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验贴 | 金融科技二战跨考学姐谈择校:做好风控,理性择校!

2021-04-27 22:34 作者:苏世考研  | 我要投稿


苏世学社,有深度的学习分享社区


/ 写在前面的话 /

学霸经验贴,分享考研路上的故事


踏过荆棘,跨过坎坷,风尘仆仆从远方来的你,是否也想把自己经历过的喜悦或痛苦分享出来,为后来的人,挡挡风、遮遮雨,做那盏他们的引路灯。


每个考研人都曾通过各个渠道查看经验贴,并在其中收获学习方法、心路历程,一届又一届的传递下去。


又到了一年录取时,小苏陪着大家从看经验贴的人,变成写经验贴的人,见证了考研人的逐梦之旅,也更想听听你的故事。



下面我将分为几个部分来介绍我的经验,分别是个人基本信息介绍、择校、各科复习情况和二战情况。


一、 个人基本信息

本人二战上岸。本科经管专业上游985,经管专业(非金融,跨度不小),排名前40%保外无望所以放弃了保内名额选择考研。一战光华,差十几分进复试;二战报考软微,成功上岸。


二、 择校

在一战备考前,我就想好了择校方案。由于对自身实力的不确定和对考研的陌生,周围成功上岸学长姐的经验也是幸存者偏差严重,所以当时对我来说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案就是一战北大光华/经院,如果不成功再转考软微;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也在可接受范围内上岸了,但从中可以学习到的经验就是:做好风控。如果一战经院/软微,是不是一战上岸的可能性就大一点呢(当时的分数过了这两所的初试线)身边二战头铁光华金专的朋友也不幸失败(朋友实力很强,考研出成绩后也申到了很好学校的offer,今年光华五道口太神仙打架了)。



言归正传,我认为对于想学金融的同学来说,在同水平院校之间择校需要考虑两点:地域和专业课考题。简单介绍一下清北复交人金融专硕的考研情况:上交是最不建议大家考研的院校,风格偏怪,分数线也飘忽,也有过划线很高招不满捞本校学生调剂的先例,是最看运气的一所院校;复旦重初试,复试几乎不刷人,考数三英二传统金融431,对复试没信心且擅长金融的同学可以考虑;人大不考数学,好像是396联考,不擅长数学可以考虑;北大光华数三英一专业课是金融、计量、微经三选二;五道口是英二传统金融431,目前考研难度逐年递增,这两所分数今年一骑绝尘,容错率极低,除非水平超级强,且可以接受多战的结果,否则不建议报考(不过明年出国形式转好,考研这边会变简单也不一定,大家还是根据自己自身情况和判断报考);清华经管考试内容和五道口一模一样,线却低,金融不错的话也比较推荐;北大经院英二专业课应该是金融+计量,软微数二英一专业课宏微观(尼科尔森+曼昆,属于题目难度上限高下限低,由于题型变化大,真题基本只有19年之后才有参考价值),在大兴授课,个人感觉套利期已经结束,上岸难度基本与经院、汇丰持平(综合初复试和招生计划变动情况);汇丰复试要求全英,英语好可以选汇丰。我出于个人原因只打算选择北京的学校,本科对数理要求比较高所以我数学还可以,又因为跨考不想选431,所以就只剩光华、经院、软微三处可选了,如前文所说,才制定了一战光华二战软微的计划(考试内容又比较相似,都是英一,都有微经,软微是大概九十月份的时候才通知换成数二了)。


三、 各科复习情况

重点面向一战同学介绍准备方案,因为感觉二战的同学心里都应该有数了。而且有了一战的基础,我二战是七月中旬才开始的,也出于一些其他原因(在后文二战部分会讲),十月份开始才效率高起来。不过会把所用不错的材料也放在这个部分。


1. 政治


个人背景:我是一个标准理科生,本科思政课都是水过的,靠期末老师划重点抱佛脚,基本无基础。


政治分为选择和简答题,拉不开太大差距。前期看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推荐阅读顺序是马原、近代史、毛中特、思修。一战时看不下去《精讲精练》,就看了杨娅娟配套的视频,这里也比较推荐。一般是八月就开始陆陆续续看政治了,十月刷完1000题,大概在在肖八到货前二刷/三刷错题,后期一定要把握好肖八肖四。对于选择题,有条件的可以把后期市面上所有的押题卷刷一遍(到时候会有很多小程序),没条件的要把握好肖四肖八的选择题;对于大题,背肖四吧,肖秀荣yyds!推荐喜马拉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听肖四诵读。


2. 英语


个人背景:六级450-500飘过。


单词是基础,单词量一定要上去,可以用自己熟悉的app,我当时用的是墨墨背单词,每天200-300个,最后把自己的词汇量提到了10000左右。除此之外一定要特别重视真题,刷真题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一战的时候看了唐迟老师的阅读视频,方法是很值得学习的,这里也推荐给大家。如果为了追求时间和效率,也可以在网上淘一下笔记之类的,看起来快一些。二战的时候就是直接刷的真题。


