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外国-欧洲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
17世纪,意大利时局激烈动荡。艺术家队伍更加分化,不同派别竞争和摩擦更加激烈,一股倾向于上层社会、迎合教会和贵族趣味,即巴洛克艺术和学院派艺术,一股倾向于下层平民、不愿随波逐浪粉饰现实并敢于揭示社会的黑暗、一般命运不佳,如卡拉瓦乔主义。
17世纪,学院派
起源于意大利,最终在法国扎根
产生原因
1590年由卡拉奇三兄弟创办的波伦亚学院是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
其一,为了继承并捍卫先辈大师的艺术传统,总结先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艺术人才。
其二,企图把年轻艺术家引向所谓正路,使他们不受样式主义美术和卡拉瓦乔主义美术的干扰。
历史地位
其一,以艺术特点析之,具有折衷主义特色,由于过分强调法则,学院派画家往往严谨而缺乏创新精神,比如题材保守、来自既定的宗教和神话题材,技法上轻视色彩的渲染力、重视素描的明暗感。
其二,以艺术成就析之,结束了古老的、行会师徒传艺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其三,以艺术影响析之,承前启后,在重素描轻色彩、多画宗教神话少涉猎世俗和现实生活等方面为古典主义美术发展奠定基础。
最高准则
其一,米开朗基罗的人体。学院派继承古典主义思想,古典主义扎根于古希腊,而古希腊注重强健的体魄,故学院派崇尚米开朗基罗饱满健壮、理想的人体。
其二,拉斐尔的素描。文艺复兴大师已把写实体系发展到近乎完美,博采众长的拉斐尔更将素描的理性显现推向新高度,故学院派推崇拉斐尔优雅秀美的素描。
其三,柯罗乔的典雅和风韵。柯罗的画作不对抗传统、荡漾着理想主义的浪漫,还蕴含现实主义的真切,故学院派崇尚柯罗的典雅与温和。
其四,威尼斯画派的色彩。威尼斯画派对油画技术的掌握成为其以色彩著称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学院派崇尚威尼斯画派的色彩和科学原理。
代表画家及作品

路德维克·卡拉奇《圣母出现在圣西亚因斯面前》

路德维克·卡拉奇《基督在旷野》

路德维克·卡拉奇《浴后的苏珊娜和长者》

路德维克·卡拉奇《圣母领报》

阿尼巴·卡拉奇《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
赏析:画面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巴库斯和他的妻子正坐在动物拉的车上凯旋式地前进,飞翔的小天使把星冠加载阿里阿德涅的头上,周围不少酒神的朋友簇拥他们,场面壮观。

阿尼巴·卡拉奇《美惠女神为维纳斯梳妆打扮》

阿尼巴·卡拉奇《女圣使在复活的基督墓前》

阿尼巴·卡拉奇《基督对彼得的显现》

阿尼巴·卡拉奇《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风景》
赏析:画上的风景不是大自然的写生而是理想的风景,也称英雄式绘画。山川、树木、河流、田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轻烟,画中点缀几个神话人物,增加了一种传说氛围,具有崇高、庄严、典雅的特色。

阿尼巴·卡拉奇《肉店》

阿尼巴·卡拉奇《吃大豆的人》

格列尼/雷尼《曙光女神》
赏析:格列尼是波伦亚学院的后继者之一,在路德维克·卡拉奇逝世后继任波伦亚学院的负责人。素描严谨,色调明快,富有近似拉斐尔的抒情特色,完全不采用仰角透视的方法而采取正常平面的画法。构图宏大,空间开阔,人物优雅,色彩瑰丽。曙光女神手持花束,正在驱走黎明前的黑暗,身后是太阳神的马车隆隆前进。美惠三女神带着愉快的表情,且歌且舞,背景上一片金色,象征着曙光如锦。

格列尼/雷尼《欧罗巴被劫》

圭尔奇诺《埃尔米尼娅找到受伤的坦克雷德》
赏析:画面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巴库斯和他的妻子正坐在动物拉的车上凯旋式地前进,飞翔的小天使把星冠加载阿里阿德涅的头上,周围不少酒神的朋友簇拥他们,场面壮观。

