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简史第三期】“隔靴搔痒”,圣德太子的推古朝改革!

2022-10-14 22:03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论述圣德太子改革(延边大学2021年东亚史真题)。

(一)背景

(1)以血缘氏族为主的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公元4世纪前后形成的部民制建立在氏族部落生产基础之上,实际上是奴隶制生产关系。部是皇室与贵族占有的私有民集团,从事各种劳动,部民是没有生产资料的奴隶。部民制由氏族组织直接发展而来,部民将劳动产品交给所属贵族,形成经济上的独立集团,制约生产力发展。

(2)皇室与贵族矛盾尖锐: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极大,甚至达到废立天皇的程度。地方豪族则占有大量土地,扩张私权,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力量。

(3)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公元5世纪后期起,日本与新罗的关系急剧恶化,失去了半岛南部的任那四县,且数次征讨新罗多以失败告终。随着隋朝的建立与发展,东亚国际关系出现根本性变化,日本日益落后。

(二)内容

(1)冠位十二阶:为了使社会向皇族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圣德太子在603年制定了日本历史上首个官位制度。冠位十二阶引用儒学的五德区分官阶,将其分为德、仁、礼、信、义、智六个等级,每一等级又分大、小各一位,共十二级官位。根据才能功勋授位,而不是门阀家世,不能世袭,可以依次晋升。打破了官吏出自氏姓贵族的限制,推进了贵族的官僚化与官僚体系的形成,成为确定中央集权政治权威的基础。

(2)《十七条宪法》:公元604年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是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典,吸收了中国儒、道、佛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实际上是朝廷官员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目的是以中央集权制为政治准则,加强天皇的政治地位,要求官吏在道德上对天皇忠诚。《十七条宪法》推动了儒学在日本的发展,又强调笃敬三宝,促进佛教的发展。

(3)外交政策:恢复了中断的中日关系,多次派遣遣隋使,积极学习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生产技术。在给隋炀帝的国书中试图摆脱受中国册封的束缚,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确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4)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三)评价

(1)积极影响:引进先进的大陆文化,为吸纳外来文明打下基础;与中国频繁交往,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神化天皇,确定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促进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2)消极影响:虽然对世袭氏姓制度的弊端有所触动,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能改变部民制与奴隶制度,无法解决阶级矛盾;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在圣德太子去世后,大规模奴隶起义不断爆发,圣德太子的改革也未能摆脱苏我马子的控制(贵族豪族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日本简史第三期】“隔靴搔痒”,圣德太子的推古朝改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