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取经归来,光耀我神州大地

2023-01-31 20:43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说到86版《西游记》电视剧大结局《波生极乐天》了。这一集开头就跟剧本不一样,把本该属于《缉盗菩提域》一集的菩提树情节挪到了这一集的开头。还把玉真观、凌云渡的情节颠倒了,估计是剪辑错误。而且,剧本和电视剧里并不存在玉真观,金顶大仙就是佛门弟子。

“灵山”是印度真实存在的地名。玄奘法师也去参访过,当时叫“姞栗陀罗矩吒山”,又译耆阇崛山,一个是巴利语,一个是梵语。海拔不过几百米。耆阇崛山是旧译,又称灵鹫山或灵山。《西游记》里也称“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一个说法是山上多鹫鸟,另一个说法是山顶石头像鹫鸟。其实就是个小山包。

这座山之所以有名,在于佛祖曾在这里讲过许多经,尤其是大乘经典。例如《法华经》、《大般若经》,净土宗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是佛陀在这里宣讲的。禅宗的故事,佛祖和迦叶拈花微笑,也是这这里发生的。

其实想一想也可以知道,佛祖当年也不可能跑到特别深、特别高的山上去说法。因为听法的动辄“五百众”、“千众”,甚至《法华经》里的“万二千众”,就近依托一个城市才是合理的。

灵山是佛教圣地,本不应有道观。但唐僧师徒却是从道观后门上灵山,应是反映了作者佛道合一或借佛教宣扬内丹术的思想。认为修得金丹大道与成佛本来无二。清朝刘一明注:“前面有为之道过去,即是后边无为之道,不必另寻门户,只此一乘法,余二皆非真也。”

而出现在凌云渡的无底船,禅宗常用它来比喻能使人解脱而不可思议、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佛法。宋代《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八书信《答杨教授》:“欲来年春夏间,棹无底船,吹无孔笛,施无尽供,说无生话。”元朝普度禅师圆寂时作偈:“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翻归去,明月一天。”佛教常以船渡人比喻救度众生。《华严经十行品》形容菩萨:“譬如船师常以大船于河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

《西游记》常将道教的修成金丹和佛教的“成佛”、取得真经混为一谈。所谓“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性命圭旨》引刘海蟾语)。内丹术认为,金丹的最高成就是“出阳神”,即将元神、元炁凝炼成脱离于躯壳、永恒存在的生命体,名为阳神。时机成熟即可移出体外,而此躯壳则抛弃不用。而佛教中也有视肉身为皮囊,舍弃肉身成佛的说法。故唐僧见水面浮现己身死尸,即对这种佛道二教说法的艺术加工。

禅宗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落文字、无法言说的。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只能勉强形成文字,但离本意已经相去甚远。《坛经》:“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托名吕洞宾《真经歌》也称:“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所以《西游记》原著称“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只不过唐朝初期的人看不懂罢了,至少要等到六祖慧能出世。

原著和剧本中,帮助唐僧师揭破无字经的是白雄尊者,电视剧改成了大鹏尊者,估计是为了弥补当年狮驼岭单元缺失的遗憾。但漏洞也很明显:一是曾到过狮驼岭的唐僧师徒居然不认识大鹏,二是大鹏自称是燃灯古佛座下,但他应该是如来的护法。燃灯收大鹏是《封神演义》的情节。

剧本中,最先发现唐僧师徒取错经的是燃灯古佛,电视剧改成了弥勒佛,后面提醒唐僧师徒注意检查经卷的也是弥勒佛。这些都跟剧本不一样,剧本中并没有安排弥勒佛出场。而且,说句实话,其实唐僧真的没必要把紫金钵盂拿出来当人事,孙悟空应该还带着来自青龙山的犀牛角呢。但原著没填这个坑,似乎连作者自己都忘了。

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载,玄奘法师携经回国途中,确曾有经卷落水之事:“又西北行三日至信度大河,河广五六里,经像及同侣人并坐船而进,法师乘象涉渡。时遣一人在船看守经及印度诸异花种,将至中流,忽然风波乱起,摇动船舫,数将覆没。守经者惶惧堕水,众人共救得出,遂失五十夹经本及花果种等。”

在通天河情节中,由于补拍集老龟委托唐僧询问的问题被改成自己何时修成正果,所以跟大结局这一集反而对不上了。这一集老龟问的问题依然是自己的寿数。剧本这部分也跟前面矛盾,前面是老鼋,这里成了老龟。原著这部分也有问题,前面陈家庄老二是陈清,这里成了陈澄,陈关保换爹了

剧本中有唐僧师徒二次到达陈家庄、在救生寺看到自己塑像、夜里悄悄离开的情节。剧组也拍了,这场戏是在当时的灌县二王庙拍的,就是现在的都江堰一带,二郎神老家。安排了剧组的班底演员来扮演塑像,陈清是项汉演的(剧本从一开始就把陈澄写死了)。可是后期在编辑当中就发现,这一集太长了,超过一个小时十来分钟了。这个一寸带最长的时间就是一个小时多一点儿,过几分钟问题不大,再长那个带子就不行了。最后,只能忍痛把这场戏删掉了。现在看到的版本,都没有这场戏。

其实,原著里这一单元是有妖怪的,只是剧本没写,正剧没拍。原著里的“阴魔”没有出场。内丹术认为,阳神初出时会遇到阴魔袭扰,若稍不慎,就会入于魔境,前功尽弃。所以唐僧师徒落水的当夜,阴魔前来抢夺经书,但被唐僧师徒的纯阳之气驱散。原著和剧本中,唐僧师徒都是傍晚坠落通天河,雷雨之夜保护经书,第二天才晒经。但正剧改成了唐僧师徒白天落水,爬上岸就晒经,孙悟空居然说了一句“天已放晴”,这就属于穿帮了,因为根本没下过雨,也没阴过天。

剧本和电视剧中,把大结局才有的封佛情节挪到了传经大会上。唐僧的“旃檀功德佛”封号被剧本和电视剧改成了“论坛功德佛”。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均见于《佛名经》等佛教经典。关于取经四众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封号,《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结尾,唐太宗封玄奘为“三藏法师”,猴行者为“铜筋铁骨大圣”。元末明初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对《西游记》的介绍中提到,唐三藏证果旃坛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

把白龙马变成金龙化龙池,源自西域传说。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屈支国(在今新疆库车),“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戾难驭。龙驹之子方乃驯驾。所以此国多出善马”

唐僧师徒回到大唐后,86版《西游记》在《取经归来》的歌声中结束,后面的情节没有交代。比如关于唐僧说的“松枝向东”承诺,应该是改编自《独异志》,书中记载:玄奘法师去西域,“于灵岩寺见有松一树,奘立于庭。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若吾归,即却东回。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约长数丈。一年忽东回,门人弟子曰:‘教主归矣!’乃而迎之,奘果还。”至今众谓此松为摩顶松。

《圣教序》一文记叙了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历程,今西安大雁塔等地尚存碑文。《西游记》的作者为了使这篇文章符合书中的情节,对文字做了一些改动,如玄奘所取经典的数目,游历各国的年数等。

原著中,唐僧师徒还没有传经,就被接回了灵山。这个遗憾被补拍集大结局弥补了,唐僧师徒传经完毕才回到灵山,圆圆满满,光耀我神州大地。

 


取经归来,光耀我神州大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