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早期中国电影(1896-1932)八大考点

一、传入
中国电影的最初传入是在1896年的中秋节8月11日,于上海徐园的游乐场,人们观看了一种叫“影戏”的活动影像,这是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主要放映的是法国影片。众者皆为其逼真的人物展现与活动的光影称奇。1897年7月,美国人到上海进行了电影的第二次放映,这次主要放映的是爱迪生为其“活动影戏”所拍摄的一些影片。1899年,西班牙商人托马斯第一次将故事片带到中国放映,他还于190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影院上海虹口大戏院。此后电影放映渐渐在中国展开,从上海扩展到北京、天津、武汉等地。1902年,在北京的福寿堂茶馆进行了北京的第一次电影放映,此后电影放映也在北京逐渐展开,也进入宫中。1904年适逢慈禧太后70大寿,英国人将影片和放映器材送入宫中放映为其祝寿,却引起火灾,慈禧下令宫中禁止放映电影,但却未能阻止其在民间的流行。
当时的电影在北京的放映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放映方式。放映地点多在茶馆、戏园,观众们一边观看,一边喝茶吃茶点,中途半场放到精彩之处才停下来收钱,以此招徕顾客。到中途需要停机换本之时,便点亮茶馆的灯光,为休息时间,有买东西的小贩和拿毛巾的伙计穿堂而过。这种茶楼戏园式的放映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戏曲的观看方式有着深厚的渊源的,直到后期影院的建立,放映系统的完善,这种放映方式才逐渐被取代,因此中国早期的电影,也延续此时期的“影戏”的名称,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戏曲的特色,形成了中国早期电影的独特影戏传统。
二、类型
这一时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主要分三种类型。
1.纪录片如《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俄皇游巴黎》等。
2.运用电影停机再拍等技巧拍摄的魔术片,比如用毯子变女人。
3.滑稽片喜剧片等比如一群骑着自行车的人摔倒一起等。
电影初期进入中国,给中国的民众带来了全新的世界,大家都为这种银幕上的活动物体所深深的倾倒,当时的观众称之为“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电影也带来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带有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意识,当时引入的一些影片,集中表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色情、暴力等因素。比如风行一时的美国侦探片《红圈》,把许多腐朽隐晦堕落的集诲淫诲盗之大成的的思想带给了中国民众。除了思想文化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建立影院,建立放映发行系统,也是一种经济侵略,其目的是为了在中国这片广博的市场上牟取丰厚的经济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的传入,为中国的艺术创作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艺术的思想以及技术的可能,激发了中国本土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促成了中国自己的电影的形成。
三、产生
第一部中国电影的诞生是在1905年,虽然当时电影的传入首次放映以及发展都是在上海比较蓬勃,但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却是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是由当时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和其摄影师刘仲伦,为京剧名家谭鑫培拍摄的取材自《三国演义》的《定军山》,共七本约半个小时,着重表现京剧艺术中的做、打等部分。是中国人对电影的最早尝试,此后丰泰照相馆又拍摄了一些戏曲片,直至1908年丰泰照相馆失火,拍片尝试告终。
《定军山》的意义在于,其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开始与起步,是中国人对电影最早的探索的表现。同时体现了中国人将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的意识,也是把京剧电影化的探索的尝试,为戏曲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初期的电影尝试中,不得不提到郑正秋和张石川两位人物,他们是中国初期电影的拓荒者与代表人物。其于1913年摄制的影片《难夫难妻》(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是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该片通过讲述在封建制度下被包办婚姻的一对男女的悲剧故事体现出了艺术家们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封建文化制度的批判意识。此片中的女性角色由男性出演。次年1914年,香港人黎民伟拍摄了影片《庄子试妻》并首次带到国外放映,此片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姗姗,扮演庄子的妻子。