英语和数学一样,必须要保持每天的手感。所以我就一天两三篇阅读,一直做到正式考试。阅读算是最重要的part,分值最大,一定要把握好。完型、新题型和翻译也是可以摸索出自己最适应的做题方式,然后刷真题就可以了。有了单词的基础,再加上持之以恒的语感,分数肯定会很喜人的。作文我的分数还不错,应该是得益于考前着意把字体练的比较好,背的是王江涛满分作文20篇。考前一定要尝试着自己写几篇,不论是我个人一战的经历也好还是朋友的经历也好,都表明了如果不尝试使用自己背过的句型,则会直接懵掉。也可以着意积累一些普通词的替代高级词汇。


3. 数学


个人背景:我的数学基础并不差,但是因为本科数学基础课已经学完很久了,所以捡起来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其实前文的政治和英语可以拉开的差距并不大,我的一战二战中这两门的分数也差距不大,更多的是作为木桶理论中,不要成为短板的那个部分。最关键重头的还是数学和专业课,数学不要有侥幸心理,平时模考不小心会错的题,考场上并不会因为考试而减少错误,反而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失误(我的一战就吃亏在了数学中很多很蠢的计算失误,直接让我120-)。所以,数学也是非常依赖手感的一门学科。


我用到的教材有李正元的《数学全书》的高数部分、李永乐《线代讲义》、王式安《概统讲义》、李永乐《660》、李林《108》,选择这些教材做了很多功课,体验都不错,全部推荐给大家。尽量在八月可以结束《全书》高数、《线代讲义》和《概统讲义》。因为题型改革后,选填的比重有所增加,所以推荐九月刷完李永乐的《660》及二刷错题,十月结束李林的《108》及二刷错题。有时间的同学也可以看李林的《880》,看过的同学说收获不小。十一月中旬前要把之前的错题三刷,因为之后就没时间了。十一月中下旬市面上的模拟卷之后就陆续都出来了,基本上要保持一天一套的节奏保持手感。


推荐的试卷有李林6+4、近十年真题、共创超越10套卷、李永乐6套卷,重要性递减,张宇的卷子不推荐。两次考研,我能提供到更多的经验是后期一定不要断手感,每天上午掐点模拟,我也从之前小错不断到后面可以稳定140+,包括最后的正式考研考试。数学也是我在二战中提分最明显的一个科目,其他三科总变化只有两分(惭愧,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数学上了)。这也侧面可以看出,数学是可以定生死的一门科目,大家一定要重视。


4. 专业课


一战光华时报名了线下补习班,确实有很大的帮助,让我很快的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复习重点和方向,快速把握了考试规律。在二战时因为想省些钱以及有一战的基础了,就选择了独立复习,通过努力也取得了过得去的成绩。


在准备专业课时,检索信息的能力特别重要,因为大多数专业课都是高校自主命题,所以要及时精准地把握题型、出题重点倾向、参考书目变化等信息。软微的参考书目是尼科尔森微观和曼昆宏经,属于题目难度上限高下限低,由于题型变化大,真题基本只有19年之后才有参考价值。我只读了这两本课本,有些同学还自己拓展了其他课本,但我觉得把这两本吃透、深度把握好课后习题和近三年真题就已经够了



参考书目很有难度,尼科尔森是中微里最难的课本了,即使我之前就阅读了平新乔、范里安、平狄克的微经课本,我读起来仍然是十分吃力。但是前几年的真题难度并不是特别大,18年还存在大量的论述简答题。这就导致我说的,软微难度难以把握,上限高下限低,可以出很变态的计算题,也可以出很基础的论述题。这就要求我们溯本清源,把握好两本教材,一定要重视课后题,推荐圣才的教辅,虽然仍有一些错误,但已经是我认为市面上最好的了。跨考生也可以酌情考虑报个线上补习班,报名前需要做好功课。


四、 二战情况


二战无非就几种选择:在家复习、线下集训营复习、延毕或在学校附近租房去图书馆复习。我选择的是跟几个好朋友在本科学校附近租房,每天一起去图书馆复习。真的很幸运,很庆幸身边有一群好朋友,可以在迷茫时讨论方案互相指引,可以在焦虑时插科打诨缓解压力,可以在复习地非常疲累之时约个夜宵互相鼓励,甚至可以讨论具体的学科内容知识点。


可以说,我的成功上岸离不开朋友间的互相帮助,正是出于这种幸运,我的二战生活过的相当快乐和美好;他们也都几乎全部成功上岸了(都是很好的学校和项目)。所以若要问我研友重不重要,我会说,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希望大家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


最后,希望所有大家都可以得偿所愿,成功上岸!



“苏世学社”由数名毕业于TOP3高校的学子发起

深度的学习分享丨咨询前辈丨个性化指导

欢迎独特的你来分享经历或经验,发挥余热


经验贴 | 金融科技二战跨考学姐谈择校:做好风控,理性择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