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引发的思考

2023-08-12 20:28 作者:一切还是未知数  | 我要投稿

近来忽然想起《花束般的恋爱》这部日本电影,早闻这部电影引发了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很多讨论与思考,在b站看了相关解读,而后去看了原片,感触颇多,自己在情感观念上相较于之前也已经上了一层台阶。然而这些想法都需要切实地具象化,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内化这些感悟。

先说电影

电影开头对正在共享耳机听音乐的一对情侣做了一个很独特的解读:“那两个人,并不喜欢音乐。音乐不是单声道,都是双声道。用耳机听,左边和右边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就像两个主角,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但各自的感受是不同的;看见同一事物,角度不同,产生差异巨大的评价。比如,对于他们共同好友海人的死,小绢和小麦的感受并不完全一致。小麦十分悲痛,因为他眼里看到的海人是一个帮助他指点他的前辈的形象;而小绢这边看到的是一个喝了点酒就会撩妹、还会打女朋友的一个人。 我看到小绢是一个安全感不强的女孩子,但她确实是很多现实生活里恋爱中女孩的缩影。影片中间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个她关注很久的恋爱博主芽衣自杀了。电影用了一小段芽衣的博客内容反映了小绢的内心世界。“她文章的题目总是同一个‘开始,是结束的开始’。相遇总是伴随着离别,恋爱就像派对,总有一天会结束,所以恋爱的人,总是喜欢将迷恋的东西夹在书桌里,再分享他们的爱情,因为他们只能享受这份悲伤。虽然爱情的存活率很小,但我的爱情会活下来。边开玩笑边写博客的芽衣,去世了。” 还有一个小细节,小麦问小绢他们合照中一只花朵的名字,小绢犹豫了,她说,如果一个女孩子告诉了一个男孩子一种花朵的名字,那这个男生这一辈子以后只要看到这种花就会想起那个女孩子。小麦问小绢难道不想让他记住她一辈子吗,小绢只是微笑,没有再回答。可见,小绢并没有对他们之间进一步长期发展有所考虑,也许也恐于去考虑未来,她只希望他们能一直维持学生时代的爱情状态。但是,小麦在时间的变化中,经历了职场的摸爬滚打,他的愿望已经从“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变成了“我们应该一起组建家庭”。小绢的价值观是理想的,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秉持快乐与工作可以融合的理念,她可以放弃原本稳定的会计工作;小麦的价值观是现实的,他认为工作是重要的,工作赚得的更多钱可以为他们的未来打基础,他可以为此放弃自己画画的梦想、也无意识地忽视了和小绢的相处。这就是他们分手的一个关键原因。

摆放在他们家门口的鞋子,从两双代表着年轻懵懂的小白鞋变为了代表着成熟的黑色皮鞋,他们从大学进入社会,他们的恋爱观也随之有了变化。小麦比小绢先意识到家庭与责任的重要性,小绢则希望保持原样。虽然他们最后分手,各自有了新的男女朋友,但他们无疑都成长了许多。

引申思考

当代网络环境对于青年人恋爱观的影响

不得不提及现在网络环境催产出的扭曲与失真的爱情观。相互救赎的偶像剧、秀恩爱瞬间的短视频、女性向的小说与游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爱情的看法。渴望自己什么也不用做,被动等待一个完全接纳自己一切的人来爱自己。 所谓对一个人“上头”的感觉,实质上是人体内催产素水平激增,这个过程是纯粹而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很多影视作品以各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这一过程放缓、放大,让观众不自觉代入且回味良久。有时,小说、影视里营造的世界太过纯粹与理想化,而现实世界是捉摸不透的、复杂的,理想与现实有如此的差距,因此有人会因此害怕踏出第一步。影视作品本身具有局限性,作品将现实亲密关系发展的进度压缩为那么几十分钟,也有意压缩亲密关系中冲突的产生与解决。然而,并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局限性而将所有有关爱情的影视文学作品一杆子打死,因为那些经时代的沉浮而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能激发起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爱。