此后中国电影摄制逐渐开始勃兴,各种故事片开始设置,各种自己的电影公司开始成立。1921年由李泽厚梅雪单人寿等人创办了长城画片公司,是中国的第一家制片公司。此后陆续出现天一、上海影戏、明星等电影公司,制片放映发行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这与上海发达的经济以及沿海,长期被殖民,有着丰富的外国文化经济技术资源有关。1922年,由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出品了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之一《海誓》,其余两部是《红粉骷髅》《闫瑞生》。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摄制了影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和票房。拯救了当时濒于危机的明星影片公司和电影事业。

四、《孤儿救祖记》的艺术特色和意义(特点)
特点:
1、传统的中国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有头有尾故事完整。
2、善于利用中国传统艺术中“传奇”的特点,表现人物命运之奇和事情偶发之“巧”,并加入诙谐和插科打诨的元素。
3、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使得观众具有认同感。
4、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和思想倾向,因为当时正是解散封建所有制,让普罗大众都能接受教育的新思想的流行,影片很好的切合了这一思想潮流。
影响:
1、拯救了明星影片公司和中国电影市场,开发了中国影片的商业价值。
2、确立了电影作为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艺术的确立。
3、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主流传统。
4、确立了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
5、标志了中国电影的探索之路。
6、标志了国片的盛兴,体现在制片机构的蓬勃建立、影片产量的增加以及国片开始在本土受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欢迎。

五、影戏主流电影特点和意义
影戏是对中国初期的电影的一种称谓,因为最初在茶馆戏园放映得名,虽然以后不再沿用这种放映方式,但其艺术特色却保持了下来并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其特点有:
1、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宣扬褒善贬恶的主张,代圣人立言,主张用电影教化民众并以此为原则编造故事。
2、遵循戏剧化的叙事原则,注重影片的情节的生动离奇和跌宕起伏,并以其为标准评价影叙事是否成功。注重传奇和巧合因素的运用,人物的塑造也都服务于情节。故人物常常是黑白善恶分别的角色,通常影片以善战胜恶终结。
3、通常以较大的叙事段落来展开故事,运用戏剧性场面,并以此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完成影片表意任务
4、场景展现重指示性轻再现性,摄影重展现性轻表现性,场面调度和人物注重大景别、单向和平面。
意义:影戏主流电影是中国电影的最初的尝试,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总结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电影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它也确定了中国电影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其过于重视戏剧化的手段,忽视了电影本身的一些艺术规律和艺术手法,以及带有浓厚的旧文化的的风格,让其发展收到了桎梏。被称为是旧知识分子电影。并在20年代后期落入了市民电影的末流。
六、市民电影
指20年代中后期的一部分商业电影,他们模仿郑正秋的影戏主流电影的模式,却没有他们的艺术深度,是当时上海等大都市市民逃避现实,麻木自我的娱乐手段,以追求商业价值和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因此缺乏艺术性。主要有以下一些代表:
1.邵醉翁的天一公司为代表的维护封建文化传统稗史片。他们主要拍摄维护封建文化传统的影片,宣传“忠孝节义”等理念。代表作有《立地成佛》《忠孝节义》等。
2.以王元龙的大中华百合公司为代表的欧化片,主要拍摄宣传西方的生活和思想的影片,崇拜和效仿西方文化中腐朽堕落糜烂的生活。代表作有《透明的上海》《探亲家》等。
3.商业电影的类型片: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
古装片主要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和评弹小说,多表现才子佳人的故事,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批判以及古代知识文人“以文克武”的理想。比较好的代表作有《西厢记》。
武侠片主要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和侠义小说,多表现武林门派之间的斗争,由于技术的限制制作都比较粗糙,佳作不多。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比武型(《方世玉打擂台》)、除霸型(《大侠甘凤池》)、复仇型(《中华英雄》)、夺宝型(《夜光珠》)。
