战役直至1月底,攻占该基地后第14军继续向马尼拉推进。 (四)为攻占马尼拉,1945年1月31日美军第11空降师的两个团实施空降行动,攻占一座桥梁及之后向马尼拉前进。为尽快攻占马尼拉,美国第8集团军第11军和第11空降师分别在苏比克湾西北和马尼拉湾以南两个地段登陆,对马尼拉形成夹击态势。对第14方面军来说如何对待首都马尼拉是吕宋岛防御上的一个问题,其一般方针是不在马尼拉设战场,部队撤离市区,军需物资送往各据点。但海军和航空部队坚持死守马尼拉,因而在执行中不够坚决彻底。2月3日美军第11空降师的伞兵奇袭马尼拉市,在这个拥有70万人口的菲律宾首都同日军展开长达4个星期的激烈巷战。日军守卫马尼拉的海军部队凭借市中心坚固的建筑物进行抵抗,但美军用猛烈的炮火摧毁一座座建筑。3月3目麦克阿瑟宣告马尼拉彻底解放,这场战斗使马尼拉市中心成为一片废墟。岛上日军第14方面军司令山下奉文陆军大将已命令其部队当美军进入市内时破坏所有桥梁及其基础设施,又挖掘壕沟以阻止美军前进,麦克阿瑟在同一天宣布即将收复马尼拉。2月11日第11空降师攻占日军在外围最后一个据点,因此包围整座城市,美军及菲律宾军在随后数星期在市内进行扫荡行动。3月3日美军占领马尼拉,随后向吕宋岛西南和东南部进攻。

(五)尚武集团把富饶的稻米产地卡加延河谷作为根据地,以碧瑶以西至圣何塞以北一带山地作为南面的屏障,自西向东依次部署第19师、第58独立混成旅、第23师、第2坦克师以及第10师等部队,以抵御美第1军(美军5个师、美菲军1个师)的猛烈攻击。特别是在巴列特的撒拉克撒克山垭口展开激战,美军用推土机在险峻的山地中开辟道路,向前推进坦克和重型火炮,以压倒之势攻击日军。4月下旬碧瑶失守,6月美军进入卡加延河谷,6月下旬完全打通阿帕里至碧瑶和阿帕里至圣何塞的两条道路。此后日军被撵入深山,在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进行持久战。指挥马尼拉海军防卫部队的振武集团在救援作战中失败,又于2月底受到美第14军的攻击,被追陆续退入山中。这支部队5月1日起改称第41集团军,但到6月底已经丧失有组织作战能力,但仍坚持抵抗,余部直至日本投降后才放下武器。此役美军损失4.7万人、舰艇17艘,日军亡21万人(日本投降时山下奉文直辖的尚武集团的15.2万人剩下5.5万,横山静雄的振武集团的10.5万人剩下1.25万人,冢田理喜智中将的建武集团的3万人剩下1300人)。

马尼拉战役

(一)1945年1月9日由沃尔特·克鲁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6军团在仁牙因湾海岸登陆并迅速向南推进,1945年1月29日第6军团属下的第11军(4万人)在吕宋岛西部的圣安东尼奥登陆,攻占圣马塞利诺飞机场、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并封锁巴丹半岛,阻止日军撤向巴丹半岛。1945年1月31日由罗伯特·劳伦斯·艾克尔伯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8军团属下由祖斯·史云斯率领的美军第11空降师第187及188滑翔降伞团在吕宋岛南部的纳苏格布登陆及向马尼拉前进,同时第11空降师第511伞兵旅在1945年2月4日在塔盖泰山脊空降并向北前进。1945年2月4日美军全力从各方向马尼拉快速推进,在菲律宾游击队协助下美军夺取沿途多座桥梁及横越多条河流。当美军从各方向向马尼拉推进时大部分日军已服从日本第14方面军司令山下奉文大将之命令,从海岸向内陆作战略性撤退,山下奉文把他主要兵力撤向碧瑶,因他决定把美军及菲律宾军在吕宋岛北部拦截。1942年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总统曾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虽然山下奉文在1945年没想到这样做,但他没有打算防守马尼拉,他不想防守这个拥有超过一百万人口及大量木制易燃房屋的城市。他原本命令下属岩渊三次少将,在美军出现前放弃这个城市,并破坏所有桥梁及其他基础设施。 (二)但是岩渊三次决定守卫这个城市并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他违反山下奉文的命令并命令马尼拉海军守备部队进入市区。他发现数个十分良好的防守据点,包括因特拉穆罗斯城堡及其周围建筑物。当发现任何建设有防守价值(例如桥梁及隧道)后他会建立布雷区、有刺铁丝网、连系沟渠、大而无用的货车及有轨电车做成障碍物及陷阱,他也命令他这些像杂牌的部队进入防卫区。早在2月4日麦克阿瑟将军已宣布完全夺回首都,其部下已计划进行胜利游行,但马尼拉的战事才刚刚开始,几乎同一时间在北面美军第1骑兵师及在南面的美军第11空降师都报告在前进时遭到日军顽强抵抗。美军在2月4日突入城内后同守军在城内爆发激烈巷战接近一个月,战事很快演变成逐街逐户争夺战。在北面由格里斯沃尔德少将指挥的美军第14军从圣托马斯大学向南越过巴石河,2月4日黄昏时他命令第5骑兵团第2连越过奎松桥,这是惟一一条没有给日军破坏而可以越过巴石河的桥梁。当他们上桥时日军架设在奎松林荫大道路障之机关枪猛烈开火,迫使美军停止前进及在日落前后撤,美军及菲律宾军撤退后日军重新占领桥梁。

