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伤于寒邪,易损阳气,初起虽邪尚在表,阳气未虚,可用汗法解表,但在发汗之中,
伤寒是伤于寒邪,易损阳气,初起虽邪尚在表,阳气未虚,可用汗法解表,但在发汗之中,就要考虑到扶阳。 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其意义就是扶助阳气升发; 麻黄、桂枝、大青龙等发汗方剂,方后载只可“复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并谆谆告诫“若一服汗者,停后服”,就是指示后人服发汗剂不可太过,以免损伤阳气。 温病是伤于温邪,易损阴液,初起时邪在卫分,虽然必须解表,但只可用辛凉平剂,就是为防止阴液耗伤; 如邪入里,就须着重滋阴保液,即使内有实积,也只能用轻下剂通下,或攻补兼施,或只采取增液办法以通便;若是因伏邪发病,就以清泄里热为主。 所有这些,目的都是在保养阴液,维护正气。 总之,六淫外因发病,中医概称为外感,大体上可分为伤寒、温病两大类。 无论从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措施来看,都说明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异常事物刺激与内因的关系 上面说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房室过度等,都是属于外在异常事物刺激。 七情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情绪表现,饮食、劳动、性生活等都是人类生活本能。 同样接受异常事物刺激,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其原因究竟在哪里? 主要原因仍然在于其人正气是否旺盛,换言之,即虽然有异常事物刺激的外因条件,还须有内因作为依据,否则不会发病。 比如,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感到心情喜乐,这是人之常情。 思想纯正的人,必戒骄戒躁,决不自满,而是以愉快的心情,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绩。这样的喜,怎能说是病因? 只有那思想不纯之人,工作学习偶尔获些成绩,便沾沾自喜,居功自满,甚至希冀借此达到个人名利企图,而至妄自奢求,患得患失,夜不成寐,终至精神失守,如痴如狂。这样的喜,就成病了。 可见,同样接受外来事物刺激而产生喜,有的因此而更加精力充沛,有的却因此而致病,其主要关键在于思想是否正确。 正确、纯洁的思想,亦是属于“正气”之一。 遭受意外灾难,如水火为灾、亲人病死伤亡等等,产生悲愁忧思,也是人之常情。 意志坚强的人,在灾难面前,能化忧悲为力量,战胜困难,补偿损失;只有意志薄弱的人才克服不了忧郁心情,悲观失望,以致忧思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