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刘伯温,斩尽龙脉的“活神仙”,被小说高估的一代谋臣

一口气看完刘伯温
他是与诸葛亮齐名的“活神仙”,是朱元璋打天下背后的男人,却因为演义小说被高估,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刘伯温的一生,刘基,字伯温,1311年出生在浙江青田县,他所在的南田山大有来头,在《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降生福地,更是给他的身世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刘伯温打小就聪明,并且天赋异禀,他看书一目七行,并且看一遍就记住了,12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大家都说他是神童,1324年(泰定元年),14岁的刘伯温到县上的重点高中读书,老师教大家学《春秋经》,这一部儒家经典高深晦涩,这就相当于教初中生学高数,一般的同学都读不懂,刘伯温不仅默读两遍就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写小论文,阐发自己的见解,老师见此大为惊讶,夸到,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老师这一句一语成谶,1327年,17岁的刘伯温离开学校,拜处州名士郑复初为师,学习程朱理学,郑复初对这个学生非常满意,对刘伯温的父亲表示,你们老刘家祖上冒青烟了,这小孩一看就是光宗耀祖的料,刘伯温学的很广,不只是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兵法、术学他都有涉猎,一个复合型全能人才的雏形诞生,后来刘伯温到徽州游学,机缘巧合下,刘伯温找到了奇门遁甲,学习了丰富的奇门斗术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1333年,23岁的刘伯温前往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但元末兵荒马乱,到处都在打仗,暂时没人管他,刘伯温就在家闲居了三年,1336年,刘伯温才被元朝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虽然只是个正八品的小官,但刘伯温刚正不阿,一心为民,整顿了贪赃枉法的县吏,惩处了豪强恶霸,做出了不少政绩,赢得了百姓的赞誉,由于他的正直,地方豪强对他恨之入骨,有事没事就找茬陷害他,还好,刘伯温的上司相信他的为人,也许是厌恶了这些琐碎的争端,1341年,刘伯温辞职回青田了,1343年朝廷又把他叫回来,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卖柑者言》,借卖柑者讽刺了欺世盗名的人,留下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千古名句,堪称明朝鲁迅,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直男,他得罪了不少人再次辞职,1346年,35岁的刘伯温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来到丹徒做老师维持生计,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1348年,刘伯温来到杭州,这一年他的大儿子刘琏出生,这几年生活还算安稳,这期间他留下一首很有意思的诗《五月十九日大雨》,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疾风驱使着骤雨瞬间洒落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大地仿佛都在震动。 一会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池塘水满,青草滴翠,万蛙齐鸣。)尤其是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一句,将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相结合,颇有胸怀。
1352年7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刘伯温在杭州沦陷之前就带着家人回到青田,没过多久,朝廷任命他作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去帮当地政府平定盗贼,并且重点关注方国珍,当时的左丞帖里帖木儿想招安方国珍,但是刘伯温认为方国珍是第一个跳起来造反的,必须得杀了,以儆效尤,方国珍就花重金贿赂官府,竟被成功招安,反过来诬陷刘伯温作威作福,刘伯温被元朝背刺,一怒之下,再次辞官回家。
1360年,朱元璋请49岁的刘伯温出山,到应天来做谋臣,刘伯温一见朱元璋就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建议被朱元璋采纳,当时,陈友谅兵力最强,已经攻陷了太平,准备往东边来,朱元璋的阵营东边是张士诚,兵力最弱,于是朱元璋帐下的将领都劝他先打张士诚,刘基则认为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趁机攻击,左右都是敌人更难应对,而先攻打西边的陈友谅,张士诚肯定按兵不动,只要一举打败陈友谅,扫除了夺取天下的最大障碍,其他的都好对付,朱元璋同意了刘伯温的计谋,并且也将这场仗打赢了,自此奠定了刘伯温在军中的地位。
1367年,刘伯温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计划,并且得以实现,8年来,刘伯温共参军机,筹划全局,1367年,朱元璋做了吴王,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刘伯温呈上《戊申大统历》,告诉朱元璋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请求他下罪己诏,当时江南发生旱灾,朱元璋问刘伯温为什么大旱,该怎样求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是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屈,刘伯温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当即命令刘伯温平反冤案,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相传,朱元璋称帝以后,派精通奇门遁甲之术的刘伯温去斩尽天下龙脉,都说朱元璋祖坟上有一条龙脉,才让他得以从一路草根逆袭成皇帝,朱元璋还怕冒出其他能人威胁到大明江山,于是派刘伯温踏遍天下,从南到北连斩了99条龙脉,最后到了长白山他却转身就走,斩龙脉本身就是逆天行为,那是要遭天谴的,刘伯温留下这条龙脉也算是为自己赎罪,后来发源于长白山的清军灭了大明,民间都说是因为当初刘伯温手下留情,才有了清朝。
1370年,太祖封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11月,大封功臣给刘伯温封了一堆title,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什么的,可第二年又把刘伯温给炒了,1371年李善长卸任,太祖心中有三个丞相接班人,分别是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太祖问刘伯温他们三人怎么样?刘伯温说都不行,朱元璋于是问刘伯温,那要不然你来做这个丞相?吓得刘伯温连连推辞,民间再怎么传,刘伯温是个神人,但他依然被朱元璋拿捏得狠狠的。
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就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刘伯温按药方吃了,肚子里竟然长了肿瘤,这让他的病情雪上加霜,后来刘伯温抱病进谏朱元璋,委婉的说了这件事儿,朱元璋听了之后却不太在意,这使刘基相当心寒,不久后就离世了,享年65岁。
民间有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刘伯温能和诸葛亮并称,主要归功于明朝小说流行,特别是那本《大明英烈传》,以朱元璋打天下的故事为蓝本创作,小说把刘伯温塑造成料事如神,未卜先知的军师,在小说的加持下,刘伯温的形象被传得神乎其神,甚至还有说刘伯温是神仙下凡来帮助大明的,传着传着,所有人都默认了这个设定,并且影响至今,刘伯温如果知道后世把他捧这么高,不知道会不会老脸一红,蔡元培评价刘伯温: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是最为贴近历史上真实的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