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美猴王
很多人认为真假美猴王中死的是真孙悟空,之后修成正果的是六耳猕猴,主要原因有三个:
1. 孙悟空后面没有喊过八戒呆子,悟空也变得性情温顺起来。
2. 六耳既然知前后,那就肯定知道去了如来那里会死,他有把握自己不会死所以才会去
3.唐僧半夜趁徒弟都睡着了,念紧箍咒孙悟空没反应
看到这些我都不知道该气还是该笑,你见过作者写一半把主角换了的?况且作者是很喜欢自己笔下的这个主角的,下面来一条一条看吧
1).先看一眼真假美猴王在第几回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在这之后悟空有没有叫过八戒呆子?有!
在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中悟空就叫过八戒呆子:【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呆子莫乱谈!……”八戒道:“哥啊,……”】
【行者道:“你这呆子,全不知事!】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翻原著,“呆子”这个词不仅悟空在用,旁白也会称呼八戒为呆子
悟空之后变得性情温和,是因为六耳猕猴隐喻悟空的二心,悟空打死六耳猕猴之后就不再像之前一样凶恶了: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老者道:“爷爷呀,一个夜叉,一个马面,一个雷公!”行者闻言,厉声高叫道:“雷公是我孙子,夜叉是我重孙,马面是我玄孙哩!”那老者听见,魄散魂飞,面容失色,只要进去。】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行者答礼道:“老施主,休怕我,我不是甚么怪人,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上西方求经者。师徒四人,适至宝方,见天气蒸热,一则不解其故,二来不地知名,特拜问指教一二。”那老者却才放心,笑云: “长老勿罪,我老汉一时眼花,不识尊颜。”】
试问你喜欢哪一个,很明显是后者那个有礼貌的孙悟空,这一点根据老者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
2).知前后,首先,知道了未来并不代表可以改变
另外,假设六耳知道了自己去如来那里会被认出后被杀死,所以不去躲了起来。那这样还用辨真假?不就直接说明他是假的了?然后孙悟空去找如来,如来用慧眼观遍三界找到了六耳猕猴躲在了哪他不还要死?那还不如赌一赌去找如来辨真假,万一如来认不出来真假呢,毕竟前面的一众人都没认出来,唯一一个认出来的谛听还不敢说。
3).唐僧半夜念紧箍咒这个理由真是搞笑。这段剧情是怎么来的?第几回?唐僧为什么念紧箍咒?因为他意识到孙悟空不对劲?那唐僧是怎么意识到孙悟空不对劲的呢?全凭你脑袋里瞎想,一张嘴瞎说呗?
也别说什么唐僧不念紧箍咒是因为孙悟空被换了紧箍咒没用了什么的,悟空又没错他念紧箍咒干什么?闲的吗??况且观音都说了【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唐僧他还敢念紧箍咒吗???
接着,再说个真假美猴王死的是六耳猕猴的证据:
大家可以翻翻原著啊,原文太多我就不贴了,原文的旁白凡是单独说两人的时候,对六耳猕猴的称呼都是“那行者”“那怪”,对真悟空的称呼都是“这大圣”,书里对两个人的区分真的是很明确了。
【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这一段,是六耳猕猴被打死的原文,还和上面对两人的称呼一样“那猕猴”、“孙大圣”,到这里就已经很明确了,被打死的就是六耳猕猴!
另外一个主流观点是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原文中可以找到证据。但其实,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是一个隐喻,六耳猕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旁边才会说“至今绝此一种”,六耳猕猴并不是悟空的二心所化,因为原文中在描述悟空和六耳的打斗时说了“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那就说明了六耳猕猴不是刚刚才出现的,而是早就有的。
所以,原著真假美猴王只是隐喻了孙悟空的二心。展现的是孙悟空跟随唐僧取经期间,孙悟空跟师傅唐僧及师弟猪八戒沙僧之间从不睦之心、嫉妒之意到四众合意同心。
原著中六耳猕猴就是六耳猕猴,并不是孙悟空的二心所化,真假美猴王中死的也是六耳猕猴。取经的从始至终都是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