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行型和赋能型组织,有效行动,学以致用思考~

2023-05-24 10:33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人是如何运行的,了解我们是如何运行的,才能针对性的改变它

认知级的行为模式

每天很忙,充沛精力持续学习,学习多用出来不多,公司发展要求快但还是搞不定

认知,理解,决策,行动,复盘

获取过多的认知,没时间理解,太多的没理解的认知干扰决策,决策不优质,行动低效,出不来结果,复盘的时候结论是,一定是我学的不够多

执行型企业管理这种认知级的员工,不给认知和理解,只给指令,不期待复盘,这种不就是对人要求很低?就跟古代朝廷一样,就靠几个惊才绝艳的丞相级别撑起一个时代,他们做设计,然后往下就做执行,这就是一种思维上的差异吧,西方去解构培养,中层人才密度很高

。。。。忽然意识到在K12教育里面,中西方的差异不就在这里吗?国内做的就是管理认知级的方式,只给指令,没有教行为改变原理,而西方从小就在教行为改变原理相关的解构内容,所以到了大学,他们的课程深度创造性其实远高于国内的持续性的认知级教学。。。而国内很多的西式高中,只模仿了国外高中的形,却没有从小学到初中的基因,所以导致了这种国内高中出来的小孩真是两不靠,既走不了国内高考,又走不了真正的国外大学

并不是真的国内中层人才密度低,而是根本没有去培养,把培养的压力给企业是不可能的,应该给到教育里

关于执行型企业和赋能型企业,个人理解是实业和互联网的区别,但是小米应该是赋能型实业,牛逼的企业重视人才,可能从学历上就做筛选

传统实业也得分类,生产制造型就不需要下面的人对公司的战略什么的有理解,根本不需要——我曾经在比亚迪,分工特别的细,基层就做执行就行了,公司中高层都是筛选上去的,那也用不着培养,直接去用了

可是互联网企业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同步了下面就能理解了?ABtest需要理解什么?都是数据引导决策,还需要什么底层认知吗?人性那么好理解吗?我做了近5年的销售,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人性底层是有一些分类,去理解见到的人,但是到设计产品的层面,那也是非常艰难的吧,好的产品经理——前身哪怕是媒体人,人才也是少量的

所以说,互联网用数据粗暴的破解了人性研究这些复杂的东西吧,就像解析几何用数来暴力破解了几何一样

执行型组织其实是靠研发生产能力来运行的一艘大船,在中间错误一个点没什么的,有无数个经理在盯一个项目——项目经理、研发部老大、项目管理部门老大、营销部老大、事业部老大。。。项目评审用来干啥的,项目例会用来干啥的。。。冗余容错机制

其实很多时候经理也没有真正的段位表要求的能力结构,他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法从认知理解上很好的解释——直觉可能更占主要,或者是一些部门间暗戳戳的竞争,只能意会不能言说,一些指令就只能直接给

跟互联网企业的扁平组织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归因非常复杂

的确想起自己每次领导布置个什么任务,自己就很想知道背后的逻辑,自己去观察很多问题,比如当初做小储能,就发现了客户导入品类太多,研发周期太长,交付时需求已经变了,研发不愿意做定制只愿意做标品,但营销卖标品难卖定制容易这些bug,在面试新公司知道他们做标品的时候,就去问了研发领导,领导说,你不用管那么多,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就行了。。。于是就决定不换工作了。。。

但行为原理,或者说行为改变原理,自己之前都称为成长内核,还是可以理解一部分人的

执行型组织一定要大才能在现在这种环境中,依然只给指令,现在的年轻人可不是过去了,过去就不敢挑战领导,现在大家的个人意识都强很多,只有大公司留下的“老实人”才能这样“听话”

赋能型组织真的是互联网的话,那一定是忙的要die,谁有空一遍遍的教?敢下放决策权一定是因为本身是合格的人才,上次看到一个热搜说成年人的问题很多是不教而诛——成年人只选择不改变的底层都不懂,还要求别人教了才能诛自己。。。把成长的责任推给别人,这合适吗?

