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12春秋争霸

2022-06-13 13:33 作者:努力工作一只团  | 我要投稿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往东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这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中国历史由西周进入东周。【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心中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周氏东迁后,东周士大夫行役路过宗周故都,看到原来宏大的宗庙宫室,变成一片农田,心中伤感,恍如隔世。此时的周王室已衰弱到极点,统治范围急剧缩小。周王室空留天下共主的虚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随即而来。据《史记》记载,大体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开始,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为止。历时二百九十四年。史称春秋。

秋日的王城公园早已没有了牡丹盛开时节的人潮涌动,落叶飘零而下,落在数千年前巍峨王城的土地上。两千六百多年前,这里是东周的王城,但王城之外,正是狼烟四起,周天子早已经没有力量与权威,居高临下地控制诸侯了。春秋初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他们你争我夺,混战不断。

齐国

疾步走来的是齐国未来的国君齐桓公,齐公子小白。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霸主。然而在他还未即位之前,这位公子小白的处境却异常艰难。公子小白的兄长齐襄公在位时滥杀无辜,他的弟弟们也不得不外出避难。齐襄公最终被杀,齐国无君,人们引颈期盼着名正言顺的新国君。有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位合适的人选,他们都是齐襄公的弟弟,一位是避难于鲁的公子纠,另一位就是公子小白,正避难于莒。

这是一条从日照到淄博的山路,也是当年公子小白从莒国到齐国的必经之路。二千六百多年前,对于齐国来说,这是一条关系国运的道路。路的另一头,齐国的国都,君位空虚,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个人谁先能回到齐国,谁就能占领先机,成为新的国君。显然,公子纠是具备明显优势的。为了让公子纠顺利继承君位,鲁国还派出了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带兵截杀公子小白。在即墨附近,公子小白一行人匆匆赶来,早已埋伏在这里的管仲张弓搭箭,朝公子小白就是一箭,小白中箭大喊一声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派人回鲁国报捷。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那一箭,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衣服上的带钩。公子小白大难不死,躲过一劫。死里逃生的公子小白依然日夜兼程,最终公子小白早一步赶回齐国。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齐桓公给鲁人送书说,子纠是兄弟,我不忍心亲手杀他,请鲁国国君杀了他吧。管仲是我的仇人,我只有亲手把他剁成肉酱,才能甘心。成语一箭之仇因此而来。在齐桓公的强迫下,鲁国杀掉公子纠,并将管仲囚禁起来,押送到齐国。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和齐桓公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在被押往齐国后,必然会遭受严厉的报复,甚至死无葬身之地。齐桓公宏图大略,迫切地想要改变齐国的乱摊子。齐桓公放下了一箭之仇的恩怨,不仅没有杀害管仲,反而拜其为相。一个英主贤臣共图春秋霸业的千古美谈,由此诞生。

这里是位于山东淄博的管仲纪念馆,一匡天下的匾额高悬正门,春秋诸侯舍我其谁的气势力透纸背。王砚平时管仲纪念馆的馆长。

王砚平(淄博市临淄管仲纪念馆馆长)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是管仲之力也。可见管仲在里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被齐桓公委以重任的管仲开始对齐国进行全面的改革,规划政事,集权中央,奖励农商,充实国富,修正武备,强化军事,齐国气象由此一新。

邵蓓(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管仲的重要就体现在,他是齐国争霸策略的一个制定者。一个内政主要就是说让士农工商四民各安其处各司其职,这样世代相承,不容易发生这个混乱。第二个他就是叫寄军令于内政。平时刻个耕作从事自己的事情,到了战争的时候就集结起来。相当于就是富国强兵,安定内政。

在周天子王权孱弱不堪的时候,齐国国力却迅速增强。齐桓公的雄心壮志也随着国力的强盛而渐渐显现出来。他在等待一个绝佳的时机,一个让他成为天下共主的时机。

这是一段修建于战国末期的燕长城,这也是燕国修筑的最早的用于抵御山戎的长城。在此之前,北方山戎可以长驱直入,向南侵犯。戎狄世居西北,多为游牧,在周王室以及中原诸侯的眼里,一直属于落后的边远部落。事实上,平王东迁也是迫于戎狄进犯,昔日王土尽成瓦砾,而中原诸国更是遭受戎狄铁骑践踏,戎狄之患已经愈演愈烈。公元前663年,在北方山戎部落的强大攻势下,燕国根本无法抵抗,正面临着被灭国的危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在当时中原诸国困扰于戎狄之祸的形势下,齐桓公祭起了攘夷的大旗,同时修礼于诸侯,礼敬周王室,走上了经由尊王攘夷实现霸主地位的道路。

