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 家乡之名,2021高考语文这些影视题材值得关注!
“家乡”主题成最大热门
《我和我的家乡》和《一点就到家》两部电影新作,集结了我国影视界诸多知名演员和银幕新秀,“家乡”成为电影创作团队和广大观众的共鸣点。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的祖国》的经典旋律在银幕上一响起,我就有点热泪盈眶。”“看到《我和我的家乡》里的乡村教师,看到《一点就到家》里回乡创业的快递小哥,我的鼻子有点酸了。”“有欢笑、有泪水,这样来概括今年的国庆档电影。”在网络平台“知乎”上,网友们借影评抒发情感,也抒发对家乡的爱与思念。
导演《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一课》的徐峥感慨,面对疫情等挑战,大家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心血,“家乡”题材常演常新,关键在于创作者要深入基层,相信深深扎根于当代乡村土壤里的教师故事、扶贫故事,能为大家点亮心中的一盏灯。
家乡之名
优质时评
01《我和我的家乡》用善意“圆谎”,圆梦家国情怀
在今年十一这个国庆家欢的特别日子,作为《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一上映就“叫座又叫好”,上映四天票房即突破10亿。
一头连着国,一头连着家。国家主旋律与普通人的真情怀恰到好处的衔接,这样的影片自然能受到欢迎走进人心。
这部影片五个片断,令人啼笑皆非又热泪盈眶。一群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小人物”的故事却赢得观众普遍共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故事有你有我,似远实近。诚如季羡林所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家乡”,永远是最能触动每个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的一个词语。
传统的文艺作品表现“乡情”“乡愁”的主题,充满了悲情、离别、苦闷、冲突等色调。与之相反,《我和我的家乡》则是用“喜剧”的风格和手法来讲故事。
如果说《我和我的祖国》主要是通过“冲突”来表达情感和主旨,那么《我和我的家乡》则是通过“谎言”来表达情感和主题。影片中的五个故事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通过各色人等的共同“圆谎”来表现共同“圆梦”的故事,传达人们最朴实的家国情怀。
《北京好人》中的张北京可谓“谎话连篇”。从不愿花掉自己辛苦积攒准备买车的钱,却想到为了用自己的医保卡给表舅看病,最后只得自己掏钱,一连串的“谎言”句句情感真实,又情谊深沉。《天上掉下个UFO》更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谎言”。农村发明家黄大宝发明UFO,火了乡村旅游,热了乡村经济,也引来了媒体对UFO真相的调查,于是一群人开始“圆谎”。真相大白,一切都是一场“乌龙”。改变乡村,走出贫困的方法虽然用错了,但家乡情怀真真切切。UFO,只不过是科技、信息的代名词,它代表的开放和连接的思想,却成了乡村变革的“火种”。
《最后一课》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谎言”。为了帮助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老年痴呆的老师回到家乡恢复记忆,其曾经教过的学生倾全村之力为范老师打造一个真实的“过去”,还原他记忆停留的“最后一课”。学生设计的“谎言”最终被美好的“现实”场景打破,他在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屋和那一名画出“心中未来的学校”的学生面前恢复了“家乡地图”。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牵挂,原来一切梦想早已实现。
如果说《最后一课》中的范老师是带着牵挂和梦想“回乡”,那么《回乡之路》中的“我”就是带着“本事”和感恩回乡。影片中,卖苹果的老板乔树林看似满口大话和谎言,暗地里却一直做着带领群众治沙致富、捐赠回报母校的大事和好事。“谎言”的背后,却蕴藏着最深挚的乡情和伟大的力量。
《神笔马亮》用“谎言”画出一幅最浪漫的“美丽中国”。马亮,因为看到“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他放弃了去国外名校深造的名额,瞒着妻子回到家乡。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用自己的画笔,将乡村画成了一个有名的旅游度假村。当“谎言”被妻子揭穿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人间最美的“乡情”。“神笔马良”的传说,在新时代成为美丽的现实。
撒谎不对,可有人却因为善意的谎言而伟大。家乡并不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心动,更要行动。这正是观众从《我和我的家乡》中感受到的另一种冲击力。
02心中有爱,我们与家乡“零距离”
家乡是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无论身在何方、要去何处、做些什么,都忘不了曾经养育自己的地方。艾青有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道出了中国人的家乡情结和归根情怀。“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想必这样的歌词出自一个对家乡眷爱的人之笔下,饱含了祝福和良愿。如果,这还不够表达对家乡的深情。那么,“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定然走进每一个人的共鸣里,彷如依偎在家乡的怀抱里得到温暖流淌。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让人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身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家乡的变化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每一人都是关键的连接点,让无数个家乡织成一张网。从个人、到家乡、再到国家,一个个“我和我的家乡”的演绎就是一个国家的故事。从农村医保体系的健全,到乡村旅游热的兴起;从农村教育大变模样,到植树造林治理生态,再到脱贫攻坚事业发展……家乡的变迁、村貌的质变、生活的提升,犹如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多彩多姿、喜笑颜开的现实画卷逐渐铺展开来,好日子就在眼前。
每个人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心中有不同的家乡。正如影片的主线那样,每个人通过抖音视频去表达对家乡的眷恋、祝福和憧憬,每一个人都在默默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奋斗、奔跑和努力。有的人回到家乡担任了第一书记,用专业特长去改变家乡,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有的人创业致富不忘家乡,投资于沙地苹果,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留给家乡一个持久的生态“聚宝盆”;有的人利用抖音直播平台的网络技术,让世界看到家乡、看到乡亲,为打通家乡十八弯的道路通行,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为未来赢得精彩和改变。
03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背后藏着哪些秘密?
