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转型速度加快,追“云”逐“数”
“无人工厂”24小时运转,“机器人同事”承担繁重的工作,“透明流水线”监控整个生产过程,这样的景象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
重庆富士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重庆市长寿区,目前拥有一条一分钟能生产一辆机车的生产线。厂房内,机器人,无人搬运车,红外线探伤等各种自动装置在忙碌着。
“有了这套智能装备,我们可以对配送、涂胶等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对故障的诊断精度达到了100%,更换时间缩短了67%,生产效率提升了50%。”该公司的负责人凌青海表示,该工厂的流水线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产品的不合格率降低了89%。
实现“连得上”的工业装备,“看得清”的生产流程,“控得精”的质量管理,是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重要保障。
被誉为“铸造之乡”的湖南嘉禾县,是一个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地方。近几年,嘉禾县铸造、锻压产业集群推进中心与树根网公司合作,为园区内的10家企业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每年节约能源4百万元。
嘉禾县科技局党组书记李建军表示,在大数据平台上,可以对每个企业的能源消耗有一个直观、清楚的了解,并可以进行实时监测、保存,为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源。
贺东东表示:“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为20多个行业、1000多家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服务。”
笔者通过这次调查,深刻地感受到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答题”。尤其是在目前面临着成本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与挑战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向精益管理要空间。
根据工信部的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建成了将近8000个“数字车间”和“智慧工厂”。在这些企业中,有2500多家企业实现了“两级”或“两级”的智能化,并基本实现了“两级”的数字化改造。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小型企业也面临着转型的门槛.目前,合肥市已联络了一家专门的公司,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免费的数字改造咨询。在泉州,由27名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工业医生”人才库,已为500余家企业提供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运营管理到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支持。
从鼓励工业互联网进园区、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到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场景,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
企业在新的发展格局下,走出一条新的“路”,争得主动
以多样化的国际市场来解决对原有市场的依赖性,以不断的创新投资来开发新的市场,加快高科技产业“走出去”的步伐。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制造企业都在规避风险,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这种粉末,虽然看不出什么,但却是一种新的能源。”在“宁德时代”的创新实验室里,21 C数字研究所所长魏奕民带着他的团队,正在测试新一代钠离子电池的新材料,并加速向国外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六点六万六千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六点三。在这些“新三样”产品中,包括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表现最为突出:较上年同期增加了61.6%,带动了总体出口额增加了1.8个百分点。在内需压力下,各行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质量。
鸿星尔克,唐人制衣,方圆鞋业,可人儿服饰,都先后前往菲律宾,缅甸,孟加拉国,进行市场调研,利用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各有各的优势,各有特色的公司,除了在内需之外,还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寻找破局的机会。
日前,威海广泰机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威海海关为一批出口的航空拖车办理了提早完成的加工贸易许可证审核。这些拖拉机已经被装船送往新加坡,并在当地的机场进行地面操作。
“面对充满了新风险、新挑战的国际环境,公司紧紧抓住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RCEP成员的新版图,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威海广泰机场装备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徐晖表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出口额已达7,730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三番,目前,该公司的订单已排至2024年末。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强化重点行业稳增长政策供给,加大对制造业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制造业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的服务保障,努力稳定工业产品出口。
“我们的制造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抓住新的发展机会。”杨光普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他认为,中国的制造业有显著的系统优势,有进一步巩固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有更高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同时,我们坚持以制度开放来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保持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畅通,这些都为中国制造业的稳定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