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26 性三品说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6、性三品说
地主阶级的一种人性论,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的。他继承和发挥了孔丘、孟轲的反动人性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性”和“情”两种品质,“性”表现为“仁”、“善”,“情”表现为“贪”、“恶”。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情欲少,生来性善的“圣人之性”;一类是情欲多,生来性恶的“斗筲[1]之性”;一类是虽有情欲,但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他把反动统治者说成是天生性善的“圣人”,把劳动人民说成是天生性恶的“小人”。至于“中民之性”,则必须通过反动统治者的“教化”才能变善。“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善也”,封建帝王有责任进行教化,这是“天意”。所谓教化,实质就是奴役,就是用孔孟之道来毒化人们的思想。
唐朝的韩愈继承和发挥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他也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上品的人性生来就是善的,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中品的人性虽具有封建道德,但还不够纯粹;下品的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不具备封建道德。他还认为,人不仅有性,而且还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情是接触外物后产生的。“情”也有三品:上品的情抒发出来能够符合封建道德原则,中品的情抒发出来有的过多,有的不及,下品的情抒发出来则完全不符合封建道德原则。他说上中下三品的情和上中下三品的性一一相当,上品的性表现为上品的情,中品的性表现为中品的情,下品的性表现为下品的情。上品和下品的人性都不能改变,而情欲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必须控制情欲,使之符合人性,即符合三纲五常的教条。他的结论是“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2]。就是说,在他看来,“下之性”的劳动人民无可教化,只有靠“威”来镇压,迫使劳动人民服从地主阶级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道德也“始终是阶级的道德”。[3]性三品说抹煞了人性、道德的阶级内容,鼓吹封建统治者是天生的“善”,理应统治劳动人民,而劳动人民是天生的“恶”,理应接受统治。其目的是为了麻痹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维护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
注:
[1] “斗筲”,即卑小微贱。
[2] 《韩昌黎集·原性》。
[3]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