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故事有办法:解析“真实人物”行为背后的欲望与目的
我们创作故事时,往往会很注重角色的性格特征,但这只是表面。
要创作出真正有深度的角色,我们则需要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欲望与目的。
菲茨杰拉德说:个性即行为。人的行为反映了个性。个性则是由包括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复杂因素构成。
例如某部探案小说中,一个对狗狗温情脉脉、却身材瘦小的变态杀人狂,他冷血、狂暴、性格反复无常。但在作案时却又十分冷静且诡计多端。
是什么造成他这样的一种人格特质呢?
我们通常这样描绘他的成长历程:他出生在一个不堪的原生家庭,从小生活环境恶劣,贫穷、歧视、孤独伴随着他的成长,为了生存,他练就了一身的本领,极度险恶的生活环境使他非常敏感并能对环境和人做出合理的预判,下手时则冷酷而果断。他独来独往,只有一只长得很丑的小狗陪伴他,让他在寒冷的冬夜感受到一丝丝温暖···
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通常有三个维度:生理维度,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心理维度则是前两个维度的产物。人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他人认知的侵染。这个变态杀人狂呈现出来的行为,也无时无刻不与其他角色互动和相互作用。我们应着力探索角色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深入思考他的背景故事。
极致地描绘角色的行为,将更好地展示人物个性。让角色在故事中做具有意义的决定,并让这些决定反映出个性。一个懦弱的人可能会在面对危险时逃跑,而一个勇敢的人可能会选择面对危险。
电影《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背景设定在1984年的东德,讲述了一位冷战时期的特工在监视一位著名作家时,逐渐被他的生活和作品所吸引的故事。主人公温特冷酷而机智,但他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对艺术、自由和人性的渴望。通过观察和了解被监视的作家及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温特逐渐对自己的角色和目的产生了怀疑。温特的行为展示了他保有的善良人性被唤醒的全过程以及对体制从顺从到质疑到反抗的各个阶段;戏剧冲突则随着内心的变化而逐步升级。影片尾声,当温特透过橱窗望见作家送给他的礼物——一本新出版的书时,观众无不为这样美好、善良的人性而动容,
角色应该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我们剧本画布上的工具,要让角色拥有自己的人性、情感并深入挖掘行为背后的动机。找出驱动故事发展的引擎。冰山的威力在于它水下那90%的质量,而不在于露出的那一小快冰峰,真实有趣的故事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