圭尔奇诺《基督和撒马利亚的女人》

圭尔奇诺《大卫王》

圭尔奇诺《圣路加展示圣母像》

圭尔奇诺《圣杰罗姆与拉比》

圭尔奇诺《荒野中的圣杰罗姆》

圭尔奇诺《天使救出圣彼得》
17世纪,现实主义
历史的必然,充满叛逆精神
产生原因
其一,因意大利时局动荡而生。
其二,与样式主义艺术、学院派艺术相对立。
历史地位
卡拉瓦乔是现实主义先驱、推开17世纪大门的艺术家。
其一,形成卡拉瓦乔主义,17世纪的影响实际上只限于一些地方画派,主要是在意大利北部和南部的某些地区,如热那亚画派、曼图亚画派、那不勒斯画派。
其二,对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影响深远。
艺术特点
其一,以艺术语言析之,运用明暗对比强烈的暗绘风格,通过光影的塑造来突出画面的主要部分,具有戏剧性,影响了伦勃朗、委拉斯贵支等。技法写实,视觉效果逼真。
其二,以艺术内容析之,把静物画放在重要地位,真实自然、富于生活气息,为后来静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把目光对准下层,专门画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将宗教画变得世俗化、生活化、民主化、社会化:常常把一些下层人描绘成圣徒、圣母子和圣哲的样子,在下层人身上发现美和智慧;在宗教画中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平凡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
其三,以艺术思想析之,画眼所见,追求真实性:反对古典模式,拒绝程式化,强调要很好地模仿自然,他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仅仅表现实物就已经足够了;不否定传统,尊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作品的基础上不为传统所囿,敢于大胆探索生活,真实反映自己的时代,不加粉饰地去描绘现实。体现鲜明民主主义思想,具有批判性:用普通人的生活与那些显贵的假慈悲相抗衡、并在下层人身上发现美和智慧是他的基本信条,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抱有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以和古典主义完全对立的美学思想勇敢面对未来,为现实主义艺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是第一个推开17世纪欧洲现实主义艺术大门的人,影响了伦勃朗、委拉斯贵支、路易·勒南、卡洛·贝里拉(他这种怀疑与批判在17世纪艺术中是一种新事物,被一些人看做是叛逆的表现,也是卡拉瓦乔作品常常被拒绝的原因)。
代表画家和作品

卡拉瓦乔《召唤使徒马太》

卡拉瓦乔《多疑的多玛》

卡拉瓦乔《水果篮》
赏析:水果篮是美术史上的第一幅静物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静物画。显得真实生动。

卡拉瓦乔《女卜者》


卡拉瓦乔《圣马太与天使》
赏析:马太其实是那不勒斯一个为生活奔波着的渔民的写照,写字吃力,十分粗野。

卡拉瓦乔《基督下葬》
赏析:画中基督好像是一个因贫困而死的普通农民。

卡拉瓦乔《圣母升天》
赏析:圣母玛利亚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围哭泣的也全是一些乡村野夫,没有丝毫美化,没有表现圣母的神圣与荣光。

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
17世纪,巴洛克艺术
起源于意大利,盛行于德国、弗兰德斯、西班牙
产生原因
其一,意大利强权扩张、时局动荡不安;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财富,生活倡导豪华享受。
其二,反宗教改革使之为天主教会服务、利用、支持,以教会为强有力的支柱。
历史地位
其一,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沃尔夫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考察。
其二,影响洛可可艺术和浪漫主义,17世纪时盛期,18世纪被洛可可取代。
艺术特点
以整体论。
其一,以艺术语言析之,力求壮观豪华,具有运动感、力量感、立体感。王公贵族为了宣扬宗教或满足自身的享乐主义生活,在财务开支上从不吝惜,彼时教皇也不再是禁欲主义者,反而积极支持和收藏一些希腊罗马爱情故事,因而艺术作品极尽壮观豪华,如建筑和雕刻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子作为材料。强调运动感,如建筑上大量使用曲线加强动感和不稳定性,又如绘画加入强烈明暗对比和光线复杂变化来制造节奏感和韵律感、高饱和的色彩对比、色域相对更宽。强调力量感,如建筑平面图设计成椭圆形强调力的方向和作用。强调立体感,比文艺复兴更注重画面空间感表现。
其二,以艺术体裁析之,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的多重综合形式,多表现宗教题材。体裁综合性可体现在建筑、雕刻、绘画的综合,建筑内部柱子、墙壁、壁龛门窗、圆顶的综合,与周围环境的广场、街道、喷泉、花园的综合,巴洛克建筑是开放的,彼时教堂以及世俗的住宅大都面向大街,不再处于孤立状态;题材宗教性可体现在多表现殉教、幻觉的神迹故事和场面,也描绘世俗景象。
其三,以艺术意蕴析之,远离时代和生活的倾向,富于神秘激情的浪漫主义色彩。兼具宗教与宫廷双重性质,透露宗教情感和贵族享乐趣味;不追求正邪两立,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激励打破和谐与平静,充满紧张的戏剧气氛。
以门类论。
其一,建筑外观庄严华丽,象征权力和财富。以艺术手法析之,强调运动感,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一改文艺复兴建筑简练庄重的水平线造型,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造型上大量采用曲线曲面,构造丰富多变,具有独特的怪诞、扭曲、不规整的特点。以艺术媒介析之,强调豪华感,大量使用贵重材料,充满装饰性。以艺术形式析之,强调综合性,富丽的装饰、大面积的壁画、动势强烈的雕塑、绚烂的色彩结合形成舞台般的幻觉效果。
其二,雕塑强调运动感、节奏感、韵律感,强调戏剧性主题,强调雕塑与建筑环境的融合。
其三,绘画艺术语言方面色彩华丽夺目、强调感官刺激;透视法营造纵深空间的开放性、扩展性、无边性效果。艺术形象方面强化人的肌肉的活力与强壮甚至肥硕。刻意追求画面戏剧性效果、运动感与欢乐气氛,把现实与理性、幻想结合。
代表画家和作品

