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异兽夔与毕方
夔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1.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神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为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2. 春秋时期,《国语》: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

次生态的转变
1. 战国末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如下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可辨。
2. 秦朝,《吕氏春秋》:帝尧立,乃命夔为乐,夔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舞百兽。
3. 秦朝(年代有争议),《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使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辅助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无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4. 东汉,《说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5. 唐代,《六帖》:“夔,一足,踔而行。”
6. 北宋,《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引《戎幕闲谈》: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夔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夔作为“神兽”,其可考史料却并不在少数。主要要是因为孔子曾解释过“夔”的来历,给了这“奇兽”一个“乐官”的身份,这才造成了“夔”在史料中多次出现。
第一阶段:神兽“夔”。“夔”在先秦典籍中,出现形象几乎都是“一足”的奇兽,只不过有猴形,也有牛型。不过其中流传最广的还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出入有光”、“其声如雷”的形象,因为此形象与“大神黄帝”有一定的联系,即夔被黄帝做成了一面战鼓。这背后的深意自然也是源自黄帝与蚩尤那场大战,夔作为天地间如此“出众”的神兽,自然而然的被黄帝“征用”(袁珂老师,《中国神话词典》,结论简单得出)。不过,夔在这一阶段神话形象仍带有远古的“气质”,给了大家很多的留白,也给了后世传说的发展空间
第二阶段:神兽“夔”故事,在后世的流传中变得越来越完整,加入了前来劝降的“玄女”,也加入了此事的前因与后果。不过这发展趋势与道教的一系列影响脱不了关系,如“玄女”就被道教奉做“九天玄女娘娘”。另外,神兽“夔”一足的形象,又与“夔龙”做上了联系,“夔龙”与“夔”在后世的传说产生了一定交融与升华,以至于“夔龙”这一神话形象,又在大禹的神话出现,帮助大禹击败“水怪无支祁”(结合袁珂老师罗列出来资料分析得出)。

第三阶段:乐官“夔”。因为儒家学说的影响,“怪力乱神”之类的说辞在儒家学派中是不能出现的。于是孔子就曾为“夔”做了一个“乐官”的解释。而且此解释得以众人的信服,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夔多以乐师的形象出现。同时这也是“夔龙纹”为什么多出现在“编钟类”文物之上的原因(王仁湘老师,《凡世与神界》中,文物罗列简单分析得出)。
第三阶段:对于“夔”的现阶段研究,几乎没有争论其到底是“乐官”还是“神兽”,大多集中在“夔龙纹”文物的研究之上。虽说与“夔”有着纤丝万缕的联系,但离“神话”的本质却越来越远。
毕方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1.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2.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海外南经》:“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次生态的转变
1. 战国末年,《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2. 西汉,《淮南子》:山出枭阳,水生罔象,木生毕方,井生坟羊,人怪之,闻见鲜而识物浅也。
3. 东汉,《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
4. 明代,《骈雅》:“毕方,兆火鸟也。”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毕方在一些原始的资料中记载介是一种欲火有关的怪鸟。
第一阶段:在古籍《山海经》中,对毕方有十分详尽的描写,不管是外貌、特点、“神格”都显得十分完整。或许此兽是远古时期先民的浪漫幻想,又或许此鸟曾经真实出现过,但不管怎么说,这欲火有关的一足的青色怪鸟形象,已然深入人心,否则不会出现更进一步的传播。
第二阶段:随着神话政治化发展趋势,与完整性发展趋势。毕方的形象被融入到了大神“黄帝”的神话之中,毕方作为帮手之一,与黄帝一同于泰山之巅合鬼神。而且,在这一阶段中,因为“毕方”与“火”息息相关,在无法随意掌控“火”的时代,有时来说“火”即是灾难。所以,毕方火鸟的形象也就和“火灾”联系起来,在渐渐流传中,毕方变成了一种寓意灾难的鸟。又因为五行学说的流行,在五行中有“木生火”一说,所以在有些典籍中,也有“木生毕方”一说(刘滴川老师,《山海经外传》,再结合资料简单分析得出)。

第三阶段:随着现代科学的流行,有些学者认为毕方一词,在语言学中分析,与“噼啪”一词音源同音。所以,毕方的形象与“神格”,来自于木堆燃烧时的声音,同时木堆窜出的火苗就是古人想象的毕方。不管怎么说,毕方与“火”有了不解之缘,甚至一些打火机公司也愿意使用“毕方”的形象,去增加他们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