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沈华:玉文化系列课程之战国玉器种类和特点说明

2022-08-29 17:14 作者:玉见沈华  | 我要投稿

第八课 战国玉器中的生活器和葬玉特点

战国时期的生活玉器,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春秋时期的用玉传统,通过材质的不同而彰显使用者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受此条件的限制,使用玉质材料制作的实用器数量也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区别于礼制用玉,这类生活用玉的存世量更容易在民间藏家的手中见到。

不过这样的比例也是相对而言的,千万不要把民间很多似是而非的物品都划入战国的年限,因为战国时期可以达到收藏级别的生活用玉也并不多见,我们现在主要看到的品种有:玉带钩和玉觿,虽然都属于生活用品,但是使用玉质材料的人身份背景绝非寻常官员。

玉带钩是实用器,就是通过钩首与钩钮,来分别连接衣带两端的一种连接器,大致的作用相当于目前使用的皮带扣。

可是也有一点区别,就是战国时期的玉带钩工艺制作相当精美,属于是战国玉器藏品制造中“四两拨千斤”的重器,虽然体积小巧,其比例和协调感要求极强,从收藏价值上来说,其并不亚于其他的品类。

使用玉质材料制作玉带钩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虽然良渚文化中有玉质的带钩,但是商周时期极其罕见,进入奴隶和封建社会后,从战国时期重新兴起,一直延续到两汉,后来又逐渐消失,由此可以推断,当时此类物品的制造和发放属于国家统一管理的一个行为特征,应该是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一种“标配”。

而玉带钩这个题材汉后渐少,一直至赵宋时期才重新现身,但是这时的身份主要是以仿古玉出现,直到明清两朝,作品仿制不绝。

所以在我们目前所见市场上很多战国玉带钩的传世品中,参杂着来自后来几个朝代的仿制品,鉴定的环境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大家客观看待。

除了玉带钩,战国时期我们还较为多见的一个玉质生活用品就是玉觿,玉觿的原始作用是解结器,民间也有冲牙的叫法,一端尖细,一端琢以纹饰。

到了战国时期,玉觿原始功能很明显地蜕化,基本只有觿形装饰作用,从国内各地的考古出土报告中可以看出,玉觿一般不会单独佩戴,而是属于组佩中的一种饰物。

与玉带钩一样,玉觿的传世品也较常见,如果器型完成,非常适宜作为收藏题材和品种选择。

除了以上我们介绍的生活用玉以外,战国时期存世量较多的就是葬玉。

所谓葬玉,是指随逝者入葬的玉器,都统称“葬玉”。

但是葬玉也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大致可以分为:

一是逝者生前喜爱的或曾经佩戴过的,死后并随之入葬的玉器。这类玉器出土后,即成为我们最喜爱收藏的藏品种类;

二是专为逝者陪葬所临时制作的玉器,统称为“冥器”。由于冥器是随葬品,只能一次性使用,并不具备其他的社会功能和审美要求,所以无论是在选材用料上,还是在设计雕琢上,都很难入流,除非材料工艺俱佳的作品,一般不会有人收藏此类物品。

当然,即使是冥器,其制作水平也与逝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优劣差距较大,需要区别对待。由于普通的随葬冥器艺术价值很低,所以一般建议大家不要将冥器列入收藏品的范围之中;

三是专门用于逝者身体入葬需要的专门玉器,我们称之为“敛玉”,譬如九窍塞、玉覆面、玉琀、玉握等。敛玉的用途非常单一,不具备其他功能。

在我们能看到的战国玉器中,可以成为收藏意义上的葬玉藏品,主要有玉琀和玉塞两种。战国的玉琀多是一些圆雕小动物,1978年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组玉琀,均为小型圆雕写实玉器,造型有牛、羊、猪、狗、鸭,大的仅2.4厘米,最小的有1.2厘米。

同时,到了战国时期,另一种蝉形玉琀的设计制作已经很成熟,如蝉的顶部已经分化出平顶与圆顶两种造型,同时,眼睛的位置与头部平行。

这种较圆雕动物写实而生动的造型设计,对汉代的玉琀的琢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战国玉器收藏的一项重要的小品。

我们在前面曾经介绍过玉塞的特点,战国时期考古出土了一些雕有纹饰的玉塞,如果纹饰漂亮,可以权充战国玉器的小品,但一般不建议大家收藏,这类物品价值不高。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战国时期的葬玉中尚有玉握,也就是逝者双手攥着的葬玉,早期大多由石片或玉片充当,没有什么收藏价值。

到了汉代时期,玉握逐步发展成条形猪造型,遂成为与玉琀同样重要的葬玉藏品。

(特说明:建议读者可以点击今日头条同名专栏课程,此文为授课讲义,更详细的内容,请点击视频课程查看)



沈华:玉文化系列课程之战国玉器种类和特点说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