陈相灵(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周王室它是由盛转衰,它对整个的诸侯的控制力减弱了,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权力的真空的现象。齐桓公当时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助于周王室的这种政治影响力。作为我这个齐国,那我肯定要去帮助它。这样就是在整个的诸侯国当中我也树立了一种威信。

齐桓公亲自率军北上救燕,齐军风驰电掣,将山戎击溃,燕国不仅避免了亡国之辱,而且还由此增加了方圆五百里的国土面积。国家恢复安定的燕国国君燕庄公,对于齐国的援助感激不尽,亲自送齐桓公回师,不知不觉进入了齐境。按照周礼,诸侯之间相送,不能越过国境。越境相送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的礼仪。这个时候,齐桓公大度地说,除了天子之外,诸侯相送不出国境,我不可以无礼于燕,竟然将燕庄公所至五十里的齐国国土全部割给了燕国。而且再三嘱咐燕庄公,要尊崇礼制,匡扶周室。前有出兵相救,后有分沟礼燕,各国诸侯听说齐桓公大德,都心悦诚服。

就在一系列的国际事件中,齐桓公的威望越来越高,而他还将担负更大的责任,面对更大的挑战。在戎狄势力得到有效遏制时,另一支更加强大的力量正形成于中原的南方。它就是楚国。当齐国崛起崛起时,楚国已灭了息、邓等国,他们无形中与北方戎狄相呼应,形成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进攻,中原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求援,在讨伐戎狄不断取得胜迹之时,齐桓公终于下决心,迎对南方的楚国大军。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鲁、宋、陈、卫等诸侯联军出征,声势浩大地在楚国北部门户邢山扎营。大军压境下,一向无所畏惧的楚国感到了压力,派出使节与齐国谈判。楚国使者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现在,你们带着军队讨伐楚国,这是什么道理!齐国国相管仲这样对楚国使者说,你不进贡王室的包矛,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璐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管仲批驳楚国不尊礼制,不尊大宗,没有尽到自己的职守。而齐国有天子的授权,可以代天子惩罚违背礼制的诸侯。

周礼,是周王朝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周王室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和臣民之间关系,加强统治的工具。

陈相灵(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作为服事制度的话,它实际上就是说,这些制度是跟周王室的整个的一套政治体制都是息息相关的。你比方说,你的这些诸侯国,你一些重要的人、官职的任命。你要得到我这个周王室的批准。同时呢,特别在军事上,你要承担很多的义务。你要守边关,同时我要进行外出打仗了,我对你这个军队我可以随便征召。同时在经济上,我们说,要缴纳一定的赋税。当然这个进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是楚国也好,还是其他小国也好,你都要承担这些义务。

在齐国的重压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义之下,最终,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楚国低头认错,并按照周礼向周王室进贡了祭祀用的茅草,双方定了立了召陵之盟。这次盟约,有效地遏制了楚国觊觎觊觎中原的野心。

在稳定诸侯的同时,齐桓公还致力于匡扶王室。当时,周惠王因为宠爱少子带,有废太子之意。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奉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至此,齐桓公取得了周王室和诸侯两方面的认可,他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霸主。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民权县黄河古道旁的一座寺庙,它叫葵丘寺。公元前651年,齐国与鲁、宋、卫、郑、许、曹诸国在葵丘举行会盟。这是春秋时代第一次,超过四个诸侯国参加的诸侯会盟。周襄王也派人参加,这表明周王室已经公开承认了齐桓公成为实际上的天下共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由此,春秋霸主政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葵丘会盟定立了盟约,维护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力求确保各级宗法层次和整个宗法体系的稳定。重申了西周时期就一再强调的,尊贤中德的政治思想,要求中原诸国之间相互扶持。

陈相灵(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葵丘会盟,它是一个标志,标志着齐桓公整个的霸业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么这个高峰呢,它有成果的。就是制定了一些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呢,主要就是要解决,对内,我们要消除内乱,同时,要维护周天子、周王室保留袭来的正常秩序。所以说葵丘这个会盟,制定的这些规则,对于某一个时期短暂的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它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的。