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见证家乡变化。
这个“十一”两节相逢,电影市场也热闹起来。一部《我和我的家乡》让观众笑泪齐飞,收获了久违的欢乐与感动。
故乡今夜思千里,华灯璀璨待君归。《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五个单元,五个故事。东西南北中——横跨祖国大江南北。在时代发展洪流之中,透过保安大哥、快递小哥、草根网红、乡村教师、驻村书记等平民英雄的视角,讲述关于变化、选择、亲情、奉献和奋斗的故事,唤起中国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除了笑中带泪有爱,细心的网友发现电影背后藏着一份“‘十三五’成绩单”——你看懂了吗?
《北京好人》——让病有所医 一个都不能少
衡水老家的表舅,长了甲状腺瘤却没钱医治,不得不到北京找外甥张北京(葛优饰演)借钱看病。不愿出这笔钱的张北京想出“歪门邪道”,准备让老舅冒用自己的医保卡,于是二人开始了一段“阴差阳错”的治病之路。“听说蒲公英能治这病,咱村里有的是。”“有时候病不要命,钱才要命。”电影于嬉笑中,夹杂着对生活不易的感慨。
张北京最终被老舅的善良打动,为他支付了5万元的手术费。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在结尾出现戏剧性反转——原来老家的舅妈早就偷偷为老舅办过医保卡,一直私藏在己处。
让贫困户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十三五”期间,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在99.9%以上,惠及2亿人次,帮助418万因病致贫人口精准脱贫,其中跨省异地就医结算272万人次。
像老舅甲状腺瘤切除的手术费,本来就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得知这一消息后,老舅和外甥立即向村委会狂奔而去……
《天上掉下个UFO》——旅游产业“扶”出的致富路
贵州黔南阿福村,距离中国天眼FAST只有15公里。中秋之夜,神秘UFO惊现,刹那间轰动了全村。“天外来客”不仅意外带火村里的旅游项目,更吸引卫视《再进科学》剧组前来寻找真相。
于是,一场土味荒诞的科幻大戏就此上演。村里利用“UFO事件”打造“外星人文化”,借机发展旅游产业。一家农家乐甚至推出一款“外星天眼酸汤鱼”,承包了本单元最大的笑点。随着调查的深入,村支书和村长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成果,开始百般“阻挠”《再进科学》剧组找到真相……
依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脱贫致富——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17%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惠及约1200万人。
从两座山见面难的交通不便,到桥梁飞架天堑变通途。故事的结尾,阿福村的村民们最终靠着地道的酸汤鱼和黔南独特的美景,走出一条宽阔的致富路。
《最后一课》——致敬最美乡村教师
旅游、带货、养蜂、直播……浙江千岛湖畔望溪村,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热闹红火。这天他们接到一通越洋电话,为一件事忙了起来。
曾在村里执教十年的范老师(范伟饰演)因患阿尔兹海默症,出现记忆错乱。曾经的学生们决定复原1992年的“最后一课”,帮助老师找回失落的记忆。然而,复原的过程却意外频出,也戳中无数网友的笑点和泪点。
三尺讲堂,一站十年。像范老师这样的乡村教师,犹如照亮贫困地区学生前行之路的一盏盏明灯。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扩招乡村教师累计10.5万人,其中西部地区特岗教师突破44万人。数百万乡村教师、近百万特岗教师、数十万支教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成为最边远贫困地区最美丽的坚守。
看了这个温情的故事,网友留言最多的是“让人想起自己的老师。”
《回乡之路》——荒漠变绿洲
故事将镜头对准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
知名网红主播闫飞燕(闫妮饰演)受邀回乡参加校庆活动,路上遇到校友乔树林(邓超饰演)。乔树林一直推销自己的沙地苹果,并使出各种伎俩令人嫌弃。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大忽悠”,却曾经在家乡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硬生生地在荒漠沙地上种出苹果,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故事的结尾,闫飞燕也被感动,决定一起带货为家乡代言。
毛乌素沙地,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曾经的这里是漫天的黄沙,一眼望不到尽头。“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是当地的真实写照,不少居民背井离乡,另谋生路。
数据显示,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
今天,这片土地不再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而是一片绿树葱葱的欣欣向荣。
《神笔马亮》——“驻”进群众心坎里的第一书记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东北小城西虹市。已经考上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马亮(沈腾饰演),放弃留学机会,瞒着妻子(马丽饰演)到离家不远的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起来,全村老少自发地帮助马亮瞒着妻子视频查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亮的谎言被一一“戳破”,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扶贫路上,有无数像马亮这样的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就是其中的代表……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有280多万名驻村干部,其中19.5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日夜坚守、摸爬滚打,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一个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让一个个贫困家庭走上幸福路。
网友评价,“马亮这个驻村第一书记,点‘亮’扶贫路,‘驻’进了群众心坎里。”
我和我的家乡,故事里有家乡人,也有异乡客,有你也有我。
从离开家乡到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也见证着家乡的变化。
电影中在每个单元的过渡衔接处,网友们谈论着自己关于家乡的记忆、色彩、味道、距离……“在内心深处唤起对家乡的热爱。”
你有多久没回家乡了?家乡变成什么样子?你又准备为家乡做点什么?