(三)2月5日美军第37步兵师开始进入马尼拉,格里斯沃尔德少将将北面战区一分为二,第37步兵师负责西面及第1骑兵师负责东面。2月8日早上第37步兵师清除大部分日军,虽然住宅区遭到严重破坏,但日军撤退前破坏建筑物及军事设施。这师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Provisor Island,此地是巴石河中一个小型工业中心,不到一个团的日本守军控制这里到2月11日。马奇的第1骑兵师遇到的抵抗较为轻微,虽然他们的第7和第8骑兵旅2月10日在北面的2个供水设施附近遭遇比较激烈的抵抗,但其士兵已向南推进,当晚第14军已开始在巴石河两岸架设浮桥。最后的进攻由第14军第11空降师在2月10日发起,11师在2月4日包围尼古拉机场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二天美军伞兵在机场内进行伞降,因此格里斯沃尔德少将在2月12日完成对日军的包围。由于希望保护城市及平民,麦克阿瑟禁止对城市的炮轰及空袭,但对市区的大规模的破坏不能避免。面对美军的坦克炮火时岩渊出租车兵成功阻延美军的推进,美军要逐栋楼宇进攻及杀死日军,这也经常误伤平民。 (四)由于面对不断的打击及死亡,日军用交叉火力将所有的奋怒及挫折发泄在平民身上,从而发生很多残暴的行为,后来被称为马尼拉大屠杀。2月23日至2月28日美军向老城区发起进攻,在炮轰后美军用炮火开路及消灭日军,但数个世纪的石墙、地下引水道、圣卢西亚军营、圣地亚哥堡大门及山谷对守军提供很好的掩护。最后的抵抗发生在财政部大楼,3月3日该处在炮轰下变成一堆瓦砾。战事还未结束时麦克阿瑟便要求菲律宾内阁成员到马卡拉南宫及宣布菲律宾立宪政府重新建立,他说:“我们的国家保持信念,我们的首都已经光复,它将成为远东最自由的城市。”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后马尼拉终于在3月4日正式被解放,但城市之大部分区域已遭到严重破坏。战事中美军共有1010人阵亡、5565人受伤。估计超过10万名菲律宾平民死亡,大部分死在日军的屠杀,日军共有1.6万人死亡。

科雷吉多岛战役

(一)日军是在1941年12月29日发动空袭展开对科雷吉多岛的进攻,数日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将总部搬到岛上,但最猛烈的进攻是从卡威的及之后从巴丹半岛的炮轰,当在巴丹半岛的美军与菲律宾军于1942年4月9日投降后日军便集中力量炮轰岩石岛及其供电设施。岛上的隧道系统能通往每一个山头据点,这些据点用以保卫全岛,但防守工作却暴露于敌人的空中轰炸中。到5月4日,岛上大部分大炮被毁及供水设施受损,因此淡水供应不足,包围导致大量死伤。猛烈围攻的炮火令日军在第2天晚上尝试登陆,但守军顽强抵抗,三分之二的登陆舰艇被击沉。日军共有900人阵亡、1200人受伤,而美军亦有800人阵亡、1000人受伤。1945年的科雷吉多岛虽然对日军在防卫战略上的重要性不及它在1942年初对美军这么重要,但它扼守在马尼拉湾的入口,因此美军参谋人员计划对它发动一次独立的进攻。麦克阿瑟将军的战略是结合两栖协同及空降行动,这是现代军事策略中最复杂的一个方法收复此岛。虽然此战略在之前的吕宋岛登陆中非常有效,但空降部分风险很大,空降场范围非常细小,只有5平方英里,而且岛上成蝌蚪状的外型亦使全岛缺乏适合的理想地点作为空降场。

