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北郊二府庄汉墓发掘简报

2021-11-02 12:11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北郊二府庄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992年11月至1993年5月,西安市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北郊二府庄住宅小区基建时发现汉墓8座,市文物保护考占所在基建他位配合下对墓葬进行了清理,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八座汉墓均为竖穴墓道洞室墓,按其形制可分为三型。

A型.基道宽大于墓室宽,包括M2,M,二座,分为二式。

AI式,墓道宽大于墓室宽,仅一座。M2,墓道位于墓室之北,方向5度。墓道略呈梯形,口大底小,南宽北窄,上口长3.20、宽1.84——2.12、深6.50米、底长2.90、宽1.56-——1.80米。内填五花土,经夯打,夯层、夯窝不清,墓室为土洞、平顶,长4、宽1.68——1.76、高L40米,内置木质棺椁。椁木平面呈长方形.长4、宽1.68—1.76米,高度不详。木板封门,.在墓室口东、西两壁各看一宽0.12、进深0.20米的封门槽,内发现有板灰痕迹,可辩认出封门板上下叠垒.两端插入封门槽内,封门宽2.16、高1.50米。应指出的是,该墓封门板亦为椁的北壁挡板。该墓盗扰严重,墓室又被Mi打破,随葬品散乱置于墓室之内,且多为残碎片。出土器物有陶鼎2、陶盒1、陶壶1、陶舫1、陶房形仓1、陶罐1、陶灶1、陶盘2、陶甑1、陶饼2、玉璜2、石砚1(图一.1)。

AII式,墓道宽大于墓室宽,墓室西壁与墓道西壁连成直线,墓葬平面呈“刀”形.仅•座,M”墓道位于墓室之南,方向185度。墓道平面略呈梯形.南窄北宽,门大底小,上口长2.80、宽1.12——1.24、深6.50米,底长2.76、宽1.08——1.20米。墓室为土洞,长3.32、宽1.12.米,高塌毁不详。封门亦不详。随葬品被盗扰,出土有陶盒2、陶舫1、陶罐1、陶灶1、小陶盆1、陶甑1(图一,2)

B型,墓道宽等于墓室宽,仅M,一•座。墓道位于墓室之西.方向275度。墓道长2.50、宽0.80、深5.30米。墓室为士洞、弧顶,长3.10、宽0.80、室高0.90菜。封门不详。该墓未经盗扰,出土有陶彷1、陶盒2、陶罐2、五铢2(图一,3)。

C型,墓道宽小于墓室宽,共5座,分二式。

CI式,墓道宽小于墓室宽,墓道一侧带一小龛,仅一座°Me,墓道位于墓室之东,方向95度。墓道长2.40、宽1.02、深7.50米,南壁有一小龛,宽1.10、进深L 24、高0.74米,条砖错缝平砌砖封门,砖长0.36、宽0.18,厚0.08米。墓室为砖室,南、北、西三壁用条砖错缝平砌,条砖尺寸与墓道小龛条砖相同,墓室券顶为子母砖,全部塌毁,子母砖长0.27、宽0.22、厚0.04——0.05米,条砖错缝平铺底,室长4、宽2——2.40米,东宽西窄,高不详。条砖错缝平砌砖封门,宽1.02,残高0.98米。墓室随葬品被盗扰出土有釉陶盒盖1、釉陶罐1、釉陶仓1、釉陶奁盖1、小陶罐1、玉肛塞1、骨含1、五铢19、小五铢17。小龛随葬品未经盗扰,出土有釉陶鼎 2、釉陶盒 2、釉陶罐8、釉陶仓8、釉陶灶1、小釉陶盆1、小陶盆1、陶甑 2、弹丸1(图二)。

CII式,墓道宽小于墓室宽,包括 M、M3、Ma、M,四座。例M,墓道位于慕室之东,方向85度。墓道长2.40、宽0.80、深6.40米。墓室为砖室,南、北、西三壁用条砖错缝平砌,子母砖券顶,因盗扰,顶已全部塌毁,室壁残高1.1米。条砖长0.38、宽0.18、厚0.09米,子母砖长0.27、宽0.23、厚0.04-0.05米。条砖错缝平铺底,多已被揭掉。室长 3.60、宽2.36、高不详。条砖错缝平砌砖封门,因资扰,仅留有底部两排。随葬品盗扰严重,陶器均为残碎片,出土有陶壶1、陶罐1、釉陶豆1、铁剑1、大泉五十2(图一,四)。

