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宅兹中国》摘录4-第三章:作为思想史的古舆图

2022-03-23 20:03 作者:安記士多  | 我要投稿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葛兆光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月1版  2013年7月5印

第三章

作为思想史的古舆图

 

用“地图”作为思想史的证据,研究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和福柯的影响有关。

福柯在“领土”“地平线”“等高线”等本属于地理学的术语里,看出了背后有“权力”关系。

 

一    边缘与中央:欧洲古代世界地图中的东方想象

古代欧洲出版的各种地图,尤其是世界地图上,在周围常常点缀图像,儿再地图空白处,尤其是大洋中又要画上各种见闻和奇物。

 

中世纪时,基督教以自我为中心想象了一个世界,标志就是那时候的T-O形地图,在T形世界的中心,是耶路撒冷,上方是亚洲,左下是欧洲,右下是非洲。

 

麦卡托-洪第乌斯1633年版的地图集里,分为两半球的世界地图正中下方,就画了亚洲、美洲和非洲三种人的形象,向中间的欧洲人朝拜效忠。

 

 

二    从天下到万国:古代中国华夷、舆地、禹迹图中的观念世界

地图上的“空间”绝不等于是一个空间的客观描述。因为,被描述的任何一个图像,不仅涉及到“它”,而且涉及到“我”。


地图的地理想象,实际上是一种关于政治和文明的现象,在这种想象的历史里隐藏着很多观念的历史,因此它是思想史的内容。


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地格局,大体上就是:

  1. 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文明的中心。

  2. 大地仿佛一个棋盘,或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一圈是王所在的京城,第二圈是华夏或诸夏,第三圈是夷狄。

  3. 地理空间越靠外缘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越野蛮,文明等级越低,叫做南蛮、北狄、西戎、东夷。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因为除了佛教,中国从没受到过真正的文明挑战,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世界中心,除了维持朝贡关系,不必特意去关注周边民族。


以汉族中国为中心,中心大周边很小的地图画法一直到明代还延续。这是在分辨价值的差异,更是在确认“自我”与“他者”。这与中国人对世界的实际知识、绘图技术都没关系。


正因如此,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才给中国造成了极大震撼。它告诉中国人:

  1. 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

  2. 世界非常大,中国不是浩瀚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

  3. 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四夷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

  4. 应该接受“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认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普遍主义真理。

如果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被彻底接受,那么,传统中华帝国作为天下中心,中国优于四夷,这些文化上的“预设”或者“基础”,就将“天崩地裂”。


三    佛教地图:另类世界的想象

佛教有两个关于空间的观念,和中国人很不一样:

  1. 包括更广的佛教的整体世界。须弥山、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2. 佛教的世界中心观。在南北朝的佛道儒论辩中,佛教曾论证过天下之中在印度,可是由于佛教在中国,改而说有印度和中国两个文明中心,或进一步说世界有多个并列的中心。

在佛教传来时,一些中国人不能不承认“华夏文明不是唯一”“天下不是中国正中”,然而这一重新认识世界的契机没有成为现实,佛教坚持的世界观念,只是留存在他们自己的著作之中。

在近代,佛教须弥山、四大部洲这些空间观念,也给中国、日本、朝鲜提供了改变世界观的潜在资源。在日本和朝鲜,人们一方面接收西洋新的地理知识,一方面回忆佛教的世界观念。(1709日本《南瞻部洲万国图》、朝鲜1775《舆地全图》)


这种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人的世界观。在中国,佛教还是屈服在儒家意识形态下。

直到利玛窦《山海舆地图》(万历十二年,1584)在广东问世,中国人才真正开始看到了“世界”。



四    内诸夏而外诸夷:以明代海防地图为例

嘉靖三十五年(1556)胡宗宪《筹海图编》
万历十九年(1591)李化龙序刻《全海图注》

谢杰《虔台倭纂·万里海图》

这些海防地图大多将中国大陆绘在下方,把可能入侵的日本及大海等放在上方,变成上东下西或上南下北。


帮助胡宗宪编《筹海图编》的郑若曾在《郑开阳杂著》卷八《图式辨》说:

古今画法皆以远景为上,近景为下,外境为上,内境为下,内上外下,万古不易之大分也……


《公羊传》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讲“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四夷”,古代中国的“夏”就是“雅”,就是文明,就是我们,就是“内”,而夷狄就是“蛮”,就是“外”,这里有严格的亲疏远近的差异,所以就要“分”。


五    大“公”无“私”:从明代方志地图看当时人的公私观念

明代方志地图特点:

  1. 地图无民众。少市集、街坊等场所。

  2. 以阴间官配阳间官。除政治建筑外,被隆重标志出来的还有一些宗教性建筑,最显著的是城隍。

  3. 对官方教育和养育职能的突显。为备饥荒而建的仓库,府学、县学、书院,标识明显。


六    小结

索雅说,地理学应有三个维度:历史性、空间性、社会性。

就是说地理学包括地图的绘制,都要考虑历史影响下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察的位置和立场、社会语境的影响。




《宅兹中国》摘录4-第三章:作为思想史的古舆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