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中国人想要家庭和睦吗?请先从敬妻子开始!丨思想者

深度好文:中国人想要家庭和睦吗?请先从敬妻子开始!丨思想者
图文来自:輔仁君 辅仁文学社

一
婚姻,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现代社会,个人权利意识觉醒,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会现象,但是个人主义发展到纯粹的利己主义,盛行并膨胀,则需要警惕。其触角会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当然家庭也难以幸免,尤其强烈地影响到了家庭夫妻关系。是好是坏,各家自有评说。个人主义对家庭的影响其中一点是,在家庭里边先讲人权,后讲夫权和妻权。这个不能说是绝对错误,一个家里边,首先要把人做好,其次去承担自己的角色中的责任。但是会有那么一些人把自己的各种臭毛病当做人权,凌驾于家庭之上,处处以索取、防备之心态希望实现个人利益的完整实现,以至于造成家庭决裂;或者不肯让渡让对方难以接受的个人权益,以至于婚姻只能短暂持续。当然,离婚率的攀升在某些人的眼里,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因为他们认为家庭不再是束缚人权尤其是女权的牢笼。家庭和婚姻,在他们看来就如同一个公司的合作关系,一纸婚约不过是利益关系的契约,随时都可以以任何理由解除掉。
坦率说,人类发展至今,各种因素附着其身,其复杂性超出任何一种天地之间的动物。结合在一起的夫妻,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三观等都会成为日后夫妻如何相处的原材料。但由于彼此都受到人类共同的不安和矛盾心理的侵袭,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这些苦闷和困惑,当它生起,是连自己都身不由己的。人类的痛苦统统都是来自于强烈的实在感,例如夫妻的相处,常要求对方应该怎么样;这种带有一种希望他应该怎么做的心态生起时,我们没有体谅到其实应不应该是相对的,我们在要求他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强烈的主宰欲和支配欲,那么眼前就会产生争端。婚姻的生活虽然不免因为两个人的长期相处而产生摩擦,不免因为有机会以近距离去接触另一个人类,从而发现人性的矛盾和劣根,也不免因为家庭成员相继加入生活圈而平添乐喜和忧愁,但真实的人生乃由此入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婚姻,正是一场修行的开始。

二
婚姻者,万世之始也
中国人是如此的重视夫妇之道,以至于把婚姻列为为“万世之始”的地位。《礼记·昏义》:“婚姻者,万世之始也。”“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为什么婚礼是万世之始呢?简单说,没有婚礼,也就没有夫妇,没有夫妇,也就没有子女,没有子女也就没有后世。如果全天下都对婚姻之礼比较忽视,社会道德崩溃,文明也就难以延续,更别提为子孙后代谋幸福了。
古人特别重视嫁娶之事。重视嫁娶之事核心在于重视所娶之人。通过什么方式来重视所娶之人呢?简单说有两点,那就是隆重的礼仪以及由“重”礼所表达的“敬”。《孔子家语》第四章,叫《大婚解》,大婚解就在说明诸侯去迎娶他的新娘的时候,那是一件何等慎重的事,他必须盛装亲自去迎娶,每个细节都要用最丰厚周全的礼数,为什么?因为这个被娶过来的女人,以后要帮他主持家务,要帮他生小孩,帮他延续香火,帮他打理祖宗的祭祀所需,帮他示范国母的威仪,这个女人对他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怎么可以不对她献上最高的敬意呢?所以他必需盛装亲自去迎接,用尽最丰厚盛大的礼数,这态度简直就像古圣王去迎接一个贤人来主持国务是一样的,所使用的都是最隆重的大礼。

《孔子家语·大婚解第四》:鲁哀公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公曰:“寡人实固,不固,安得闻此言乎?寡人欲问,不能为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为已重焉?”“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出以治直言之礼,以立上下之敬;物耻则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故为政先乎礼,礼其政之本与?”
仅仅“重”礼还不行,要态度诚恳,通过“重”礼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敬”。“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