葬具,除 M。一座墓室内置有棺椁外,其余各墓葬均仅有木棺,发现有棺灰及铁棺钉。

葬式,除M;无法确定外,其余均为仰身直肢单人葬。

二、随葬器物

出土器物共63件,另有货币63枚,分为陶、铜、铁、玉、骨、石器等。

陶器共55件,其中釉陶28件。按质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通体施釉。

鼎,4件,分二型。

A型,2件,念口,半球形盖,上有三乳。双附耳外撇,深腹、園底,三蹄形足。盖施红、白、蓝三彩,已脱落。标本Mz:1,泥质灰陶。通高16.5、口径16.4、腹深8.5厘米。2件,夹砂红陶。念口,双附耳外圜底,三蹄形足。标本M”27,深腹,底内凹。标本Mg:32,厘米(图三,1)

B型,2件,夹砂红陶。会口,双附耳外撤,深腹,圜底,三蹄形足。标本 Ms∶27,顶有握手。深腹,底内凹。标本M。∶32,通高 13.2、口径13.2、底径8厘米(图三,5)。通体施釉。通高17、口径14、腹深10厘米(图三,2)

盒,8件,分三式。

I式,3件,泥质灰陶。套口,钵形盖,顶有握手。深腹,平底。标本Mz:12,盖施红、白二彩,已脱落,腹部用红彩绘一道弦纹。通高14.6、口径15.6、底径8厘米(图三,3)。

II式,2件,泥质灰陶。套口,钵形盖,顶有握手。深腹,平底。通体施红彩,盖顶握手内饰云纹,握手外围饰弧线、圆圈、卷云纹,腹部二道弦纹之间饰三角、圆圈、卷云纹。标本M=3,通高13.6、口径13.6、底径8.8厘米(图三,4)。

I式、3件,泥质灰陶。算口,钵形皿式,3件,夹砂红陶,绛黄釉。套口,钵形盖,领,圆肩,鼓腹略折,平底,腹部饰二道指甲纹。标本Mz:6,通高15、口径13、腹径24、底径13厘米(图三,8)。

壶,4件,其中两件残,均为泥质灰陶。标本M,:1、M6:2,直口,斜方唇,束颈,圆肩,鼓腹,矮假圈足。通体施红彩,已脱落。通高14、口径6.4、腹径14、假圈足高4厘米(图三,6)。

钫,3件,其中两件残,均为泥质灰陶。标本M,;1,侈口,方唇,高领,束颈,鼓腹,高圈足。通体红彩,颈部施三角纹;肩、腹部二道弦纹之间彩绘云纹、三角纹,圈足施二道弦带纹。通高32.4、口径7.8、腹径18.5、圈足高3.6厘米(图三,9)。

罐,17件,其中釉陶罐9件,按其形制分为五型,另有小陶罐。

A型,1件,泥质灰陶。侈口,方唇,直领,圆肩,鼓腹略折,平底,腹部饰二道指甲纹。标本M2;6,通高15、口径13、腹径24、底径13厘米(图三,8)。

B型,1件,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外卷,唇下有一凹槽,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斜直,平底,肩及腹部饰五道凹弦纹。标本M”7,通高19.8、口径13.8、腹径27.6、底径13.2厘米(图三,7)。

C型,2件,泥质灰陶。侈口,双唇,束颈,圆肩,鼓腹,平底。通体白彩,颈部饰波浪纹,肩部饰一道弦纹,肩及腹部二周锯齿纹之间饰一道波浪纹。标本M,:5,通高14.8、口径6.4、腹径17.2、底径8.6厘米(图四,1).

D型,5件,其中3件为釉陶。分二式。

D I式,2件,其中1件残,均为泥质灰陶。标本M*1,敛口,双唇,矮领,斜肩,鼓腹,腹下斜直,底内凹,通体素面。通高23.7、口径15、腹径31.5、底径16.2厘米(图四,2)。

D II式,3件,夹砂红陶,黄釉;敛口,双唇,矮领,圆肩,鼓腹,腹下斜内收,底内凹。肩及腹部浅浮雕锯齿、三角、斜线、网纹。标本M”1,通高12、口径6.5、腹径14.4、底径7.5厘米(图四,3)。

E型,6件,夹砂红陶,绿釉。侈口,尖唇,斜沿,束颈,圆肩,鼓腹,腹下斜内收,底内凹。肩部二道凸弦纹之间浅浮雕飞禽走兽,并对应兽首衔环。标本Mg:19,通高12、口径6.5、腹径14.4、底径7.2厘米(图四,5)。