(二)最复杂的是要求空降部队在一个名叫顶边的高地上空降,这里地形十分崎岖,麦克阿瑟的参谋人员对计划十分犹豫,但他们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除顶边高地外日军孤立所有可能的登陆地点,他们估计日军估不到美军实施空降行动的。收复岩石岛的任务交给美军第11空降师由佐治·钟斯指挥的第503伞兵团及罗斯科·伍德拉夫指挥的美军第24步兵师负责,他们是攻占民都洛岛的原班人马。在登陆收复科雷吉多岛时美国海军战舰提供炮火支援,1945年1月23日美军发动对科雷吉多岛的轰炸,直至2月16日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重型轰炸机在岛上共投下595吨炸弹。从轰炸开始至2月24日共成功进行2028次轰炸,投下3163吨炸弹。1945年2月13日美国海军开始炮轰该岛,巡洋舰及驱逐舰包围海岸并分散日军的炮火反击。翌日扫雷舰亦在附近海面上扫除水雷,软化防守在之后的3天内进行。1945年2月16日日出时一批B-24轰炸机对该岛进行1小时的低空轰炸,而A-20轰炸机则在登陆中提供空中支援。 (三)1945年2月16日早上8时33分只比预定时间晚了3分钟,在空降地区上16-18海里的风速从民都洛岛飞来,第03伞兵团首批1000名伞兵在美国陆军航空队第13大队的C-47运输机上跳伞降落。在高地西面的日军健武集团司令冢田喜智理中将非常震惊,不过部分伞兵被吹到在日军控制区内,虽然面对逆风,但没有任何伞兵被浸死,部分伞兵却未能通过敌人的区域爬上悬崖或跌落附近岩石而被救回。虽然轰炸及海军炮轰分散守军,但伞兵们难以集结并立即遭到日军攻击,而且伞兵及步兵们在战斗中面对的都是决心死守的日军。最凶猛的战斗于1945年2月18日晚上至2月19日早上出现在威勒球场,第503伞兵团第2营D及F连士兵在安顿下来。在18日这个黑暗无月的晚上500名日本海军士兵突然冲出军械库攻击美国及菲律宾军,双方经过3小时的战斗,在附近海面上海军炮火支援下美军击败日军。日军共有250人阵亡,而美军第503伞兵团第2营F连则有14人阵亡、15人受伤,这是日军在岛上的最后一次反击行动。

(四)第34步兵团在圣何塞登陆在空降作战同时,第24步兵师第34步兵团第3营首批士兵在科雷吉多岛东面圣何塞一个名叫黑滩的海滩登陆并建立滩头阵地。美军成功的粉碎日军有组织的抵抗,在向内陆进攻时只受到微弱抵抗,一部分日军逃入内陆伏击前进的美军。第3营的K及L连控制道路、马林塔山南面以及北面的出入口,而A连则占领输水管附近地区,I连占领港口北面船坞。他们用坦克及火焰喷射器把日军围困在隧道裹,其他单位则向内陆进攻。经过连续8天的战斗至1945年2月23日他们完成任务,击毙300名日军。1945年2月21日晚上9时30分马林塔山突然发生有如火山爆发一样的爆炸,隧道内的日军在爆炸后突然冲出,但被美军击退。2天后日军再有一次类似的攻击,之后美军进入隧道内,内裹满布易燃气体,因此发生爆炸,最后美军封闭隧道出口。之后日军再没有任何有组织的抵抗,但个别的零星战斗则持续至1945年2月26日美军正式宣布攻占全岛为止。 (五)大批日军士兵在从岛上游泳逃出时被浸死,估计数千名日军在地下被掩埋,大部分都是在马林塔山,他们宁死也不投降,只有少数日军成为俘虏。1945年3月1日岛上的港口重新开放给盟军船只使用,3月7日麦克阿瑟将军到岛上的要塞参观。第503伞兵团在战事中共有169人阵亡、531人受伤,而第34步兵团有38人阵亡、153人受伤,加上有其他士兵在空降时出现意外死亡后美军在战役中共有280人死亡。根据日本方面的资料显示日军于美军登陆时在岛上大约有6700人,其中只有50人生还,另外有19人被俘,不过另有20人在战后的1946年1月1日出现。1942年科雷吉多岛的陷落及超过1.1万名美军及菲律宾军在之后的死亡行军中死亡令麦克阿瑟觉得自己要负上道德上的责任,以解放菲律宾群岛,他表现出毫不犹豫的态度领导美军及菲律宾军。对美国士兵来说收复科雷吉多岛除战略上的需要外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因为岩石已经变成美国历史一个重要标志,表明美军已从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失败中恢复过来。