可见,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并非低于丈夫,是“亲之主”的存在,家庭之中,父母、妻子、孩子都是一个男人要“敬慎正重”对待的亲人。而只有做到了通过“敬”来和睦家庭关系,才能叫做“合二姓之好”,才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诗经》的第一篇,是讲男女情爱的《关雎》。《中庸》还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一切的大道理,要从夫妇之间开始。古代君子,便是修齐治平的“大人”,要养成以身作则、化成天下的君子之风。如果连夫妻关系都处理不好,不能维持一个和睦稳定的家庭,经常“后院起火”,还谈什么大道,做什么事业呢!
《中庸》说:“婚姻之礼废,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这句话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昏姻之礼与夫妇之道被废弃了,被忽视了,后果是很令人难堪的,没有了婚姻之则,一个人再没有个人之修行,结果只能是被内心的惰性与贪婪所吸引。看上去是在谈恋爱,而实际上是在试探对方家庭财产状况。还没结婚,就谈开始商量离婚财产分割问题。完全没有任何诚意的谈婚论嫁,建立在量身定价基础上婚姻并不能称之为婚姻,只能称之为“淫辟之行”合法化的讨价还价的交易。既然是交易,也就没有了夫妇之道,没有了夫妇之道,也就成就不了君子之道。
何为君子之道?简单说就是读书人修齐治平之道。孔子阐发儒家义理,从来不会把某个理论孤立于修齐治平之外,而是时时处处都要让人“内圣外王”,把个人修行引向从政治国之论。婚姻亦如是。
“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对妻子的爱与敬,大概是治国的根本吧。既然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婚姻关系是家庭的主要关系,那么家庭幸福、婚姻和谐,对社会稳定便有重大且深远意义。由此可见,孔子就已经把婚姻家庭关系上升到能够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了。“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婚姻关系稳定,各个家族都能家族和睦,才能“大化忾乎天下”,实现君子之道的终极目标。
四
夫妻各明其责,化成天下
传统儒家思想观点是“男尊女卑”,古代社会的确存在女子权益被压制的现实状况,不可否认。 古人认为,天尊地卑,男女象天,故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的位置使然。
既然是夫妇之道源自于天道乾坤,则男女之别就是乾坤之别。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子要自强不息,女子要厚德载物。古人把男女之则与天道紧密联系,《礼记·昏义》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古人在权益方面是讲究男女各自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单方面要求某一方无条件奉献。作为天下人的榜样的天子与王后,如“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什么是相须?就是互根互用而不互变,相辅相成而不相代,携手相互扶持,协同实现天地之道。
在各司其职的描述方面,《黄帝内经》曾有一段很经典的描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意思非常浅显,阳要运行与阴之外,守护内在的阴,阴要运行与阳所守护的位置并且成为阳之运行的核心与动力。那么,实际上古代对夫妇之道亦是如此进行规范的。女子作为“亲之主”,在家庭之中是主人之位,上扶老下育小,协调各方以让整个家族和睦相处,丈夫的存在便是用自己的身体优势努力为一家人创造生活的基础,并且保护全家人不受伤害。《黄帝内经》还有一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段话虽然是说身体疾病的,但是实际上亦可以指代夫妇之道:夫妻相互扶持,各担其责,则家庭就和睦;夫妻都相互厌弃,相离心离德,家庭自然崩溃。
这种思想从未说,家庭中某一方不需要担责任,完全压制另一方的。 中国女性实际上亦并非是像市面上的人所描绘的那样在家就像奴隶一样备受欺压,整个社会弥漫着歧视女性、蹂躏女性的瘴气。 根据各自的生理条件,各自承担自己的所适应和擅长的工作,这丝毫不是对女性的摧残,反而是对女性的保护, 虽然这种保护会一定程度上剥夺女性一部分权益。但是,实际上,这种状况同时也剥夺了男性相应的权益。比如古代服兵役、服劳役、做官、财产继承等方面女性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剥夺的,但是如果一个男子做女工,整天窝在家里侍奉父母,靠女人养活则是完全不被社会所接受的。男子志在四方,保家卫国,实际上被赋予了更多更沉重的责任和义务。古人朴素的男女分责的思想,无非是想让社会更加和谐,安泰。
也不必讳言,自认责任多了,自然会有所高傲。那种朴素的思想久而久之,慢慢发酵,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会让男人对女人产生不屑,甚至歧视。自先秦至清末,女人地位确实是有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汉代之前,由于礼乐教化的兴盛,全方位歧视女性的社会氛围并不明显。此后限制女性的各种书籍如《女戒》等逐渐问世并被普及之后,女性的地位才慢慢向人们所想象的状态过渡。不过,由于儒学夫妇之道精神一直存在,加上士大夫的自我意识的崛起,宋明时代虽然存在伦理道德保守的趋势,但女性并没有被打入冷宫。宋明时代士大夫援引孔孟王士制衡思想,挑战君上权威,凸显人的价值。三纲机制良性发展,相应的,夫妇之道正如君臣之道一样,不会发现到一头独大的一面。
女性真正成为男人之附庸,则是在满清统治时期。满洲部族政治如猛兽一般咬断了儒学士君子精神文脉,士大夫再也没有制衡君王的机制和精神气度,转而变成爱新觉罗氏极权政治的奴才。汉族士大夫对爱氏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在家庭层面表现为妻子与子女对自己的绝对服从,社会充斥着层层效忠、层层压制的绳索。
一直到辛亥革命时期,像秋瑾这样的真正的女权主义先驱的奔走,中国女性才摆脱野蛮的极权统治环境,与男人平分秋色,承担国家复兴和建设。点击:一位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为了民族复兴而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