小陶罐,2件,其中1件残,均为泥质灰陶。标本M8:5,直口,圆唇,直领,溜肩,鼓腹。圜底近平。通体素面。通高7.2、口径3.9、腹径9.6厘米(图四,.4)。

房形仓,1件,顶残缺。泥质灰陶,模制。标本M2:11,整体似一屋,上大下小,四阿形顶,小瓦覆盖四坡,脊棱凸出。屋檐四面模印出蔽护屋檐的瓦当。仓体四壁上部约五分之三直立,下部向下向内成弧形收缩,约在五分之四处向下变直成一圈足。正面上部开有二窗,二窗之下,左、右壁及后壁屋檐下有透气孔,前、后各三,左、右各一。圈足四壁模印出立柱及横梁,前后各五、左右各二。仓体四壁绘有彩绘,已脱落。残高47、檐长56.8、檐宽30、中部以上面阔45、进深24、基底部面阔31.2、进深14、壁厚0.7-0.9厘米(图四,6)。

仓,9件,夹砂红陶,分二型。

A型,5件,通体施黄釉。顶呈塔形,筒状仓体上大下小,外饰二组均等的三道凹弦纹,平底,三兽形足。标本Mg:3,通高25、口径5.5、腹径15、底径14厘米(图四,7)

B型,4件,通体施绿釉。顶呈伞状,并有瓦棱,瓦棱间有横纹,仓顶出遮檐。筒状仓体上大下小,腹部饰三组均等的三道凹弦纹,平底,三兽形足。标本Mg:14,通高30、口径5.4、腹径16、底径15厘米(图五,1)

灶,4件,其中1件为釉陶,分三型。

A型,1件,残,标本M2:5,泥质灰陶。灶体方形,上有挡墙。

B型,1件,泥质灰陶。灶体平面呈马蹄形,上有三穴各置一釜与灶体连在一起,后有壶状烟突,灶面模印菱形几何纹。灶体前有拱形火门通地,火门左、右、上三方饰菱形几何纹。标本Ms:5,通高11.7、长2.1、宽20厘米(图五,2)。

C型,2件,其中1件残,为泥质灰陶。标本Mg:29,夹砂红陶,绿褐釉。灶体平面略呈长方形,前方后圆,上有二穴各置一釜与灶体连在一起,后有圆孔状烟突,灶面模印盘、碟、勺、铲等炊具。前有方形火门通地,火门左、右、上三方模印网纹。通高9、长24.5、宽13.5厘米(图五,3)。

小陶盆,3件,分二型。

A型,2件,其中1件为釉陶。敞口,平沿,尖唇,浅腹,底内凹。标本M”3,泥质灰陶。通高3、口径5.6、底径3.2厘米(图五,4)。

B型?1件,泥质灰陶。敞口,平沿,圆唇,曲腹,底内凹。标本Mg:34,通高4.5、口径9、底径5厘米(图五,5)。

甑,5件,均为泥质灰陶,分二型。

A型,2件,敞口,平沿,方唇,浅腹,圜底,底有三个尊孔。通体素面。标本M*13,通高2.9、口径7.2厘米(图五,6)。

B型,3件,分二式。

B I式,2件,敞口,平沿,尖唇,浅腹,平底,底有3个算孔。通体素面。标本Ms:4,通高3.6、口径6、底径2.2厘米(图五,7)。

B II式,1件,敞口,平沿,尖唇,浅腹,23腹部有一道折棱,平底,底有3个尊孔。通体素面。标本M8:31,通高3、口径4.6、底径2厘米(图五,8)0

奁,2件,夹砂红陶,绿釉。博山形盖,奁身直筒状,平底,三兽形足。盖与山峦之间用浅浮雕饰虎、流水等,奁身腹部二道凸弦纹之间用浅浮雕饰以高山,山峦之间饰仙禽走兽。标本M3:4,通高24、口径18厘米(图六,1)。

盘,2件,泥质灰陶,敞口,平沿,尖唇,浅腹,平底。标本M2:14,通高9、口径39.2、底径24厘米(图六,2)。

豆,1件,夹砂红陶,绛黄釉。浅盘,柱柄中空,座呈喇叭形。标本Mi:5,通高8.4、盘径9、座径4.8厘米(图六,3)。

饼,2件,泥质灰陶。饼上印有凹弦纹,顶部压印涡纹,饼背成一凹坑。标本Mz:7,通高L 6、径3厘米(图六,4)。

日光镜,1面,圆钮有穿,圆座,座外有铭文带:“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字迹稍模糊,素缘。标本M3:1,径4.8、缘厚0.16厘米(图七,1)。

