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该不该入奥?看看北大清华如何辩论的

出品|人民电竞
作者|王徽之
编辑|凯文
2022年2月13日,第十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八强赛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就“电子竞技应当不应当进入奥运会”进行了激烈辩论。这场由国内两大顶尖学府担任辩手的辩论赛,再次将“电子竞技能否入奥”的话题带入大众视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整场辩论赛进行过程中,比赛双方对于“电竞入奥”各执一词,最大的争议点基本集中在电子竞技项目能否像其他奥运项目那般“强健其体魄”,反方北京大学的辩手更举出了电竞选手Uzi肌肉含量低、因糖尿病、超重导致退役的事例,力证电竞选手因长期训练导致身体健康有损。但实际上,以此来拒绝电竞入奥显然是不合适的,奥运会正式项目上,伤病几乎是每一位体育选手的必经之路。
奥运的真正内涵在于超越人类极限
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一向残酷,想要在奥运赛场上取得成功,势必要经过艰苦训练不断提升身体极限,而提升身体极限的过程则会带来伤病。
2月10日,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自由滑中,本可以冲刺“奥运三连冠”的羽生结弦连续两次摔倒在冰场上,这两次失误并不是因为他技术下降,而是他正在挑战被誉为“人类不可能完成的跳跃”—— 阿克塞尔四周跳(4A跳)。为了完成4A,他要跳起旋转四周半,然后稳稳落在冰面上。

为了在奥运会上跳出4A,羽生结弦曾遭遇过大大小小的几十次伤病。“有了4A,我才能如此生机勃勃地活着。”他渴望展现出极致的美,变得更加强大是他的终极追求。虽然无缘奖牌,可是羽生结弦的4A动作获得了国际滑联的认定,他成功的挑战了自我,也挑战了“人类之不可能”。
与羽生结弦一样的运动员很多,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曾多次受伤骨折,甚至摔成脑震荡;乒乓球运动员马龙为了不受伤病影响,曾在出战奥运会前打过封闭针;跨栏运动员刘翔为了跑得更快,脚跟腱断裂奥运会两度退赛……
同样,电竞选手为了追求突破自我,进行高强度训练带来的伤病,从来不是电子竞技入奥的阻拦,反而更能体现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以此为由,拒绝电子竞技加入奥运会,显然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电子竞技在不断申请入奥?
辩论赛结尾,评委陈铭老师列举了赛车成为体育项目的发展之路,来类比电子竞技。同样是通过操控工具进行比赛,赛车选手从不被认可到被称为运动员,也经历了艰难的路程。没有成为奥运项目的赛车有自己独特的赛事体系——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热度不输奥运会;7次总冠军得主舒马赫,不论是身价还是知名度,也都不输奥运冠军选手。
而电子竞技项目同样拥有完善且关注度非常高的赛事体系,英雄联盟的S系列赛事,DOTA2的TI系列赛事,每一年赛事举办期间都是电竞爱好者的狂欢节。2021年11月,LPL赛区EDG战队捧起S11冠军奖杯时,仅国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就高达33.5亿,超过400家媒体相继报道。

拥有如此高的热度,为什么电子竞技还在不断申请入奥?这一点,我们从2024年巴黎奥运会新增项目霹雳舞上可以窥视一二。
霹雳舞被公布正式成为奥运项目之后,网友曾喊话孙红雷、王一博等跳舞出名的艺人参加,引发一波网络狂欢。早年孙红雷曾多次参加过全国霹雳舞大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他在后来的采访中也提到过,“那时跳霹雳舞会被认为不是正经人干的事”。而现在,曾经“叛逆”、“不正经”的霹雳舞登上奥运舞台,成为了消除外界对街舞偏见的最有力手段。
清华与北大的辩论赛中,我们看到了大众对于电子竞技的认可度。不论是辩手还是评委,亦或是直播间的观众们,大多数人已经能够明确电子竞技与打游戏的区别,对于电竞职业选手的拼搏努力也相当认可。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2020年4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发布的公开信上首次展现出对电竞入奥态度的转变。巴赫坦言,在尊重奥林匹克价值观的“红线”同时,国际奥委会更加鼓励所有利益相关方更急切地“考虑如何管理他们的电子、虚拟形式的体育运动,探索与游戏出版商合作的机会”。而在此三年前,巴赫还曾公开表示电竞不可能入奥,直言电竞项目的暴力血腥因素不符合奥林匹克精神。
从公开表示电竞不可能入奥、给电竞盖上“暴力血腥”的印戳,到主动探索电竞入奥的可能性,电子竞技正在用自身的影响力,破除以巴赫为代表的国际奥委会因对电竞印象刻板所带来的歧视。
电子竞技是随着科技发展诞生的项目,电竞游戏的发展背靠未来科技走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我们早已不能用简单的“杀人游戏”来概括电子竞技,电竞也并非要靠“入奥”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突破歧视,追求平等对待,是电子竞技作为体育项目的追求,这种追求不论到了何时都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