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贴—《夜莺》
夜莺终于在今天读完了 现在已经记不起是什么偶然的机会打开了这本书,唯一能被记起的最初的那个瞬间是刚进入那个世界的作者优美的笔触,尤其是对环境的描写,一幕幕如同画卷在眼前展开。我承认这是刚开始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最大动力 随着阅读的深入,对人物了解的愈加深入,故事的发展不断成为我每天的期待。两位主人公伊莎贝尔和薇安的故事交叉进行,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个平常的具有启示意义的爱情或成长小说,但是当我发现这是一本关于战争,关于“二战”的小说,我的心情再也无法如往常一样轻松了,每一次阅读都会担心着主人公的命运,每一次都会被作者笔下真实的战争的残酷所震撼,尽管对于二战中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早有耳闻,但是其中细节却是知之甚少。纳粹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的愤怒加诸于犹太人身上,法国警察又是如何一步步充当纳粹的傀儡,将自己的同胞推向绝路。战争将人性的丑恶与残忍淋漓尽致地铺展开来,好像你知道那个是答案,但是仍然无法接受亦无可奈何。 读这本小说,我经常会将自己代入情境中,想象如果我是她我会怎么样,会不会有同样的选择,我想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每一次我们对书中人物的审判何尝不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思考,真的是这样吗?你真的这么认为吗?她真的这么愚蠢吗?她值得这样吗?无数个这样的疑问构成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成长,也是为读者解惑的过程,需要耐心,我们才能看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所幸,这真的是一本很精彩的小说,不用单靠这些疑问成为阅读的动力,故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 不得不说,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伊莎贝尔和薇安的塑造呈现了战争中女性的伟大,虽然她们两个截然不同,但是一点都不妨碍她们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我想作者应该很喜欢伊莎贝尔这个角色吧,关于她的笔触总是忍不住多写一点,无论何时都是轰轰烈烈的场景,正如伊莎贝尔一样,充满激情,勇敢,鲁莽,无畏,她拥有最坚不可摧的意志,这是战争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样就够了”伊莎贝尔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那一刻,我相信她是发自内心的,无悔投身于反抗纳粹救助飞行员的任务中,成为“夜莺”,在无数个战争的黑夜里鸣叫,叫破黑暗,迎来黎明。我有时认为她是个莽撞的姑娘,其实她早已经在一次次的莽撞和无畏中成就了自己,成为战争地英雄,她始终强调,她可以,作为女性,她不允许力量被低估,她从来不比男人差。她明白身为女性在战争中的优势,并将此充分利用,她是那么的义无反顾,那么的活力四射,每当想起她在攀越山脉时,尽管自己筋疲力尽,也总是不遗余力地鼓舞着那些被救助的飞行员,咽下身心的疲累,明明她才成年没多久啊,无法想象那到底需要多强的意志。她的成长从来都不是柔软的,总是那么的直接,强硬甚至残忍。看到她被逮捕的那一刻,我一边担忧着她随时会在作者笔下死去,一边又相信作者不会那么残忍,亲爱的伊莎贝尔,被驱赶着进入一个又一个纳粹的集中营,每一次双腿无力要跪下的时候总是咬着牙,带着要活下去的信念重新站起;每一次都要将刺穿心肺的咳嗽吞下,鲜血咽下,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将她选中成为下一个亡魂,她熬过了无数个寒冷的夜晚,熬过了无数个孤独的等待,可是却在投入乡园,姐姐,爱人怀抱的时候,永远的离开了。她紧抱着爱人终于哭出来,望向姐姐做着最后的道别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那么活生生的爱着所有人的伊莎贝尔永远的离开了,所幸,那一刻她知晓了爱真正的模样,也收获了自己一直以来渴求的爱。亲情,爱情,友情,每一样都是那么深刻,那么轰轰烈烈。 我能深刻体会到薇安在回忆伊莎贝尔在心爱的男人怀里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的感受 “当时,我看到的是那一幕怀藏的哀愁,如今,我看到的是那一幕显现的纯美” 伊莎贝尔深深地住进了每一个爱着她的人的心里,贾约丹把她的名字给了他的女儿,他说“我一辈子都爱着她”,她一直活在人们心中,我们常说,死亡不是重点,被遗忘才是,伊莎贝尔永远不会被遗忘,这是她活过的证明,也是她活着的证明。 相比较伊莎贝尔,薇安的蜕变就显得缓慢,温吞,甚至充满争议。我们总会觉得她太过单纯,单纯到愚蠢,覆巢之下无完卵,她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花了漫长的过程,沙拉的死或许是她觉醒的开始,和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蕾求的生离,目睹无辜的犹太儿童和妇女一个个被遣送,前路未卜,目睹妹妹差点死在自己面前,每一次都令人心碎。薇安是脆弱的,她和伊莎贝尔不同,一直活在别人的保护当中,她没有天生的勇气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战争,她的第一反应只是缩身躲避,人不就是如此吗?少数迎头冲锋,剩下的大部分怯懦躲藏,我们只是站在上帝视角做出了审判。薇安身上最重要的属性是母亲的身份,这是她一切行动的源头,无论什么时候,放入考虑的总是她的孩子,她对孩子的爱将她推向了抉择的两边。我们从一开始对她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安危推开伊莎贝尔感到失望和愤怒,到最后为了孩子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身体感到无奈和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也终究看到了身为母亲和女人“坚强觉醒”的薇安。尽管肚子里怀得是敌人的孩子,但是她仍然视这个孩子为“希望”,带着爱,而不是恨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对那么激烈又难忘的过往只字不提。这并不是什么所谓的正确论,只是在伊莎贝尔死后,在经历了种种离别与磨难中,这个孩子的到来给了她生活的希望,带着爱会使一切变得更容易一点,她们经历了太多的离别与创伤,经不起这样的恨了,更何况那只是什么也不知道的小生命。我们同样无法忘却薇安冒着生命危险救下的十九个犹太儿童,虽然在被儿子问道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听过这些事时,她笑着说历史由男人书写,可是她活着,这些故事由她书写,她告诉世人这些已经逐渐远去的故事,这些讲述非她不可,既是亲历者又是亲密关联人,我始终庆幸着薇安能活着太好了。 其实这本小说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但是我暂时只能写到这了,感谢作者,留给我们这么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