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书摘与感想

2021-03-07 23:22 作者:长沟流月去无声丶  | 我要投稿

第二章 生命、死亡与焦虑

    死亡不是生命的一个时刻,从出生开始,死亡就已经从起点开始。最后一天对死亡的贡献并不比其他日子更多。最后一天不会引起衰竭,只是显露出了衰竭。

    (海德格尔的观点)人有两种存在的状态:①忘失②念兹在兹(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但这里念兹在兹的状态并不是指念念不忘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真诚的状态)。忘失的状态是指,一个人意识不到是自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简言之就是被生活推着走,摸鱼的生活状态,是我目前的状态没错了。这种状态下,人倾向于逃避和麻木,不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用随波逐流来代替做选择。第二种念兹在兹的状态是指人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识(太抽象了)。我对此的理解是这种状态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并为自己非常清晰的目标努力。部分天天泡自习室的大佬应该就是这种状态了。死亡与这两种状态的关系是:通常情况下,人是不能靠咬紧牙关就从忘失的状态进入到更有领悟性的念兹在兹状态。要靠某些特定的紧急体验,才能使人被震撼,进入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一些大难不死,或者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通常对生活更加热情与通透。

    (弗洛伊德的观点)通常,如果创伤引发的情绪能消散,则并不会造成长久影响。消散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以某种方式将情绪宣泄,二是被其他经历修通(比如通过思考个人的成就来处理被侮辱的情绪)。治疗师的意义:帮助病人回忆创伤,表达被扼杀的情感。但弗洛伊德对于情感不安的来源有些狭隘,认为创伤的本质只与人最原始的本能性欲有关。

    弗洛伊德的部分思想:潜抑(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决然冲突的心理力量,不被意识接受无法进入意识层面活动,但他们仍然在潜意识层面有力活跃着,只不过是已经不能被意识觉察而已。--百度百科)理论是精神分析思想的起点。潜抑是一种矛盾,矛盾需要两种对立的基本驱动力。弗洛伊德早期对这两种基本驱动力的理论:自我和性本能。弗洛伊德的大部分心理玄学(作者原话)和心理治疗都是基于这两种基本驱动力。但弗洛伊德的即为弟子都对这一理论有不同的意见,荣格假定一种灵性生命力的一元论。兰克强调死亡焦虑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后期也认识到了这种二元论站不住脚,于是提出另一种二元论:生命和死亡,但弗洛伊德本人和他的弟子都没有根据这一二元论重构理论。弗洛伊德的最伟大贡献还是在于他对心智构建了动力学模型,后人都是在他的理论框架上进行补充。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书摘与感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