碧瑶战役

(一)当美国第14军在马尼拉、巴丹半岛及科雷希多岛与日军激战时日本第14方面军主力在山下奉文大将的指挥下撤往吕宋岛北部,这支被称为尚武集团的部队占据北部一个大型三角地带(从东面的马德雷山脉到西面的中科迪勒拉山脉,再到在北面的巴布延海峡岸边,在吕宋北部形成一面盾牌)。中央的卡加延河谷是吕宋的主要稻米产区,也是日军的主要供应基地。山下奉文集中日军第19师团、第23师团及另外3个师团的残部( 第103师团、第10师团及战车第2师团)顽抗到底,其目的是阻延美军的推进。山下奉文预计美军将从马尼拉地区发起主要进攻以扩大战果,特别是沿少数的公路经班邦及碧瑶进入卡加延河谷,亦可能沿北部海岸进行登陆行动。2月底美军终于将日军驱逐出马尼拉,沃尔特·克鲁格中将命令美国第1军向吕宋北部进攻以消灭尚武集团。原本克鲁格已计划动用6个师向北经班邦进攻,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强调首先要巩固马尼拉地区,因此在2月底由韦夫将军指挥的第1军开始发起进攻。1945年2月21日韦夫将军命令美军第33步兵师从桥头堡出击,虽然要面对多一倍数量的日军,但日军采取的被动战术令美军更积极行动。 (二)3月初第33步兵师主力沿11号公路进入山区,向班邦推进,这条公路是到该市的快捷道路,但进攻部队很快便发现这条路被严密防守,因而进展甚少。同时该师其他单位从仁牙因湾出发,在北部海岸登陆及只遇到轻微抵抗,在攻占在海岸的数个市镇后并转入布陆后其师长皮里斯·克拉森少将命令部队从东北部沿9号公路进攻碧瑶(菲律宾的夏都)和山下奉文的指挥部。为了支援进攻,克鲁格命令美军第37步兵师加入进攻,又召来空军及菲律宾游击队支援,终于击败陷于饥饿边沿的日军。美军终于在4月27日占领碧瑶,日军失去防守三角地带的其中一角,但吕宋岛北部的战事远未结束。直至战争结束时第6军团继续将山下奉文的部队迫入山区,带来严重伤亡。这时从雷伊泰岛前来的美军第32步兵师负责实施封锁,虽然没有激烈的战斗,但守军却因饥饿及疾病而付出更惨重的伤亡。到战争结束时日军仍坚守在吕宋北部的马德雷山脉,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山下奉文在9月3日于碧瑶向盟军投降,1946年山下奉文在马尼拉被处以绞刑。

巴拉望岛战役

(一)当美国第6军团在沃尔特·克鲁格(1881年1月26日—1967年8月20日)中将指挥下在马尼拉作战时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下令发动一个的军事行动解放菲律宾南部岛屿,代号为“胜利计划”。由于民都洛岛已在1944年12月16日被盟军解放,吕宋岛解放已在进行中,美军希望建立另一基地以切断日军从中南半岛经中国南海及苏禄海到南方各岛之物资供应线。由罗伯特·劳伦斯·艾克尔伯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8军团受命于执行进攻棉兰老岛西部的三宝颜半岛及苏禄群岛的战事后进攻巴拉望岛,计划占领其首府普林塞萨港。作战之目的是完全弧立菲律宾群岛中部岛屿(如班乃岛、内格罗斯岛、宿务岛及保和岛)并扩展开军空军的控制范围,巴拉望岛上的机场能封锁中南半岛,切断中国南海至日本海的航道,而从三宝颜及苏禄群岛上起飞的飞机更能袭击日本在婆罗洲的石油提炼设施。艾奇伯格选择由Jens A. Doe 少将指挥的美军第41步兵师执行攻占巴拉望岛、三宝颜半岛及苏禄群岛的军事行动。

(二)与众多菲律宾岛屿相似的巴拉望岛对入侵部队来说很荒凉,全岛共长300公里、宽50公里,岛上海岸布满暗礁、沙洲及沼泽地,只有很少地点可供适合的登陆地点。内陆是满布树林的山区向日军提供很好防御区域,第41步兵师的第186步兵团负责进攻巴拉望岛。在麦克阿瑟指挥下的由托马斯·金凯德中将指挥的美国第7舰队的巡洋舰及驱逐舰将负责运送登陆部队及提供炮火支援,第7舰队下第7海军支援大队将为登陆部队提供军需物资。经过2天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第13大队发动之空袭及第7舰队的炮轰之后,第186步兵团在1945年2月28日早上在普林塞萨港登陆,艾奇伯格在一架B-17轰炸机上观看整个登陆过程。由于没有优良的登陆地点,登陆滩头的作业比较缓慢,虽然负责登陆滩头作业的第2特别工程旅的工作效率已十分高。第186步兵团的士兵向前推进,其中2个旅由普林塞萨港东面向北推进,另外第3个旅从海滩直接向北进发,但第一天他们发现由铃木宗作所指挥的日本第35军的士兵已放弃普林塞萨港,撤往西北面的山区。