贝尼尼《阿波罗与达芙妮》
赏析:贝尼尼继承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传统、希腊艺术传统;作品表现强烈的世俗情结,创作有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勇气,但由于身居高位艺术创作日益脱离生活;丰富了雕刻的手段,善于表现光和运动。晚期作品越来越现实程式化倾向,有时动作过分夸张,有些作品带有神秘主义色彩。《阿波罗与达芙妮》给人以轻盈、优美、乘风向上和如梦如幻的感觉。

贝尼尼《大卫》
赏析:着重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和不可遏制的激情,具有自由意志信念,能与百年前的米开朗基罗抗衡。

贝尼尼《普鲁东抢劫珀尔塞福涅》
赏析:充满了戏剧气氛,生动表现了冥王和少女的激烈对抗,展现了力量和运动,亦富有空间感。

贝尼尼《圣德列萨祭坛》
赏析:这组雕刻标志着贝尼尼雕刻的顶峰。主要是由两个人物组成,一是女圣徒德列萨,另一个是天使。女圣徒身穿宽大的僧袍,赤着双足,坐在云端,处在沉迷的状态中。她神情恍惚,脸色苍白,显得有点飘忽不定。在她面前,一个拿着火金箭的小天使正向她走来,好像正要把箭向女圣徒的心口刺去。这爱情之箭刺向少女心如止水的心海,使心海又泛起了爱的涟漪。这里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宗教传说,但贝尼尼的别出心裁,使传说带有世俗的色彩。雕刻家为了配合祭坛雕刻,还在旁边的包厢里雕刻了一组观众,坐在包厢里的是订货人卡尔那罗一家。这件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它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贝尼尼《四河》

贝尼尼《圣安德烈·阿里·克维里纳列小教堂》
赏析:外部朴实大方,进入教堂可以见到圣安德烈仰望天顶的形象。室内装饰比较丰富。

贝尼尼《圣彼得广场及廊柱》


维诺拉&波尔塔《罗马耶稣会教堂》
赏析:最早的巴洛克建筑之一。

弗兰西斯科·波罗米尼《圣卡罗教堂》
18世纪,威尼斯画派
继承文艺复兴传统并汲取巴洛克的营养
提埃波罗是十八世纪意大利壁画家、铜版画家。擅作天顶画、架上绘画和版画,取材自历史、宗教和世俗场景,构图宏大造型雄健,色彩华丽透亮,笔触粗犷。其被称为威尼斯画派最后一人,也是威尼斯画派中对欧洲绘画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

提埃波罗《达那厄》

提埃波罗《马里尤斯的凯旋》

提埃波罗《泽诺比皇后对士兵发表讲话》
赏析:以强烈侧光描绘人物,借古罗马英雄和庄重的情节唤醒本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信息有误)
赏析:金碧辉煌,太阳神的马车从奥林匹斯出发,具有不可阻挡之势。

提埃波罗《阿加尔得到天使的安慰》

提埃波罗《圣母玛利亚的教育》

提埃波罗《花神的凯旋》

提埃波罗《亚伯拉罕与天使》

提埃波罗《圣·弗朗索瓦·达西兹受伤》

提埃波罗《圣·泰克尔为遭受鼠疫的埃斯特城向上帝祈求》

提埃波罗《博士来拜》

提埃波罗《阿波罗与达芙妮》

提埃波罗《圣母玛利亚的教育》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