铁剑,1件,残断,双刃,剑身有背,剖面呈菱形,柄扁平。标本M”3,残长55厘米(图六,5)

玉璜,2件,青玉,两面均用阴线雕刻蝌蚪纹。标本Mz:16,长6.5、宽2.1、厚0.4厘米(图六,6)。

肛塞,1件,青玉,八棱柱体。标本Me:9,长3,径1.7-1.8厘米(图六,7)。

口含,两件,骨质,分二型。

A型,1件,蝉形,背用阴线刻出蝉翼,双目凸出,头呈三角状。标本M8:8,长5.5、宽2.8、厚0.8厘米(图六,8)。

B型,1件,蝉形。标本M3:2,长4.7、厚0.8厘米(图六,11)

石砚,1件,石质,圆形片状。标本M2:10,径17.5、厚0.4厘米(图六,9)。

石丸,1件,石质,椭圆体。标本M8:35,最大径3、最小径2.2厘米(图六:10)。

货币,63枚,有五铢、小五铢、大泉五十3种。

五铢,33枚,钱径2.5-2.6,穿1一L 1厘米,重3.5克左右。穿之左、右篆有“五铢”二字,钱文书体"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方折,“金"字头呈矢镰状或等腰三角形,以前一种为主,“金"字旁与“朱"字边等齐或为低,以后一种为主。标本M<:6,“金”字头呈矢镶状”穿上一横,穿下一星。直径2.5、穿宽L1厘米(图七,2)°M”6字,“金"字头呈矢镰状。直径2.6、穿宽1.1厘米(图七,3)。Ms:6,®“金"字头呈等腰三角形,直径2.5、穿宽1厘米(图七,4)。

小五铢,28枚,其中17枚残,M8、M6出土。铸造整齐,直径1.2—1.25、穿宽0.5厘米,重0.65克左右,穿上一横,穿之左、右篆有•'五铢"二字,“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方折,“金"字头呈矢镰状。标本M6:3,直径1.25、穿宽0.5厘米(图七,6)。

大泉五十,2枚,Mi出土。直径2.7、穿径1厘米,穿之左右篆有“大泉五十"四字(图七,5)。

三 结语

这批汉墓除M4、M6未被盗扰外,其它各墓盗掘和破坏严重,随葬品多残碎。出土器物以彩绘陶和釉陶为常见,以釉陶为主。Mi出土有“大泉五十”,各墓均不见东汉五铢。我们认为其年代的上限应在文景及武帝初年,下限为新莽时期,墓葬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包括M»Ms两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洞室墓,墓道宽大于墓室宽,墓道呈梯形,口大底小,M,墓室置以棺椁,木板封门,同西北医疗设备厂M,、M3®0随葬品组合为鼎、盒、铉、壶仿铜陶礼器以及盘、罐、灶、房形仓等,和临潼床单厂早期墓的组合相同气鼎,双附耳外撇,腹深中等,圜底,三蹄形足较矮,同龙首村军干所的ah式3。该期彩绘现象突出,色彩以红、白、蓝三彩为主。其时代相当于文帝至武帝初年。Ms有可能晚到西汉中期偏早。

第二期,仅M4一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洞室墓,墓道与墓室等宽。器物组合形式为彷、盒、罐。出土陶器均为彩绘陶,色彩单一、同一件器物上仅见红彩或白彩,其特点和龙首村军干所二期汉墓相同由。其时代相当于武昭时期。

第三期,包括M3、M。、M,、Mb四座,墓葬形制以竖穴墓道砖室墓为主,随葬品以釉陶为典型特征。组合形式以盒、罐、仓、奁;罐、仓、灶等为主。鼎,双附耳外撇较甚,耳增高,腹部加深,三兽形足,仓顶岀遮檐,并有瓦棱,筒状仓体上大下小,三兽形足。铜镜岀有日光镜。这些均具有西汉晚期的特点,其时代相当于元帝至平帝时期。

第四期,仅一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砖室墓,器物组合为壶、罐、豆等,出有“大泉五十”。其时代相当于新莽时期。

参加发掘与资料整理:程林家、倪志俊、杨军凯

绘图:杨宗孝、呼安林

西安北郊二府庄汉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