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杂谈汇总
《复活》绝不是托尔斯泰比较好的作品,说句实话,我并不是比较喜欢这本书,原因很简单,成也萧何败萧何,托尔斯泰的伟大,或者说《复活》伟大的一面我认为在于理想,但是这本书,我仍为的败笔,也出在理想上。理想的伟大一面,我几乎不用刻意的讲,但凡三观正常的都能够理解,书本中,关于涅(懒得打全名)转变的一面,其实很快的就发生了,这让最后再怎么伟大的理想爆发出来的时候很难给予别人一种较强的冲击力,对比而言,战争与和平第一册末尾皮埃尔的表白,却可以使人激动人心。
托尔斯泰在书中确确实实提出了一种“复调”理论,就是人是复杂的,善恶都有,我没有对比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谁年纪大,但是该理论的提出,一方面是个进步,至少打破了巴尔扎克,契诃夫等一众名流,但是我觉得托尔斯泰塑造的涅,善恶确实兼备,但是感染力并不强,相对比而言,后生中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几乎就是根据复活主人公复刻的人物,同样的三种境界,同样的用宗教为归宿,但是你相对的比较,《复活》也稍显乏味。那如果去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相比,那就有一点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并且托尔斯泰传达一种基督教“爱一切人,包括仇人”的说教我是极度厌恶的,试想一下,若作为一个母亲,自己的孩子被地主杀死,难道这也因该放下仇恨,握手言和吗?但也不能全怪他,毕竟,当时宗教的力量太大了。
但是两点还是有的,那就是女主玛丝洛娃的角色刻画是极其成功的,真的刻画的很好。书中有一处情节,是我很喜欢的。涅因为愧疚跟着玛丝洛娃到了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因为涅的忏悔而爱上了他,但是由于一个和自己一样也是犯人的人相爱,那个犯人也很爱他。玛丝洛娃陷入选择。我不知道你会如何选择,但是我也一定会做出于玛丝洛娃同样的选择——犯人。
毕竟爱情上是要平等的,我相信涅对于玛丝洛娃是真心地,但是其中包含了一点点的同情和赎罪的成分,这样的爱情太杂,太重,这样的生命也会太重。其实米兰昆德拉《不堪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是关于该部分的探讨。这里很有趣,你会发现文学是有接续的,但是,只要讨论的好,是否重复,也没有那么重要。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其实还算简单,我不高兴再讲,我更加想从细小的方面入手。
《复活》中,相对于涅赫柳多夫,我认为玛丝洛娃的形象刻画的是更加的现实。
托尔斯泰为了将自己的宗教理想通过涅来传达,这使该人物太理想了,在之后难以有着属于人的那一面。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类似于陀氏的复调理论,但是最终刻画的人物确稍显单一,由于时代的局限,包括能够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出伊万与阿廖沙对话的陀氏在结尾也依然归于宗教的一面。
正是如此,我对于玛丝洛娃更加的倾心。她是一个属于真正世界的人,但是与大多数人不同,书中很少见到她对于上帝的那种依托感,由此,她是极具勇气的,但是这种勇气体现出的不是堂吉诃德式的,而是一边跟随于命运,但是力求获得一席之地然后再努力的抗争。成为妓女后,她也没有因此羞耻,只是将它当做一份职业,抱着与其他人的心态是一样的。
面对涅的忏悔而做出的反应是最能体现该形象的地方。涅的求婚和为她判决结果反复想办法,最终甚至一同前往西伯利亚。玛丝洛娃面对涅的忏悔,所表现出来的是“爱”,她爱的不是付出,而是忏悔,但是最终她并未选择涅而是选择了西蒙森这样的一个与她身份相当的人则是个及其好的选择。涅对于玛丝洛娃的爱其实可以类比《白痴》中的梅诗金,或者是《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的托马斯。当然这两个人的求婚是带着纯粹的同情,但是涅的求婚难道没有该成分吗?所以,玛丝洛娃的行为更是她尊严的体现,她身为一个个体,她的一切价值也好,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方式也罢,都是她自己成就的结果,并不是他人用同情或忏悔赐予的,对于涅的“爱”,是对于这个人品行的肯定,由此说明她的内心也有着一把衡量世间一切行为的标尺。
玛丝洛娃有着独立性,但是富有情感,在她身上是可以感受到人文主义的色彩。她的人生可以使悲惨的,但最终一定不会侥幸而成功,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踏实的。
当人涅所做的也是踏实的,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到达的。
黑塞有本小说《悉达多》,其实两本书中的主人公的故事比较相似,都大致分为三段,无知,天真,再到步入尘世的沉溺,然后觉醒。由于历史背景,宗教派别的差异,造成了两个人物略微的差异。涅是托尔斯泰的理想,这是肯定的,尤其是把土地给农民的那一段情节,他的许多作品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