(三)美军士兵发现在12月份时被屠杀的150名美军战俘的尸体,美军护航船队的出现令日军相信美军很快进攻巴拉望岛,因此将战俘赶入防空洞,向防空洞放火,向企图逃走的俘虏开枪。只有几个俘虏侥幸生还,他们在游击队帮助下隐藏起来直至美军登陆,他们向美军讲述日军的暴行。第186步兵团直到登陆后第3天在普林塞萨港以北16公里的山区才遇到抵抗,5天后日军抵抗基本上被清除。在之后一星期内艾奇伯格亦领导第186步兵团一些小单位向巴拉望岛南北其他小岛进攻,3月9日第186步兵团一个侦察营在东北面的杜马兰岛登陆,发现此岛没有守军。4月9日在布苏安加岛登陆,10名日军被剿灭,美军宣布占领该岛,该步兵团亦占领古隆岛及科隆市。南面的美军在4月16日占领巴拉巴克岛,4月22日占领潘达南岛。在战事中美军共有12人阵亡、56人受伤,日军有900人死亡、140人受伤,占巴拉望岛的守军人数一半。巴拉望岛的战事在4月中结束,残余日军逃往岛上山区隐藏,与菲律宾南部其他岛屿战事一样,他们被跟踪并被美军和菲律宾军杀死。在巴拉望岛上机场建筑工程立即展开,虽然土质不佳延迟工程进展,但是美军飞机在1945年3月底已经可以在普林塞萨港的机场起降。而供给轰炸机使用的全天候跑道就较迟使用,以支援艾奇伯格之后的行动,但在之后使用以切断日本在中国南海的供应线及支援。

米沙鄢群岛战役

(一)在命令占领巴拉望岛及三宝韵半岛的2星期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命令占领菲律宾群岛中部的米沙鄢群岛中的班乃岛、内格罗斯岛、宿务岛及保和岛,当菲律宾游击队控制这些岛屿的郊区时大约3000名日本守军控制一些主要沿海城市(如宿务岛证的宿务市和班乃岛上的伊洛伊洛)。为达成个人愿望并消除每个岛屿上的日军之承诺,麦克阿瑟希望这2个城市能成为将来入侵日本本土的大量军队的集结地。在较早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告诉他准备于1945年11月迎接22个师到达菲律宾,于1946年2月迎接另外11个师到达菲律宾。2个军事行动是各自分开进行的,罗伯特·劳伦斯·艾克尔伯格命令由拉普·布鲁斯少将指挥的美军第40步兵师占领内格罗斯岛西北部及班乃岛,这就是胜利者1号计划,该师亦配有第503伞兵团为预备队。班乃岛是第一个目标,1945年3月18日经过2个星期的轰炸后第40步兵师的第185步兵团在伊洛伊洛以西数英里处的圣塔芭芭拉登陆,他们受到2.3万名由马卡里奥·佩拉尔塔领导的菲律宾游击队的支援,没有遇到抵抗的第185步兵团很快便占领圣塔芭芭拉的机场及附近的Mandurriao。日军守卫圣塔芭芭拉,但2天后就被美军逐出。扫荡工作则交由菲律宾游击队及第160步兵团第2旅负责,至战争结束大约有1500名日军投降。