认知级的bug,决策高度依赖经验,很难成长,想要复盘但没法复盘,没有结构化认知,当环境变化时没法快速迁移适应,职业价值贬值快,没有本质认知,每遇到一个新问题都需要学习如何去解决,被迫终身学习

解决方法,一千小时打破一万小时定律,好好照着做就行了

优化认知结构,提升能力结构之后,就能砍掉无效行动,做更高效的决策,让自己的可支配时间变多

什么是有效行动,哇,我现在自己就知道了,对目标有推动作用的行动,跟正确答案非常接近哎,实质性推动,yes!!懂得底层真的棒!

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做大量的判断,就不需要每天做那么多的事情。。。。砍砍砍。。

这里想讨论一下认知和理解,因为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区分不了

目标下的认知,关于是什么,是有非常多的层面的,包括5W2H,what也是有很多层面的

感觉目标SMART是把成长内核都走了一遍?等学到这个的时候再说吧

先回到赋能型组织那里

认知环节,给认知地图,我们之前在哪里,做了哪些事情走到了现在这里,我们将来想要去哪里,从过去到现在我们有哪些收获,哪些用户需求我们挖掘出来了,哪些用户的痛点我们满足了,哪些价值我们没有提供

理解环节,讲了来龙去脉还有些没有听懂,给讲明白——这就是理解环节?

被启发了一点,目标下的认知可以是目标的详细定义?理解可以是为什么设立这个目标?

然后以此就决策了?不,决策是策略,是需要知道资源有哪些,而资源里也是有细分类目去帮助考虑到所有的点,然后如果能拆出来目标达成时每个点要达成的状态?

所以认知是目标和资源?或者目标就是目标,而认知是资源,理解其实是归因,什么的归因呢?目标和资源的差距?所以才能做决策,如何从资源走向目标?

或者说,目标是想做的事,资源是能做的是,为什么想做,为什么能做,这是理解?

综合上面,认知/理解的确是可以这样分类,资源有哪些、能做什么/为什么能做这些,目标是什么、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资源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客户需求上、痛点满足上、价值提供上/为什么有这些需求、痛点、价值需求,能满足的为什么,不能满足的为什么

就有效行动这个本身的讨论,其实就是跟目标绑定的,有效行动属于高效达成目标的路径

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需要更有效的行动,曾经在的大制造公司,和现在在的小制造业,对于效率都不追求,前者是庞大复杂上层节奏,后者是不懂,要改变都是极难的,所以还是先改变自己^_^

回到听课的点,目标如果设为时间管理+达成推广目标,那么看决策中要做放量推广的初始认知是什么,小目标是提高销量,销量=流量*转化率+复购→销量差X,提高流量Y理论能达成→做放量推广能提高流量

重新审核这这个思路,稳定销量=持续流量*转化率+复购,放量推广带的流量不是持续的

所以这个初始策略里面没有考虑时间维度

所以还是后面好好研究下SMART模型,叶教说这个模型非常赞!

关于学习一个新认知的有效决策,想自己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想想以前那位大神推荐给的学以致用得道课——听课的笔记只补充自己认知结构里没有的,然后想象要给小孩子讲明白新获得的认知,然后思考自己能用在哪些地方,最后输出checklist

提炼一下,逻辑是,学什么——补认知结构,化为己用——变成自己的认知和好用的方法,实践思考——能用在哪些地方,具体怎么用——checklist

目标-认知-理解-决策-行动步骤,的确还是这一套

每天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了拉出来,把无效的砍掉,就多出来好多时间,就可以思考,加一些有效动作进来,目标加速

管理者思考整个组织的行动,也可以发现组织低效,找出无效行动

真正有效学习,不用学习特别多,但每项都能产生业绩的

当然第一个需要思考的,就是目标的有效性,目标确认有效了,才去思考行动有效性

我的目标其实是能力的不断成长,现在就是先啥也不说,把时间都集中下来<(* ̄▽ ̄*)/

本来以为行为改变原理我都太熟了没必要听了,结果。。。。我都有点担心三篇写不完QAQ

over先~

执行型和赋能型组织,有效行动,学以致用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