齐桓公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召集会盟,是为九合诸侯。又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坚决维护宗法,是为一匡天下。然而,齐桓公终究没有兼并天下的实力,他也必须继续以尊王为号召,严格恪守礼仪。葵丘会盟时,周襄王派太宰姬孔给齐桓公送来了王室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同时带话给齐桓公说,“伯舅年纪大了,又有大功,就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吧。”齐桓公回复说,“天威不可违背,若不下拜,只恐怕是对天子不敬,有失臣礼,而使天子蒙羞。我怎敢不下拜。”说完,齐桓公按照礼仪下阶跪拜,又登阶接受了祭肉。尽管依然需要向周王室下拜,但齐桓公已经坐实了春秋第一霸主的位置。靠着丰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军队,齐桓公灭掉兼并了谭、遂等数十个诸侯,国境急剧扩大,成为东方最富裕最强大的诸侯国。

这里是位于山东淄博的【桓公台遗址】,据说,这里曾经是齐桓公宴会诸侯、聚诏群臣的地方。还有一种说,称这里是齐桓公的拜将台。数千年的过往,这里已是一片良田。耕种于斯的人们在齐桓公昔日挥斥方遒的土地上收获着丰收的喜悦。然而,一代霸主最后的结局却十分凄凉。管仲死后,齐桓公宠爱佞臣,以至于当他病重无法理政的时候,几位佞臣肆意妄为。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也为君位相互争斗。宫中空虚,一代霸业就此凋零。

齐桓公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业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齐桓公的身后,由他兴起的霸主政治,已经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流,霸主纷争依然以此上演。

陈相灵(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应该说霸主政治替代了周王室这种正统的政治,它已经是不断地在向前发展。其他的诸侯国之所以争霸,就是争夺这个统治权、号召权。大家都是想方设法富国强兵。

春秋时期,出自不同国家的诸侯先后成为了霸主。而其中最为出名的无位,被称为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影响最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晋文公

晋楚争霸当中,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晋国的国君晋文公。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是一幅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绘于北宋末年,现在收藏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晋文公复国图》全图分为六段,采用连环绘图的形式,详尽地描述了晋文公重耳被他的父亲放逐在外十九年,所发生的十几个故事。当年,重耳出奔时,狐偃、介子推等随行。到宋国,宋襄公赠以马二十乘。到郑国,郑文公不礼。到齐国,齐国国君将女儿嫁给了重耳,重耳一度享富贵,不再考量回归晋国。而齐国公主和随行大臣设计将重耳灌醉,偷偷送出齐国。此后,重耳又到楚国,楚国大臣子玉欲杀之,而楚成王敬其为上宾。


邵蓓(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他(重耳)当时可能也没想过自己要回晋国做晋国的国君,但是这个时候呢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晋怀公非常怕他回国,怕他吧自己的这个位置抢了。但是形势的逼迫,包括身边的人的鼓励,包括晋怀公的逼迫等等,他最后坚定了自己要回到晋国做国君的这个想法。

【介子推庙·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风景区】关于晋文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特别是在现在的山西,很多地方还形成了独有的风俗。每年的五六月份,北方也进入了时断时续的雨季。在寒食节快要来临的时候,山西的介休地区的老百姓就早早的开始忙活了。村里的老人们将面揉好后,捏成燕子的形状,这种用面食制作的燕子叫子推燕,也叫清明燕。在山西介休的方言里,燕的发音同念。当年,在晋太子重耳逃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熬汤。而又了像介子推这样忠心耿耿生死相随的肱骨之臣,才成就了晋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晋国霸业。如今,人们在做子推燕的过程中,一定会用剪刀剪出一些花纹,一方面剪出的花纹会让子推燕更加好看,另一方面,这也寓意着一代霸主晋文公和他的大臣们始终保持这忧患意识,富庶之后不忘刀锋之难。而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德,讲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全国不许生火,只准吃一些早已准备好的,类似子推燕这样的点心和一些瓜果。子推燕蒸熟出炉后,还有点上寓意祥和和花红,待到面食冷却后,人们会把子推燕用柳枝串起来挂在门楣,为当年的晋国高风亮节的贤臣寄去思念,也为家人祈求福瑞平安。

晋文公重耳,有着与齐桓公相似的经历。既有在外流亡的艰难,,又有肱骨之臣的辅佐,尝遍了人间之苦,但也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超常的能力,而这,正是像介子推那样的臣子死命追随晋文公的原因。在六十二岁的时候,重耳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返回晋国,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的时代终于开启。在晋文公即位之后,他很快抓住了机会,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由此迅速强盛。而晋文公同样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使晋国迅速称为新的霸主。