先成为自己,再遇见他人

与他人同行之前,首先要成为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求两个人兴趣爱好完全相似,但求有相似的三观,看见与接受彼此的差异,去互补去成长。大多数人在恋爱早期都会试图去“找相同”,甚至为了迎合对方而制造“合拍”的假象。   在亲密关系中,需要让渡一部分自我。那些深陷执念泥潭久久无法自拔的人,或许首先就没有坚实的自我基础,而把成为自我的所有要件都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最后,亲密关系中要让渡出去的那一部分已是全部。 但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很多快餐式的感情,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在环境与自我的压抑下,为了寻求解脱,为了消除寂寞,在那个一切看起来与自己相似的“灵魂伴侣”上确认存在感。在自我最匮乏的时候试图通过恋爱的快感作为安慰剂,是最为危险的。这个时候的爱情不是滋养品,而是会产生戒断反应的“毒品”。这个时候自己其实并不是那么在乎真实的对方是什么样子,而只是贪图多巴胺对大脑的刺激。   所以,这是现代人最需要时刻记住的,先成为自己,再遇见他人。认识自我,明白自己的边界,坚定自己的原则。Before you can put your time into others, you must first put time and value into yourself.

允许自己还不那么成熟

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处于一个尚孤独与迷茫的青春期,设想在在灰色的重复的高压的日常里,生活中真遇到一个十分投机,不用多解释就能get到你的笑点和泪点的人,而且对方是一个还看得顺眼的异性,很难不让人产生有关爱情的遐想。   家庭与学校中缺乏两性知识教育的青春期,大多数人对于与异性交往的边界是一无所知的。对待一般异性应该怎样,对待有共同话题的异性要怎样以普通朋友相处,对于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对象应怎样相处,确定关系后,又怎样把握与同性和异性朋友之间边界,这些,真的也只有自己切身摸索才能真的内化。这也说明了,应该对实践持以积极与发展的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要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

现在时代发展太快,大环境中的个体很容易焦虑,很容易被带节奏,为了不落后,总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得到所有事物与关系。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容易陷入“一见钟情”,慢慢成熟之后,才知“日久生情”更长久。 据我自己的观察,现代人对于爱情的看法有两极分化的倾向。一部分人对恋爱避之不及、如临大敌,一部分人分秒“上头”、患得患失。在我看来,这两种人应是都还没做好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前者既自卑又自负,自卑自己能力不行,自负他人不能理解自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极度的自卑背后是自负);后者心理上仍是小孩子,并未做好建立长期关系的准备,亦未做好关系中角色分工与转化的准备。 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论调“鼓励多谈恋爱,因为只有与不同的人相处过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样子的”。我对此一直持以怀疑态度。情感生活丰富,就真的懂什么是爱情吗?虽然,体验,是觉知的开始。但个人还是觉得“谈得多不如谈得精”,真诚相待,可抵岁月长,即使最后留有遗憾,但是至少自我得到了成长与收获。 爱是不自私。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这样解释自私者:“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爱;他事实上恨自己。这种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仅是他缺乏创造能力的一种表现,留给他的是空虚和萎靡。他必然是不幸并焦虑不安地关注着从生活中攫取某种满足。这种满足限制了他自身的获取。从现象上看,他似乎过于关心自己,而实际上不过是在枉费心机地试图掩盖关心真实自我的失败。弗洛伊德坚持认为,自私者是自恋的。他们仿佛从他人身上攫取了爱,而又把爱输送给自身。其实不然。正确的是:自私者不能爱他人,因而也不能爱他们自己。”从某种角度上看,部分回避型依恋人群或许处于全能自恋与分离焦虑的状态,因为害怕受伤、恐惧别离,回避了亲密关系。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深于情而不困于情。我想,这是需要时间与阅历沉淀出来的从容淡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爱是一门大学问,几人能参透,给自己与他人一点耐心与理解,才是最大的善良。 慢慢相遇,慢慢相知。 小诗一首: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参考视频与文章: 【脑科学】催产素是爱情道德核心?它如何抑制脑内噪音减轻焦虑社恐与多巴胺空洞,激活信任的-哔哩哔哩】 https://b23.tv/obXahNK 【情侣必看】爱情终将死于现实?《花束般的恋爱》背后真实的爱情困境-哔哩哔哩】 https://b23.tv/ey1fh03 【警惕恋爱中的“假性合拍”!【花束般的恋爱】-哔哩哔哩】 https://b23.tv/wzbyQ34 锐评 | 邹明洋:《花束般的恋爱》:爱情的自然与非自然死亡https://mp.weixin.qq.com/s/TKKhUDO3P3AgnhTy8BhjCA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引发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