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央视版《三国演义》的刘、关、张结义情节
黄巾起义爆发,央视版《三国演义》把镜头聚焦到朝堂,可以看出,大将军何进比汉灵帝豪横得多,皇帝根本没有实权。跟原著不一样的是:何进并没有提议让地方自行募兵,而是直接当甩手掌柜,强行要求地方自己顶住,同时派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隽分兵三路讨伐。
中央下达指标,地方必须想办法,幽州太守刘焉采纳校尉邹靖建议,出榜招兵。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焉发布的榜文应该就是编剧自己模仿古文写的,相当有水平,但配音的时候出现了低级错误,把“从军守土”念成了“从军守士”。有的播放版本改过来了,有的播放版本依旧是错的。
进入原著情节,大耳朵长胳膊的美男子刘备时年二十八岁,望着榜文叹息。因为他的追求跟常人不一样,只想当老板,不想当员工,当员工属于屈才,不当员工又难有出头之日,进退两难,所以叹气。
一旁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狮吼功张飞,张口就骂刘备没出息,可以看出张飞头脑简单,心想“干就完了,要啥自行车?好男就要当兵。”
原著里,此时刘备跟张飞已经开始搭话了,嘉靖壬午本里是刘备把张飞拉到村子里才问话,毛批本改成了二人当场结识,就合理得多。但电视剧里,刘备没怎么搭理张飞,带着一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鄙视表情走开,等着开市摆摊。 开市后,红脸、长须、卧蚕眉、丹凤眼的关羽提前出场,推着货车卖货。原著里他是在刘备、张飞谈合作谈妥之后才姗姗来迟,而且已经打算喝完酒就去投军报国,这才被刘备拉拢过来,过于巧合。编剧增加了更多情节和细节,让三人的义结金兰变得更加合理、可信。
剧中充分挖掘了张飞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他虽然有心投军,但缺少一个志同道合的战友,所以故意把大磨盘盖在储肉井上,故意消极怠工不开张,为的就是找一个力大无穷、有胆有识的同道中人一起奋斗。没朋友不好混,酒肉朋友不值钱。张飞这一手就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实力相当的真朋友。可以看出张飞的人生观相当豁达,懂得守时待命,当土豪还是当将军,全看有没有人脉和机缘。 这种做法引起了关羽的注意。众所周知,关云长是最傲的人,张飞手下伙计一个劲炫耀自己东家的本事,无异于挑衅。这关羽怎么能忍?不露一手,这小子真以为关二爷是面捏的。
关二爷不但挪开了磨盘,还故意炫技,把磨盘举过头顶。这伙计太不会说话了,不但不道歉,还让关羽从哪拿的放回哪去。看把二爷气的,磨盘没扔他脑袋上是真的仁慈。
看刘备的表情,全神贯注,已经有拉拢关羽的意思了。
众所周知,关羽是后世供奉的财神爷之一,人气比赵公明、比干、范蠡都高,所以央视《三国演义》编剧有意给关羽加了赠肉和洒钱的情节,很合理。而且,钱是财主拿来买肉的,不算抢,但也不是两厢情愿,属于变相劫富济贫,侠义精神的体现。可以说,短短几分钟,关羽的“天神”形象已经立住了。
看着捡钱群众,关羽捋着长须笑了。这个笑有两层意思:一是群众得到救济,自己站在上帝视角感到开心和欣慰;二是看到群众如此庸俗,站在上帝视角嘲讽他们。
于是乎,站在一边富贵不能淫的刘备就引起了关羽的高度注意。关羽表情骤变。
再看刘备的表情,明显是在说:“别以为就你清高,跟着我才有前途。”似乎也是在告诉关羽,在有志者面前,这点“洒币”小事太俗套,大人要干大事。
这二位开始暗较劲试探对方的格局,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有内涵。刘备表面上不理关羽,实际上在暗中关注。关羽更绝,眼睛都眯缝了,非常有威严。根据民间信仰:关羽的眼睛轻易不全睁,一旦全睁,就会有大事发生,而且多半不是好事。
此时,张飞由伙计带路,兴高采烈地走来。看这表情,根本不在乎经济损失,纯粹是来以武会友。关羽没睁眼,看不了那么清楚,只当这位是来给猪肉报仇的。
刘备之前一直在关注关羽,等注意到张飞的时候,张飞已经切换到了影帝模式,气势汹汹跑来找关羽茬。刘备开始担心,怕出人命,毕竟这两位都是人才。
张飞都气势汹汹走到跟前半天了,关羽还不睁眼,太稳了!稳到连刘备都惊呆了。张飞更尴尬,不知道说点啥好,明显是关羽以静制动,气场压张飞一头。
张飞抖了抖手,关羽才慢慢睁眼,气场拉满,换别人看见这种气场,早怂了。更气人的是,关羽睁眼看了张飞一眼,继续闭眼,态度很明确:你算老几!
