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总结|我们总要不断再次出发成为自己

按理说在六月三十日的时候,2023年就过去了一半,是时候开始半年总结了,但拖延症让我拖到了农历六月初二才打开一个空白文档,想一想自己这半年到底做了些什么。
回顾自己在新年时立下的flag,似乎只有每日打开背词软件这件事做到了,如果零星的运动也算的话,除了个别身体不适的时间,每日运动也基本坚持下来了。但其他关于读书学习的目标,似乎不出意外地倒下了,公众号推文也只坚持了三个月……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进行半年回顾,或者说这一年是我第一次有意识地在每个月开始时都问自己一句:上个月做了些什么?二十几年来,我一直都是一个排斥计划和总结回顾的人,日子过了就过了,事情做了就做了,没做就没做,总觉得长期计划充满变数,回顾总结带来遗憾。大概也是因为一直没有什么“绩效意识”吧,总是不愿意用一些生产力标准来衡量自己,所以很抗拒去总结自己完成了哪些“KPI”。
但是,在深刻感受到疫情对生活的中断之后,我不仅急于尽可能把每一日的生活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并且对这种掌控没有安全感,以至于需要不断去确认。所以当我问自己这半年做了什么的时候,第一次感到惶恐,一种辜负自己的惶恐,因为如果不参照各种APP的相关记录,仅仅检视自己的记忆,只能在其中发现一个距离最近的大事件,好似自己什么都没做,白白蹉跎了半年时光。

为了缓解虚掷光阴的焦虑感,我还是去翻了一圈“数字记录”。
一月份停留在新冠和过年中,补了两部台剧,论文草稿写了两千字就放下了。
二月初先修了家里漏水的暖气,然后跟风关注了一阵ChatGPT,准备开学,赶作业,帮老师跑腿。
三月似乎正常一些,微信读书上终于有了电子书读书记录,一本传记、一本小说,最重要的是,和好朋友久别重逢。三月也写了推荐大家去游泳的公号推文,就不厚着脸皮发链接了。
四月是划水的一个月,完整读了两本专业书,春天总是容易丧丧的。五月作了一次学术报告,但是读书情况也就只是一本专业书加几篇论文,报告结束还没有产出总结性论文。
六月被各种deadline推着反而做了两件大事,也算是顺利开题了吧。
七月的开始在学校忙了几天,陪朋友在城里玩了几天,晃晃悠悠这个月就只剩十天了。回顾发现,完整读了两本小册子,改了一版提纲。
好了,流水账的回顾就到这里。正经总结一下的话,感觉最值得记录下来的是:辅助引体向上支撑重量从体重减到40kg,哈克深蹲负重记录50kg,臀推记录45kg。

为什么感觉健身数据最重要呢?不是因为缓解了身材焦虑,而是出于生存考虑,如果有一天亲人、朋友倒下了,我能背起她们。
另一个记录是:专业书籍之外,上半年读了九本文学作品、三本文化研究作品、一本传记。当我被不得不干的活和培养方案规定的任务推着走的间隙,拿起一本小说读上几页便有久旱逢甘霖之感,可见即使选择了理论研究的道路,文学始终是最能抚慰我的东西。
碎碎念了半天,其实真正的总结就只有一个比喻:自从读博以来,不知是什么原因,感觉自己像是一块手帕,被揉成一团丢进了滚筒洗衣机里,转呀转呀,现在终于从里面挣扎出来了,能够被抚平,挂在阳光下,吹吹风。朋友说感觉我变了,我说,那是因为你不认识以前的我,我是变了,我终于又开始重新做回自己了。重新问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手里正在做的事是不是构成自我蓝图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是否还要继续做下去。虽然时常还有被外在推着走,身不由己的时候,但每每停下来,都知道自己下一刻休息之后要做些什么,是第一次自主地将自己作为一个“项目”去“建设”。
所以,下半年的flag要加一条:去接受自我检视,即使仍然抵抗计划和to do list,但至少每个月总结回顾一下,并且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样至少12月的时候就不会有7月的惶恐了。
我以前不爱拍照,现在却喜欢随手拍下日常的美好。以前总觉得,记在心里就好,遗忘自有遗忘的力量。如今,许是年纪大了,开始企图用记录对抗遗忘,仿佛回看的时候,有这些记录在,就能安慰自己,是有好好度过那些日子的。

欢迎关注工号:终逃之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