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流行音乐的深度研究:华语音乐已经完蛋了吗?

2023-01-19 07:51 作者:我载B站上学w  | 我要投稿

打了很多字发现太长了,还是算了。给一个结论吧:华语音乐不会完蛋、音乐也不会玩蛋。

因为音乐本来一直都是死的,但是我们要的是鲜活的“音乐效果”。正如历史不会终结那样,“音乐效果”是不会终结的。


简单解释一下:

根本原因在于:流量资本主义。

直接现象是:所有平台都想抢流量、都有一个垄断的梦,结果是所有听众被裹挟这吃大锅饭。

每个个人的感受是:口味太淡,最多凑合。

出路是:

在流量资本主义被破除后(等个二三十年吧),在政治经济学现实和群体精神分析的前提下,划分用户群体。然后各美其美、各自发展。圈子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但是谁也别想去垄断流量。到时候每个路子都能出自己的顶尖音乐的。


简单的案例分析:

为什么华语音乐有黄金年代?

因为那是社会结构扁平,大家冷暖互通。现在hehe贫富差距懂的都懂、“他人即地狱”这种话这么流行懂的都懂。


简单的理论批判:

音乐的数学复杂度低就容易被穷尽吗?

错误的。这里混淆了“音乐”和“音乐效果”。简单讲一些相对专业的批评(中性词)角度。

同样的音乐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显现是有着不同样的效果的。我们想要的不是“一直都很高级的音乐”而是对“此时此刻的我们”“高级”的“音乐效果”。(难道大家应该去很喜欢那个一直就很高级的交响乐吗?)

从听者的角度讲:

后结构主义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样的历史,我们会提供我们当代的阐释方式,比如几千年都没有流行过的“MAX人民史观”。而想要达到同样的感动效果,你要的不再是曾经的那些音乐(你现在还会因为琼瑶剧而感动吗?)

所以返回到“对音乐本身的要求”:

技术可以分高低,但是感动却因人而异、因人群而已、因时代而异。高级的音乐,既要找到大家的公约数、还要找到大家的敏感神经、最后还要找到恰当的疏离距离,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或者荒诞感)。这些东西需要大量社会性的调研分析和创作探索。


结语:

所以“音乐不会死”的意思是:音乐本来一直都是死的,但是我们要的是鲜活的“音乐效果”。正如历史不会终结那样,“音乐效果”是不会终结的。

至于华语音乐,最近死个二十年吧,之后会活过来的。华语音乐活过来的那天,也是“中国人民文化”完成“现代化再生”的那天。让我们期待吧。


后记:最开始写了几段话发现会变成长文,最近学习太忙了没这时间,简单说了两句。主要思路是:MAX主义+精神分析+现代化理论+文化艺术研究。想探讨可以评论或私信(UP很肤浅,太深的聊不了

关于流行音乐的深度研究:华语音乐已经完蛋了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