张飞没被吓跑,生气又不好发泄,知道不能降低自己格局,也不好意思拿自己的经济损失说事儿,一时不知所措,只好尬笑。
关羽首先打破尴尬局面,开始推销自己的货。
张飞计上心来,开始徒手磨豆子,用意有三:一是展示一下武功,让关羽不要小看自己;二是变相报复,也给关羽造成点经济损失;三是借此找茬打一架,来个不打不相识,看看究竟谁的武功高。
再看关羽的眼神,睁眼了,明显不像之前那么轻蔑了,张飞磨豆子的功夫确实引起了关羽注意。但关羽依然很稳,心说:这算啥?你以为我不会?
关羽强调的“货真价实”非常重要,因为他是后世敬仰的道德楷模,而货真价实是诚信的表现,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
张飞一再强调关羽卖的是豆粉,就差跳脚了,可以看出他沉不住气了,好像在说:我都这么挑衅了,你咋还这么稳?能打一架不?急死人了!
关羽发出灵魂一问,终于被张飞找到打架的由头了。
围观群众个个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儿(群演真的敬业,人均演技派),唯恐天下不乱。刘备却很平静。他旁观者清,已经看出张飞没有恶意,也料定关羽不会下死手,正好趁机看看两人功夫如何,将来能不能上战场。
关羽随手接了张飞几招,还破坏公物证明了自己实力。
然后关羽自顾自地要收摊,意思是不想惹事,点到为止。对张飞来说,这就是伤害不大,侮辱极强。连群众都看失望了,一个劲拱火。关羽不为所动,张飞绷不住了。
但实力差距是必须承认的,张飞明显打不过关羽。《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关羽、张飞是敌方公认的最能打,但在关羽面前,张飞只能排第二。
人群越来越悸动,拱火群众开始浇油,刘备有点慌了,发现这二位越打越白热化,担心他们有损伤,伤了哪一个都不好。刘备的爱才是贯穿始终的。
关羽继续破坏公物,连续扫腿,张飞无法进攻,很被动。
二人转为较力,开始抱摔。其实已经开始互相手下留情了,这属于友好切磋。
一旁的刘备终于下定决心要拉拢这二位了。
关羽、张飞彼此佩服,但张飞对关羽的评价更高一些,论文论武,都是关羽强于张飞。 群众拱火,二人下不来台,只好接着打。但一来打了半天都累了,二来惺惺相惜,不下狠手,三来刘备本来也会武功。所以刘备拉架成功。看关羽、张飞的眼神,也挺惊讶,没几年功夫也拉不开架。所以刘备也是高手,虽不算绝顶,也上得了台面,否则日后怎么三英战吕布?
彼此话说开了,三人一见如故,一起到土豪张飞家蹭吃蹭喝。此时风云变色,下起大雨,预示着有大事要发生。
开始自我介绍环节,张飞的字在《三国志》和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中都是“益德”,毛批本改成了“翼德”。由于毛批本流传度高,民间更认同“翼德”这个名字,所以央视《三国演义》电视剧也让张飞字“翼德”了。
刘备率先掌握主动权,开始谈人生谈理想。这是挖人第一步,文化建设很重要。
这句话戳到了关羽痛处,关羽开始坦白自己是杀人犯,没落网就不错了,报国无门。这比原著合理多了。无论哪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原著,关羽第一次见到刘备,就主动介绍自己是杀人犯,这不是有病吗?