陈相灵(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那么到了晋文公称霸的时候,最大的不一样,那就是靠自己的实力了。在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还可以借用周天子这种旗号,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么这种借力就越来越不现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就要靠实力了。国与国之间,你要靠周礼去约束对方,已经没人去听了。它完全就是说,靠拳头说话的这样一个时代了。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内讧,王叔带联合狄人伐周。此时,齐桓公已经死去,中原已没有霸主。刚刚即位的晋文公雄心勃勃,采取大臣狐偃求诸侯莫如勤王的建议,亲率大军护送周襄王回到王城,并协助周襄王杀掉了王叔带,彻底解决了周襄王多年来的后顾之忧。这一尊王行为,使晋文公名闻天下。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开始投靠晋国。

这是山西侯马市中心的一组雕像,晋文公手指苍穹,气度恢弘。尊王的同时,晋文公继续奉行攘夷之策。当时,南方的楚国仍是中原最大的祸患。公元前633年,强大的楚国军团向宋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宋国危急,赶紧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整顿战备后,于公元前632年率大军迎战楚军。双方在城濮展开激战。在晋楚开战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礼遇。重耳向楚成王许诺,如果侥幸登上君位,日后如两国开战,将为楚君退避三舍,也就是九十里。

吉琨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晋国退避三舍,可以退到有利于晋国作战的地形,同时在那儿设下埋伏。那么在城濮一战,楚国是大败。由于这一大败,晋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也奠定了晋国以后一百五十年的霸业。

城濮之战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召集了有八国诸侯参加的贱土之盟,定下了同心协助王室、互不侵害的盟约。这次会盟,周襄王亲自到会,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和之前举行的葵丘会盟相比,这次盟会的仪式正式而明确,更加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王室对霸主的认可。

和齐桓公相对温和的称霸不同的是,晋文公称霸就在于城濮一战。这也意味着春秋初期,诸侯尊王的政治手段,越来越成为一种表面上的形式。靠实力说话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旋律。王室制定的周礼马上就会被各诸侯国,践踏于纷乱的战争中。

这是珍藏在山西博物院的一套列鼎。吉琨璋是山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晋国历史是他一直研究的内容。

吉琨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这一套鼎呢,它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列鼎。这是五鼎,说明当时在晋国的爵位,晋国国君所使用的级别只能是五鼎。

当年晋国的国君使用的是五鼎,但数百年后,还是在晋国的疆土上,曾经被严格遵循的礼制已经遭到公然地僭越。和晋文侯五鼎同处一个展厅的,还有一组形体相对较大的七尊青铜鼎。而这组鼎的拥有者,竟然是晋国的一位国卿。

邵蓓(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你要从春秋来看,春秋的用皿制度,在整体上都比西周要高出了一个规格。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果你从时间的纵向来看,春秋的整体僭越了西周。

在僭越周礼的同时,霸主们开始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新的游戏规则脱胎于周礼,但规则调整的已经不是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关系,而是霸主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晋国成为霸主后,诸侯和霸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礼仪化。在晋国霸业兴盛的一百多年间,见于记载的晋国主持的大的盟会有38次。在《春秋经》的记载中,鲁国的国君去洛阳见周王只有一次,还未行朝见之礼,而去晋国朝见多达21次。晋国为诸侯制定了一系列朝聘、纳贡制度。各国要跟随晋国出兵讨伐不听话的诸侯。诸侯国之间的纠纷,由晋国斡旋解决。晋国显然比齐国更进一步。在晋国称霸期间,霸主最终取代周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

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通过战争,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了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陈相灵(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我们说华夏观念跟跟四夷相计较,它是比较先进的。它是以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等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的,那么这种理念对不同的部族来说,大家有了统一的中心,最后真正才变成了一家人。所以这对我们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思想导向作用。

随着争霸的展开,有实力的大诸侯国,忙于开辟自己的领土增强国力,中原文化得以向四夷播散。而南方的楚国,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诸侯国。

晋楚争霸

这是一种叫做铜草花的植物,有铜草花的地方就有铜矿。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发现了这种规律。这里是湖北大冶的铜绿山,九月,铜绿山上的铜草花还是绿油油的一片,两个月后,山已经从绿色变成了紫色。这里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为楚国最大的铜矿开采地。大冶之名,也因此而得。铜草花盛开的铜绿山上,有一座楚国当年的采矿遗址。陈树祥,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