(中国女权主义先驱,民族英雄秋瑾女士)
在孟子时代,女性甚至可以在丈夫去世之后改嫁,乃至于《女戒》盛行很久之后的唐代,男女还有两厢情愿的离婚协议。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献,里边保存着不少唐人的"放妻书"(离婚证书),其中一篇内容如下: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
比起现在离婚的水火不兼容,唐代《放妻书》可以说是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好聚好散。先是追述姻缘,怀想恩爱,然而“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只能离婚。离婚就离婚,没有你死我活的诅咒,反倒是祝愿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日觅得富贵佳偶。离婚后男方还要再负担女方三年衣粮,而且一次付清!最后还“伏愿娘子千秋万岁”,读来令人赞叹。既然相互没了情感,不愿意在相互承担责任与义务,则友好解除婚约。这与我们想象的古代是不是很不一样呢?
五
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有道
前面我们说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孔子一方面强调了敬重妻子是“有道”的,连三代明王都这么做;一方面也给出了敬重妻子的理由,因为妻子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员,“亲之主也”。敬是一种美德,对任何人都要心存敬意,不是吗?何况是你的另一半呢?

(作者婚礼现场)
主张夫妻之间的责任是相互的,在双方的态度上甚至更加强调男子的责任。孔子挖掘了“孝亲”的引申涵义,那就是“敬妻”,敬这位“亲之主”。君子要用敬慕之情与妻子相亲相爱,如果没有敬意,妻子不愿意侍奉翁姑,相夫教子,就相当于抛弃了双亲和双亲的后代,是大不孝不尊。
孔子最终强调“君子无不敬”,也就是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怀有一个诚敬的态度对待一切。“敬”是尊重的表达,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的思想的展现。一个人之所以能做到“敬”,其实他内心一定是谦卑的。带着“诚”的态度“敬”他人,是符合“礼”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自卑而尊人,“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只有持一颗谦卑的心,把自己看得很低,在妻子面前示弱,像对待圣贤一样去敬爱自己的妻子,无怨无悔承担妻子所不能承担的事情,这个家庭才能最终实现“和”的理想状态。
真正的君子,并不是只在家里才有“敬”;真正的君子时本身就从人的角度修身立德,然后放之四海,行于妻子。《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如果自己不按照道的标准修身立德,做人做事,那么以道的准则施加到老婆孩子身上,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回到现地社会,无论你在外面如何光鲜、如何成功,在面对自己伴侣的时候,总会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诚恳与否,瞬间就能被捕捉到。在对待同事、对待邻里、对待朋友,甚至对待父母的时候,人都可能戴上各式各样的面具,但唯有在对待配偶的时候,是任何面具都起不了作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处理夫妇关系,是检验一个人品质和德行的最好试金石。

六
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请先与妻子为一体
《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达乎天地。”体悟儒家的圣贤之道,也是从居家、做人开始。一个修行人,下手处可以从夫妻关系做起,真正参透了、处理好了夫妻关系,发展到极致便可了解天地之间的宇宙真理。所以,很多修行人会说,夫妻一场,本来就是共同来做一次人生的修行。
在儒家与道家的天地宇宙观中,从来没有把个人单列于天地宇宙之外进行说教,而是把人放置与天地之中阐发义理。儒家把诚放在修行的高度,以便可以尽性相参。在《中庸》又说:“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这也就把自我修为与天地万物紧密结合,君子内圣非仅仅为一己之行,而是能够推己及物,“合外内之道”,与天地相参,与万民同乐。到宋代理学时期,张载则更言:“民胞万物。”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理念。理学提出:“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这些理论使人们通过自修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把天地万物纳入人类的道德哲学体系里来。理学中的心学,直截了当,提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天地一切运动变化皆与我不分,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这种哲学修为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人们由内到外的自发的通感天地,以不失“与天地如一”的境界,让人性自诚而发,与天地万物生息相与。他人之苦乐,即为我之苦乐;万物之兴衰,即为我之兴衰。时时处处,照察内心,自身修行是否有损与他人,有损于天道。
既然,一个人可以无“我”到“民胞万物”,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作为一家之主的妻子,你又何尝置身于外呢?作为与你最亲近的人,包容她,敬爱她,呵护她,与她同呼吸共命运,便是你“与天地如一”的最好实践。書
更多资讯信息,欢迎大家加入汉服资讯群:713298055,关注汉服资讯头条号https://www.toutiao.com/c/user/102423477838/、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hanfuzx、抖音号:1739103214、B站号:398540086!也欢迎在下面的评论中写下您的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