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生活的感动……️

音乐,可以治疗人的坏情绪,这个是有普遍共识的,所以现在已经有专门发展出一门“音乐治疗学”的课程,而音乐治疗师也成为一个新兴行业。今天,我们来聊聊这里面的相关话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上网查询过音乐治疗师资格证的认证相关的问题,这里面的要求还是挺高的。里面的专业课程有涉及到中医,我们知道中医的“五音疗法”的疗效已经得到了经年累月的临床验证了。但我对里面的乐器考核有个困惑,为什么在这其中强化西洋乐器的地位而忽视了传统中国乐器的重要性呢?一部分观点认为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难度较高,不同水平的表演者传达出来的效果可能大相径庭。也有一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欣赏难度太高,并且曲风大多阴柔、悲伤。

但当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心理精神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会发现,中国民族乐器中“箫的悠远”、“笛的清脆”、“古琴的宁静”、以及“琵琶的缠绵”常常能给人一种“超脱”之感,能让人超越当下的处境,从而带来精神上的升华。我想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思维很大的差异,我们是否考虑过为什么在中国古代,这些心理精神疾患相对没那么严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优秀而强大的中华文化作为依托,它让我们有更到的人生追求,赋予了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从而强化了内心,战胜了生活中困难。

音乐,作为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传递,是美好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领略,它有一定的文化门槛,同时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专业并不热门的原因之一。现在很多人听音乐关注的不是音乐作品本身带来的感动,而是演唱者的唱功,歌手的颜值。这其中当然有商业的炒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发挥出音乐的“医”属性,没有集合音乐艺术家的力量来一起解决目前社会心理疾患的难题。目前,没有一款成熟的音乐APP是专门用来“音乐治疗”的。其实,我们只要能在用户登录之后,对他进行一个心理测试并根据其音乐喜好进行筛选,再使用大数据分析,便能初步匹配出能疗愈他内心创伤的音乐了。

但是,现在普遍的人工智能算法,是兴趣推送。就是喜欢什么,就一直给你推送相关的内容。可是这些内容可能会不断强化听众的一种特定情绪,使其往这个方向不断偏离。我认为,真正的智能算法应该具备有“医学”和“教育”属性,而不是兴趣上的一味惯纵。相反,我们应该要用大数据的力量引领他们往更好的方向转变,进而促进受众群体的生活平衡。

有时,音乐治疗不能达到很好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听众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中传达的含义,换而言之,是不能进入这首歌的场景。因此,如果能哼唱或演唱这首曲子,那是再好不过了,这也是“轻和音疗”中的“轻和”二字的用意。通过情感演唱,可以让我们进入到歌曲,成为曲子中的角色,进而通过里面的曲调与文字来达到疗愈的目的。

在如今高科技时代,随着“心电感应”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在6G来临之后,人们真的可以身临其境地欣赏歌曲。希望到那时,心灵上的创伤可以得到更广泛地自愈。毕竟,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希望,音乐能与医疗、6G技术融合,成为心理疾患者的福音;希望音乐家也能和医疗战队,让精神社会更加健康。相信在健康心理的支配下,人们的行为也会更具有正能量,那么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稳定。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