陈树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能够见到的一片古采矿遗址。在古代,如果有了铜,他就有了实力。我们看到,这个时候的兵器,全部都是用铜做的。

当年的铜矿,就像今天的石油一样,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谁拥有了矿藏以及治铜的先进工艺,那就意味着谁就会成为有实力的的大国。

陈树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说楚国是蛮夷,它不蛮。从春秋到战国,它的冶炼、铸造,青铜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顶峰。在西川发现的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里面,它就能够用失蜡法。

在湖北博物院,制作精美的楚国青铜器随处可见。当时最先进的失蜡制铜法已在楚国广泛运用。这些都印证了楚国的强大国力。不仅如此,青铜器文化的成熟还标志着,一向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的楚国,其实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全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现在讨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候,早期阶段都说是一元的,就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这个是唯一的。现在我们说是二院耦合,那么实际上华夏文化的主体部分,应该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构成。比如说我们礼器的组合关系,我们都说是鼎簋,它所反映的礼制是一致的。我们说礼器就是礼制的一种物化形态。它楚国还是按照西周的礼制,还是一直在实施,还是在贯彻落实。

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只不过,随着华夏文化进入荆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让年轻的国君楚庄王跃跃欲试。楚庄王即位时还很年轻,当时,他的王国还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庄王当政三年,不理政务,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这样荒诞了三年之后,忍无可忍的齐国大臣上书进谏,他们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南方有一种鸟,它落在土岗上,三年不展翅,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此时的楚庄王,已经明显察觉察觉出举国上下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于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让世人铭记至今的话: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来历。此后,楚庄王开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楚国由此成为中原之外,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势日盛的楚国随后开始觊觎中原,但和此前的齐桓公晋文公不同,楚庄王却没有多少尊王的思想。相反,他想彻底催婚周王室的权威。

邵蓓(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他正好是伐陆浑之戎,当时是在河南伊川附近。因为那里离洛阳离东周王畿已经很近了,他就顺便往北进军,到了东周王畿。然后就问周鼎的大小轻重这个事情。当时周王就派王孙满去见楚庄王,然后就说这个【周德虽衰,但是天命未改,鼎之轻重,不可问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周虽然衰落了,但是这个天命还在啊,你不能随便问,而且呢,这个是在德不在鼎,你不能问鼎的轻重大小,得看你有没有这个德。听了这个话以后,楚庄王就回去了。

九年后,楚国与晋国展开决定霸权的邲之战。邲之战,晋军大败,其霸主地位遭到致命的打击。公元前589年,楚国与鲁、秦、宋、陈、卫、郑、齐、曹等中原诸侯在蜀会盟。这次会盟确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来,一直被视为蛮夷的楚国,终于成为中原诸侯承认的霸主。楚国建立霸政的过程当中,彰显了他们由蛮夷走向华夏的过程。晋国并不甘心失去霸主的地位,经过多年的整休,公元前575年,晋国向楚国挑战,两国为争夺霸权再次展开大战,双方主力在鄢陵一较高低。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被称为鄢陵之战。经过鄢陵之战,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但楚国并没有受到严重伤害,国力依然强大,始终对晋国虎视眈眈。鄢陵之战后三十年(公元前546),在宋国大臣向戌的邀请下,晋、楚、卫、曹等14个诸侯国的代表,一起在睢阳会商,这次会议被称为弭兵之会。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

【天子驾六·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这是在2002年被发掘的周王室墓葬遗址,这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周天子乘舆,印证了古文献当中天子驾六马的记述。然而,和黄土已经成为一个颜色的六匹骏马的骸骨却铭刻着周王室最后的所剩无几的权威和尊严。

随着东周天子的权威的丧失,在彬彬有礼的礼仪社会的表象表象下,西周的礼仪制度正逐渐被抛弃,取代周天子实际地位的霸主们,赖以为系权势的,是他们强大的国力。他们和诸侯之间,之后盟主和从属的关系,而没有君臣关系。春秋霸主政治本身,就是对西周宗法制度的颠覆。社会的变动,汹涌而至。随着由列强争霸演变为诸侯兼并,东周的另一个时代,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战国时代,即将到来。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将更加惨烈,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望着重新统一,中国将由此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统一的历史进程。


【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12春秋争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