(二)在班乃岛及内格罗斯岛之间的吉马拉斯岛及Inampulagan岛分别于3月20日和3月21日被美军占领,在班乃岛及内格罗斯岛西北部的战事开始后一星期后进攻宿务岛、保和岛及内格罗斯岛东南部的胜利者2号行动正式开始,艾奇伯格命令由威廉·阿诺德少将指挥的亚美利加师执行此项任务。在宿务岛的日军有1.45万人,但其中由玲木宗作指挥的2000人正被由佩拉尔塔手下的8500名菲律宾游击队所包围,三分之一的日本守军在宿务市布防,他们在市内建立一系列防御工事。宿务市市民欢迎美军,1945年3月26日早上8:28经过一个小时的海军炮火准备后第132及182步兵团在宿务市以西6.5km的塔里扎伊尔市海滩登陆,日军虽抵抗轻微但其地雷将最先15辆两栖突击载具的其中10辆破坏,令登陆作业中断。后续的事情令滩头阵地大阻塞,但日军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反击,2小时后穿过布雷区的一条小通道后美军才可再度前进。3月27日因为加快推进,亚美利加师已进入被破坏的宿务市。3月28日宿务市东北2英里的机场被美军占领,同时阿诺德少将的部队向二个有重兵防守的日军山丘据点进攻,其中一个被美军在当日攻占。第182步兵团在跟着的一天继续进攻,而日军则引爆在第二个山丘的军火库,令美军有50人死伤。随后数天日军继续在市周围抵抗,因为亚美利加师在第7舰队炮火支援下组成一些独立坦克-步兵小组攻击日军,日军向后撤退。 (三)4月13日为攻击日军右翼,阿诺德少将秘密地把第164步兵团撤回,于晚间向西面40km的日军防线推进。现在3个步兵团中第182及132步兵团在前面,第164步兵团在后面同时进攻,日军向后撤退。由于面对美军强大的海空优势,玲木宗作于4月16日命令向北面山区全面撤退。美军同游击队于4月20日展开扫荡行动,杀死仍然顽抵的日军士兵,大约8500名日军滞留在宿务岛北部,直至战争结束。3月29日第185步兵团的一个加强排在亚伦·汉森少尉的领导下来到接近巴科洛德市一条横夸保格河的长650英尺的钢铁桥,这是唯一一座可承载重型武器及装备的桥梁,日军守卫十分震惊这座桥在数小时后易手。1945年4月在内格罗斯岛上正向敌军炮轰的美军大炮这次胜利能让第185步兵团轻易在普卢潘丹登陆,他们加快推进及占领另外7座桥梁。3月30日他们攻占巴科洛德市,之后第40步兵师向内陆进发,接近塔里扎伊尔市。在这里日军试图阻止美军推进,但被美军轻易瓦解,4月2日内格罗斯岛的海岸平原完全被盟军占领。4月9日第40步兵师3个团一同向东面山区进攻,日军顽强地阻击,他们沿途满布陷阱,在日间隐藏并在晚间发动骚扰性袭击。之后第40步兵师组成一些小单位在陷阱及地雷区匍匐而行,之后向日军据点开火。

(四)6月4日日军开始向山区撤退,8星期后第40步兵师克服这些阻碍,将日军赶入丛林。1945年日军武器正被收集,同年4月11日当宿务岛的战事仍在进行时美军开始进攻保和岛及内格罗斯岛东南部。第164步兵团的一个连在保和岛西海岸的塔比拉兰市登陆,在菲律宾游击队支援下该旅向内陆推进,在月底前发现并消灭日军,此战美军共有7人阵亡。4月26日美军第164步兵团在内格罗斯岛的郎万艺地市以北8km的奚卜兰登陆,2天后与第40步兵师的一个侦察营会合。他们向环绕郎万艺地市防守的1300名日本守军发动进攻,主要战事直至1945年5月28日日军向山区撤退,菲律宾游击队进行扫荡工作。第164步兵团在内格罗斯岛东南部的战事中共有35人阵亡、180人受伤,日军共阵亡350人、被俘15人。美国第8军团在米沙鄢群岛战役所付出的代价远比日军为少,第40步兵师在班乃岛及内格罗斯西北部的战斗中共有390人阵亡、1025人受伤,而日军共有4080人阵亡,3300人因疾病及饥饿而死。在宿务岛及保和岛上美军共阵亡417人、1700人受伤,而日军共有5700人战死、500人受伤。虽然有一些日军单位已经逃入山区,但艾奇伯格的部队快速解放整个米沙鄢群岛,麦克阿瑟对其部下快速及决定性的行动非常欣赏。

棉兰老岛战役

(一)解放棉兰老岛的行动对美军来说有十分大的挑战,原因有岛屿崎岖的地型、日军兵力的增强及日军装备的情况,这支日军是日本在菲律宾最后剩下的部队。与美军在其他菲律宾及太平洋进行过军事行动的岛屿一样,棉兰老岛这个菲律宾群岛中第2大岛屿的地理状况只提供很少的可行方式给士兵战斗,岛上有一条长而不规则的海岸线,内陆是崎岖不平的地方及山区。有森林及数条有鳄鱼出没的河流,其余是湖泊、沼泽地或草地。这些草地区满布马尼拉麻蕉树,这是马尼拉大麻的来源,这阻碍视线,令每个士兵必须付出全部体力通过这片地区。棉兰老岛的少量公路令推进十分有问题,二条公路之一叫1号公路,这是一条由南面的伊利亚纳湾由西向东到达沃湾的迪弋斯市再向北到达达沃市,另一条叫赛瑞公路,是横贯全岛南北之公路,由在伊利亚纳湾与达沃湾的卡巴坎经Bukidnon附近的山区的到达北部海岸的马卡哈拉湾。日军最强防守在达沃湾地区,他们在达沃市这裹掘战壕固守,这裹是全岛最大及最重要的城市,大炮及高射炮满布海岸。由于相信美军在达沃湾登陆,日军准备撤往城市周围防卫阵地的碉堡固守,他们可以在这里重组并拖延战事。 (二)1945年3月10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命令美国第8军团司令罗伯特·劳伦斯·艾克尔伯格(1886年3月9日-1961年9月26日)中将开始胜利者5号计划,收复棉兰老岛的剩余部份。他预计此计划执行时间共须4个月,但艾奇伯格错误预计时间,但无论如何其下属提出一个更有效的计划。由于估计是日军会猛烈冲前进攻,计划作出修改在西面不设防的伊利亚纳湾登陆,经荒地及山区向东面推进超过160km,其目的是达成进攻的突然性,给进攻部队更快及更大幅度地推进。正如艾奇伯格所说能给日军在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压力,但计划能否成功建基于登陆部队的表现,参战部队能否在进攻中保持冲力,比日军更快作出反应,以及能否如愿地在雨季来临前完成行动。陆上的行动由富兰克林·席伯特少将指挥的美国第10军负责,下辖由罗斯科·伍德拉夫少将指挥的美军第24步兵师和由克莱伦斯·马丁少将指挥的美军第31步兵师。由亚伯特·罗保海军少将率领的第78·2特混编队于4月17日运送第24步兵师,在接近马卡哈拉湾的海滩登陆去占领前进机场,5天后第31步兵师在前往迪弋斯市的一号公路以南30km的Parang登陆。在艾克尔伯格中将命令进攻棉兰老岛的同一天由Jens A. Doe少将指挥的美军第41步兵师正式执行胜利者5号计划,进攻棉兰老岛西南部最大延伸部份——三宝颜半岛,这与攻占巴拉望岛的胜利者3号计划同时进行。