04《我和我的家乡》:爱家乡,就去建设它
《我和我的家乡》收获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一方面是因为五个短片的整体质量都很高,把主旋律与娱乐性结合得天衣无缝;另一方面是它击中了每一个观众对家乡割舍不断的情结。
《我和我的家乡》延续了去年国庆档票房冠军《我和我的祖国》的“拼盘”模式,由五个短片组成,分别是宁浩执导的《北京好人》,陈思诚执导的《天上掉下个UFO》,徐峥执导的《最后一课》,邓超、俞白眉执导的《回乡之路》,闫飞、彭大魔执导的《神笔马亮》。
从这几天的数据来看,《我和我的家乡》也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式的成功,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一方面是因为五个短片的整体质量都很高,把主旋律与娱乐性结合得天衣无缝;另一方面是它击中了每一个观众对家乡割舍不断的情结,并启迪观众去思考:对于家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只要有家乡,我们就能找到最初的印记
中国人对家乡有天然的亲切感,家乡是很多人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之一。不仅因为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之地,更是承载了血脉亲情、人伦道德、心灵港湾等重要意义的“复合体”。
因此,千百年来,家与家乡一直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母题。我们总是把家乡形容成温暖的港湾,永远不变的此岸,无论我们漂泊多远,只要有家乡,我们就能找到最初的印记。
但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对于家乡有着很复杂的情感。他们热爱家乡、他们留恋家乡,但他们又纷纷远离家乡,到大城市扎根,可能多年也未曾回家。家乡成了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永久的乡愁。
不必讳言,这一矛盾背后有着现实根源,即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在过去的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下,大量的优势资源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倾斜,广袤的乡村得到的太少,甚至还要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资源与劳动力,一些农村地区甚至一度处于慢慢凋零的状态。“人往高处走”,年轻人为了实现更大理想,只能背井离乡。
好在这几年来,全国上下打响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重视并加大对贫困地区与困难民众的帮扶力度,把每个人的家乡都建设好,为的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为的是让整个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对于家乡,没人是旁观者
现在摆在年轻人面前的课题是:在脱贫攻坚、带着家乡全面奔小康这一历史使命前,作为家乡的一分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我和我的家乡》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天上掉下了UFO》,贵州黔南阿福村,距离中国天眼FAST只有15公里。中秋之夜,神秘UFO惊现,刹那间轰动了全村。村里利用“UFO事件”打造“外星人文化”,把村里的旅游资源彻底盘活了。
电视台的记者一番采访后才发现,一切只不过是一场乌龙。村长和书记为了让乡亲们过得更好,千方百计掩盖这个乌龙。方法虽然用错了,但对家乡情是真的,意是切的。黄渤饰演的农民发明家的原型,就是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杨村的农民“手工耿”。
《回乡之路》中,“沙地苹果”经销商乔树林一出场时油嘴滑舌、大话连篇,并不讨观众喜欢。然而,却是这个看着不靠谱的大忽悠,在家乡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硬生生地在荒漠沙地上种出苹果,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回乡之路》同样有原型。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一到大风天就漫天飞沙,很不宜居。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兴建防风林带,改造沙漠,现如今大部分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很多人的家乡,从“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
《神笔马亮》中,出生在东北山村的画家马亮本有出国深造的机会。但因为“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他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做点事情。他告诉妻子自己去俄罗斯留学,实际上是下乡扶贫了,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起来,原本破落的小山村已换新颜,成了有名的旅游度假村……
不难发现,电影中每一个主人公和家乡的关系,不仅仅是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身份。
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不是停留于口头上的怀念抑或记忆中的乡愁,也不是站在制高点上“哀其不幸、怒其不兴”。
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体现在他们对家乡建设的参与——家乡如果还有哪些地方不足,那么就力所能及或者竭尽所能地帮助她,改善她,让她变得更好。
在舆论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论调,认为家乡因为贫穷落后而变得野蛮,已经“回不去了”。但其实,我们都该有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所倡导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把“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
大城市的年轻人看起来更文明、更开化,是因为我们比家乡、比乡人更为幸运,我们享受到更多资源,跟着“时代的列车”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贫瘠。当我们“衣锦还乡”时应多一些理解和同情,多一些平视的交流和关怀,多一些付出和贡献。
我们都不应是家乡建设的旁观者——这是“我和我的家乡”该有的深层次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