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篇长文有感
(原创文章,翻版必究)
这几天一直在研读知乎上ID名为“allen的管理笔记”的大神写的这篇如此精准直击要害的文章,从中也感悟良多,于是乎,决定顺着这篇文章写篇简短的读后感。




开篇第一段就提到了,长城汽车和比亚迪汽车是因为利益所以针锋相对,此乃中华上下五千年之传统美德。接下来,这位大神介绍了长城的发展战略,简单归结出来就是:自己发明几乎不存在,到处左偷右抄照猫画虎,以成本核算为名压榨员工压榨供应商压榨合作伙伴,以此达到所谓的“成功之道”。这样做在某些程度上也让人表面看起来是成功了,但这个所谓成功的实质是:在大树底下乘凉,跟着那些真正的大佬身后做山寨,捧高踩低,但是要自己单打独斗的时候,啥真正的技术都拿不出来。
但是在中国这个穷人占据大多数的国家行情里,长城依靠着价格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至少在国内这些半死不活的车企里面,他们活得还是有滋有味,因为他们主要就是依靠着下沉市场攫取利润。
同时期的其他中国车企,国企品牌活在合资汽车的巨大优势里,吉利选择直接蛇吞象收购国外品牌,奇瑞选择拉上外国合作伙伴搞新品牌(也就是搞合资),唯有比亚迪在坚持搞自主创新。
长城的确不是一家买办型车企,却选择了买办的“成功方式”,最终迷失在因为他们的奴性思维获得了巨大利益而造成的自负膨胀的泡沫中,这家企业也典型的属于自我阉割成为了太监。你的大哥只要在一天,你就活得潇洒一天;一旦你的大哥有一点有了一丝丝危机,那么你必定倒在你大哥的前面。
2020年突如其来的covid-19,以及2022年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让这个世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从2020年开始,电动汽车强势崛起,各方面都将燃油车逼到了死亡角落。
这个时候,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研发电动汽车的比亚迪,异军突起了。
说起电动汽车,大家想到的第一品牌基本上都是特斯拉Tesla。但是在中国,特斯拉价格上的昂贵,以及各种政治上错综复杂,使得早在2013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特斯拉,并没有如在国外那样大杀四方,甚至连电动汽车的崛起势头都没有带得动。不过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确实加速了中国汽车行业向新能源研发的速度,从那时起,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迅速增多,威马、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无一不是从特斯拉的到来中看见了巨大商机而创立。吉利、奇瑞等车企至少也没有在新能源大潮中睡大觉,比亚迪?还记得那则马斯克嘲笑比亚迪的故事么,那可是发生在2011年!至少从这个时间节点来看,比亚迪还是在做着长城眼中的“无效研发”,拿着自己的青春,赌着未知的明天。
长城则不然,依旧跟着合资品牌的屁股后面喝汤——对长城来说,注重成本控制的他们,认为科技创新是无价值的——为虎作伥者,必定树倒猢狲散。
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各大企业成本飙升;面对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油价也在飙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随着上述两个事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心里变化。燃油车,所有的优势,都荡然无存。
比亚迪,把那条外界看起来的傻瓜之路,走成了神奇的通天大道。但是长城,则被这波忽如其来的技术革新,打了个措手不及。现场转型?不存在的,看看你的研发部门人员都啥工资水平吧。
2021年还有一个小插曲,长城找了杨笠这个奇葩女人做代言——这是准备把男性消费者全部推开的节奏?
文末的总结其实也是点睛之笔。我认为作者隐晦的指出了长城虽然不是买办,但是选择了成为把自己阉割成为太监——至少我认为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打工人,如果在长城和比亚迪两家公司中选择的话,我一定选择入职比亚迪这样愿意为研发做出投入的公司,而不是入职长城这种天天强调成本控制或成本核算,以此来压榨员工工资的公司。但是可悲的是,中国像长城这样短视的公司或公司管理层,不胜枚举。所以中国只有一家比亚迪,只有一家顶着马斯克嘲笑,却还在坚持初心的比亚迪。
商战里大部分人或公司都希望对手灭亡,但真正有格局的人或公司,会明白为自己保持必要的竞争对手,能够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
长城的骑虎难下,注定着他们必须要搞死比亚迪,否则不管是面子还是里子,不搞死比亚迪注定会让长城成为市场的弃子。
(原创文章,翻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