(三)为数9000人的日本第54独立混成旅团在南部海岸的三宝颜市,经过美国第13航空大队的轰炸及美国海军3天的炮轰后第162及第163步兵团在三宝颜市以西5km登陆,日军抵抗微弱,第41步兵师很快便攻占三宝颜市,这城市已在之前的炮轰中被毁灭。3月11日美军进攻山区的日军据点时遭到顽强抵抗,这些据点能俯瞰整个海岸平原,之后2个星期美军士兵在海军舰载机及炮火支援下同日军在5英里长的前线激战,一些坦克陷在陷阱里,这里布满炮座、铁丝网、地雷区及辎重。3月23日经过激战后日军防线中央被突破,之后3天里第162步兵团继续清除中央防区,代替第163步兵团的第186步兵团继续进攻。1星期后终于在菲律宾游击队支援下将日军第54独立混成旅团击退及赶入山区,一段时间之后扫荡开始行动,美军220人阵亡,日军6400人被杀。在进攻三宝颜同时第41步兵师一些独立单位进攻苏禄群岛,它位于三宝颜半岛及婆罗洲之间,美军很快便接连攻占巴西兰德、Malamaui、塔威塔威岛、Sanga Sanga及Bangao。4月9日他们在苏鲁岛遇到顽强抵抗,日军之防线重点在达宝山,3900名日军被美军及菲律宾游击队消灭。4月22日美军经过激战终于占领全岛,日军残余逃走及在之后2个月内向西撤入山区,第163步兵团到1945年6月中共有40人阵亡、125人受伤,而日军共损失超过2000人。 (四)当第78·2特混舰队正向湾实施登陆时在棉兰老岛上由温德·弗尔蒂指挥的菲律宾游击队占领马拉邦山及附近的临时机场,大约一个连的日军正躲藏此地附近,游击队很难找到他们。从4月3日起海军航空队移到马拉邦机场,他们根据游击队提供的情报轰炸日军据点,4月14日残余的日军逃入山区。在友军完全控制马拉邦山,盟军发现一个机会可加快占领棉兰老岛中部的情况下很快改变计划以应付这个新发展,第24步兵师在更接近1号公路的Parang登陆,因此加快进攻计划。4月17日当美军在Parang登陆及第24步兵师快速向内陆推进时第8军团参谋人员正确地估计日军会破坏1号公路上的桥梁,因此命令第533快艇及海岸工兵连及第3特别工兵旅开凿棉兰老河,此水道跟1号公路平衡,全长56km。4月21日一小队炮艇向上游开进,第2天他们占领卡巴坎及1号公路与赛瑞公路的连接点,这里接近日军的据点,因此他们转向西北,之后棉兰老河成为美军在岛上的主要供应线。美国两栖作战部队正渡过棉兰老河,4月22日第31步兵师在岛上登陆,同时第24海军航空大队到达三宝颜,为作战提供空中支援。当2个步兵师登陆后第24步兵师沿1号公路经迪弋斯进攻达沃,第31步兵师从卡巴坎沿赛瑞公路进攻马卡拉哈湾。在战略上日军容许美军轻易占领卡巴坎附近的公路连接点是巨大失误,日军第30师团及第100师团有可能被分割,因为它们容许第10军保持进攻势头,这最终令它们被消灭。日军失误是由于艾奇伯格的部队突然在伊利亚纳湾登陆,由于罗斯科·伍德拉夫少将指挥的美军第24步兵师推进太快,在日军原田将军发现美军在西海岸登陆之前已迫近迪弋斯市。 (五)4月27日美军到达迪弋斯,他们很快便消灭日本守军,因为日军只有向海的防御工事,没有构筑向内陆的防御工事,之后第24步兵师立即转向北面向达沃前进。1945年5月3日第24步兵师的先头部队进入达沃,部队只遇到微弱抵抗,日军在撤退入内陆前已尽量破坏这个城市。虽然面对炎热及潮湿的天气,但美军只用15天便前进115英里,占领日军控制下的最后一个菲律宾的重要城市。不过棉兰老岛的真正战事才刚刚开始,这时第10军已经慎重地绕过日军主要防御区域,虽然之前曾计划消灭它们。一位第24步兵师的记录者写道:“第24步兵师的士兵在进攻棉兰老岛的行动开始之前已知道此战役是进攻菲律宾南部10个岛屿的战役中最艰苦、最激烈及消耗最大的一役 ,除了日军坚强防御工事外另一方面是岛上的麻蕉田。