神怪片是武侠片的一种变种,但又和武侠片有很大不同神怪片多表现武林门派之间斗争;场景多见山林老寺和飞光白剑;多用特技制造人飞来飞去的视觉奇观;用停机再拍等手段制造特效;多拍连集片如明星影片公司的《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仿作甚多,一旦一部影片获得成功同类的影片便随之而起。
到了20年代末期,1927年前后,中国电影市场竞争加剧,这种思想深度不高,雷同度高、脱离时代、不关心民众生活的的市民末流电影渐渐得不到认同而走向了衰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思想的发展蔓延,五四运动的兴起给青年人们带来了新的力量与生活希望,以及批判现实的能力及勇气,一批新的知识分子开始进入电影界,出现了新知识分子电影。

七、新知识分子电影
新知识分子电影是指与旧知识分子电影相对应的概念,指五四运动以后,一批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进入了电影界,而创作出的一批不同于影戏主流电影的影片。他们没有过多的社会教化功能,不宣传封建传统思想,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追求影片的戏剧化效果和情节的离奇,而是更关注人物内心和画面的表现力,代表有以下:
1.以田汉为代表的“南国电影社”
田汉在1926年组建了南国电影社,拍摄了《到民间去》《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民粹色彩影片。他主张电影是借胶片宣泄“被现实世界压榨之苦闷”,电影是“人类用机械制造出来的梦”。
2.以长城画片公司为代表的“问题剧”
长城画片公司原名长城画片制造公司,于1921年创建是中国第一间电影制片公司,他们主要拍摄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揭露社会黑暗面的问题剧。代表作有侯曜的《弃妇》《春闺梦里人》。
3.以神州公司为代表的“潜移默化派”
神州公司原名神州影片公司,1924年由汪煦昌创办于上海,主张用电影潜移默化的教育民众,口号是“于陶情冶性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收到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代表作有《难为了妹妹》。
4.以但杜宇、史东山为代表的上海影戏公司“唯美型”
但杜宇:于1920年成立了上海影戏公司,成员皆为其亲属,由于但杜宇是美术出生,其特点是:①影片注重画面和形式的唯美感。②对光影照明画面造型也都比较看重。③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比如《重返故乡》中,用金钱作为反面人物的名字。
史东山:特点是:①选材截取中国都市的生活片段,加以真实展示和含蓄的批判。②镜头和场面调度讲究美感,讲究用光,镜头分割比较细。③对运动镜头也有尝试,比如《同居之爱》中对足球比赛的拍摄就是将摄影机架在车上拍摄的。
意义:新知识分子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主张,也是一种新的电影主张。其在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做了诸多探索,比如运用视觉手段渲染气氛、注重光效和场面调度、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等。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比如侯曜和张石川分别拍摄的西厢记,就有很大不同。但新知识分子的电影也离不开他们所处的时代,受到当时时代的限制和制约,比如一定程度上受到影戏主流电影戏剧化的影响,受到时代度对商业片的偏好的冲击而生存空间不大,20年代后期在商业电影潮流的冲击之下,不少新知识分子影人也都投入到了商业电影的制作潮流之中,新知识分子电影衰落。但是我们要看到,新知识分子电影提出的新的电影主张以及对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对中国电影在30年代的深化探索,提供了发展的萌芽和温床。
八、20年代电影总结(评价)
1.是中国电影从无到有的时期,奠定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经济和技术基础,虽然初期中国电影是在以商业投机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缺乏艺术探索性。但是其的实际意义却超过了这个商业投机的初衷,使得中国电影得以发展,并且为30年代中国电影的腾飞准备了基础。
2.确定了中国传统影戏主流电影的风格,开拓了中国电影像其他姊妹艺术形式尤其是戏剧汲取艺术经验和艺术力量的先河。初步掌握了一些电影的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规律,为中国电影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3.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电影的观念表现受限,脱离时代,游离与五四运动以后的思想。
4.初期电影的商业投机性之约了电影的发展,使得严肃的思想和社会批判性无法很好地表现出来。电影首先是做为一种商品而不是艺术品出现的。
5.初期的中国电影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远落后于同时代的世界电影,这和初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制约有关,和影戏传统电影主流形式的制约有关,和中国缺乏电影理论的指导有关,还和世界电影在20年代中后期的迅猛发展拉大了原本就有的差距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