张飞说杀人不算事,恶人就该杀。这也为张飞后面的种种暴力行径埋下了伏笔。
关羽说自己要当兵。那问题来了,既然决定了要当兵,为什么还在集市上悠哉悠哉地卖绿豆?原因也简单,跟张飞一样,守时待命,在等知己。古代成大事者都明白这个道理,时机不成熟,宁愿庸碌一生,潜心修炼,直到遇上志同道合之人。这方面诸葛亮更绝,就等着识货的老板上门来请。这是超凡的人生智慧,值得现代人深刻领会,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关羽使用了“马革裹尸”这个成语,马腾听了一定会感动,这是他祖先留下的豪言壮语。这部分台词完全是编剧自行发挥的,跟《三国演义》原著的台词风格高度吻合,真假难辨,其他版本三国影视作品根本无法企及。
张飞表态,可算遇到亲人了,一起当兵。
刘备故作深沉,引张飞来问。这就叫欲擒故纵,就这个老练程度,不当老大真的天理难容。
刘备开始施展口才,向二人灌输自己的长远规划,核心思想是:给别人打工有什么前途?咱自己不能创业打天下吗?现在这么好的机会,为啥不把握?刘备这段台词非常好,比原著好得多,原著里刘备的台词太粗糙了,只说自己是帝室之胄,想报效国家,就拉来了张飞的投资。仔细想想,挺突兀的。
刘备的一番高瞻远瞩言论征服了关羽、张飞,但二人的表现还是不一样。关羽依然保持沉稳和冷静,只是承认刘备比自己有见识。张飞直接表态,要跟着刘备干。
刘备依然觉得时机不成熟,还是故作深沉。直肠子的张飞急得直抓狂,其实已经被刘备挖过来了。
刘备没有正面回答张飞问题。而是绕了个弯子,核心观点就是——我是潜力股,我有前途,你们跟着我前途无量。刘备介绍的自己的身世及关于住处楼桑村的传说,都是在《三国志》中有记载的。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地方王爵威胁中央政权,颁布推恩令,以酎金律夺走了刘备祖先的爵位。所以,刘备虽然血统高贵,但待遇跟平民百姓毫无二致,父亲最大当到县吏,而且死得早。刘备十五岁游学的经历也是记载于《三国志》的,公孙瓒是他的老同学,也是他日后的人脉。 刘备说到动情,人戏不分,哭起来了。刘备的哭非常厉害,总能引起人共情,是个相当了不起的独门绝技,没天赋根本学不会。这一下。关羽、张飞都被他打动了,只要能帮到的,披肝沥胆也要帮忙。
刘备这才说:我长远目标和眼前目标都很明确,只可惜没钱运作,没人投资。
张飞入坑,表示这算啥事。没钱找我要,我的钱就是你的钱。刘备和张飞的合作项目到此正式谈妥。
正当刘备和张飞为合作协议达成而干杯时,一旁的关羽,满脸失落。关羽已经看出刘备是一支潜力股,前途无量。但刘备只说缺钱没说缺人,似乎不需要关羽。所以关羽很失落。
刘备察言观色,已经看出来了。
刘备知道拉拢关羽只差自己一句话了。马上表态,光有钱不行,还缺人。光有张飞不够,他不够沉稳,是最好的投资方,却不是最好的执行方。路线正确还要执行有力,原则上一以贯之。这方面关羽是无与伦比的,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好员工,曹操求而不得,孙权得不到只能毁掉。得关羽者得民心。
刘备给了台阶,关羽会意,赶紧表态:这辈子跟你干了!
刘备主动降低姿态招揽人才。毕竟血统高贵,还是要注意形象。换成《水浒传》中的宋江,一定会五体投地,跪倒便拜。
为了巩固合作关系,刘备主动提出拜把子结义。虽然桃园结义是民间流传多年的佳话,早在元代《三国志平话》里就有记载,在《三国演义》中是开篇第一处亮点,但史书并无记载,只说刘、关、张三人同吃同睡,亲如一家。其实,能够始终荣辱与共、同心协力的异姓好兄弟,可遇不可求,真正的成功典范屈指可数,刘、关、张这样的案例极其罕见。
张飞是最不怕忘词的,来来回回就一句“俺也一样”。没办法,关羽读过书,又是后世楷模,必须义正辞严。张飞是粗人,自然免不了拾人牙慧。
历史上乃至当代学刘、关、张结义的大有人在,但生死与共的不多,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甚至“兄弟”相残的不少。原因很简单,像刘备这样平易近人的老板少之又少,像关羽这样德才兼备的员工少之又少,像张飞这样大公无私的投资人更是少之又少。放弃个人得失,自然团结一心。只要心中存有私心,计较个人得失,结义无异于插标卖首,再有实力的团队也可能变成土鸡瓦犬。像关二爷这种能在儒、释、道都占一席之地,被世界各地华人广泛信仰的楷模,能跟中国孔子并驾齐驱的人物,千年难有,空前绝后。没有关羽的品德,就不要模仿桃园结义,那样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空流笑柄。 值得注意的是,与《三国演义》不同,《三国志》记载,早在黄巾起义爆发前,刘备就已经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团队了,很多年轻的有志之士都来投靠刘备,关羽、张飞也在其中。史书并没有说张飞是卖猪肉的土豪投资人,刘备的主要投资人是大商人张世平、苏双。资金条件和人力条件都具备,缺的只是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而黄巾起义就是最好的机会。历史上的刘备,不会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对着招兵榜文叹息,他是早有准备的。机遇,最容易眷顾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