在达沃省战斗的美军士兵经常听到马尼拉麻蕉这个名词,还绕达沃的郊区满布这种幼身、高15到20尺的植物。它们在庶糖田附近生长,其长身、苍翠繁茂的绿叶对防守者是很好的掩护,任何强壮的人必须集中全部体重到其脚部才能战斗。在麻蕉田中视线不超过10尺,没有微风可穿越这些植物,很多人 无论美国人或日本人都在里面因高温而倒下,唯一能找到敌人之办法是不断前进,直至被3至5码外的敌人用机枪扫射为止。在往后之2个月里第24步兵师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同日军战斗,当找到敌人时专门小组便通过麻蕉田寻找敌人之地下碉堡及陷阱。” (六)战事进展缓慢,但美军仍保持势头。在达沃以西8km的塔洛莫河东岸上第21步兵团的遭到敌人3面包围,一些个人的英雄事迹令人理解到在孤注一掷的战斗胜利同失败的分别如何。5月14日D连士兵詹姆士·戴蒙德在敌人围攻中被碎片击伤,但依然帮助救出其他伤兵,他用一支被遗弃之机关枪及一些子弹消除敌人火力,令其同伴能到达安全地方。5月17日第24步兵师恢复进攻,这时第19步兵团在菲律宾游击队支援下击破日军东翼,并且在5月29日攻占Mandong。日军第100师团崩溃并撤退,但之后仍要扫荡残余日军。第24步兵师在达沃附近的战斗中共有350人阵亡、1615人受伤,日军第100师团共损失4500人。4月27日起第31步兵师第124步兵团沿1号公路向65km外的基巴韦前进,当时第一场季候雨开始来临,他们与日军向南推进的一个连相遇,他们在强大火力支援下杀死50名日军,其他日军逃走。5月3日第31步兵师到达基巴韦,日军抵抗微弱。5月6日第124步兵团继续沿赛瑞公路向北推进,日军一个连奉命在马卡哈拉湾以南50km阻击美军,以争取更多时间给第30师团重组。他们阻击美军6天之久,直到5月12日美军在炮兵支援下才将日军赶离道路。这时美军第40步兵师第108步兵团已在马卡哈拉湾无人防守的海滩登陆,他们沿赛瑞公路南下,力图与第31步兵师会合。

(七)5月21日第31步兵师攻占马来巴来,5月23日第31步兵师与第40步兵师第108步兵团会合,美军控制整条赛瑞公路,之后美军联同菲律宾游击队扫荡逃入山中的日军,同时达沃地区的第24步兵师继续扫荡日军。6月10日日军有组织的抵抗才结束,而岛上的零星战事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才结束。当美军及菲律宾游击队继续扫荡工作时艾克尔伯格中将宣布日军有组织抵抗已经结束,在岛上残余日军逃入山区防守直至战争结束,共有2.2万名日军在战争结束时向盟军投降,这亦标志全菲律宾群岛被解放。大约1万名日军在战役中阵亡,超过7000人受伤,另外8000人因饥饿及疾病而死。美军只损失820人,2880人受伤。日本在菲律宾死战数月,最后仍被盟军击败,退出菲律宾。盟军紧接着更攻向琉球群岛及冲绳等地,美军凭借海空优势,采取集中兵力、中间突破战术给日军以毁灭性打击。美军占领菲律宾群岛使日本的战略态势进一步恶化,日本与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其战略原料只有从中国东北和朝鲜向本土运进。美军完全控制中国南海,并为进攻海南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和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建立许多基地。

美日太平洋战争(第二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