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里的真玩意儿:【首饰、服装】

2022-08-05 10:09 作者:天鸿_  | 我要投稿

此文为转载,作者是贴吧:枯叶蝶的飞翔

原帖作者创作于2019年

----------------------------------------------------------------------------------

       楼主是红楼迷,对于关于《红楼梦》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可能索隐类的除外)。我想大家一定跟我一样很好奇,《红楼梦》里写到的一些服装、首饰和文玩陈设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楼主就做了一些探索,现在把成果分享给大家。说是科普,其实楼主才疏学浅,错误之处肯定难免,还请各位高人方家多多指正。

       本帖参考资料来自撷芳主人、洛梅笙、姜图图、李心怡、芷芸茜燕、马未都先生、王世襄先生的文章和专著,在此表示感谢。同样要感谢网友雪见.南燕、须臾落落和伯慧君的帮助。

       本帖部分图片文字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官微,在此表示感谢。

       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剧照镇楼(图片来自午后阳台慵懒时光的新浪微博),以下开始正文。(这里的楼主是指原楼主枯叶蝶老师)


一、首饰


       首先,让我们从王熙凤出场的造型说起。

       先说首饰头面,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什么是“金丝八宝攒珠髻”?

       楼主以为,“金丝八宝攒珠髻”指的应该就是明代妇女的狄髻。

       明代已婚妇女在正式场合需要戴“䯼髻”,䯼髻通常以金银丝或马鬃、头发、篾丝等材料编成,外覆皁色纱,佩戴时罩于头顶发髻之上。与䯼髻相配的还有各式首饰,明代也称为“头面”。

       明代的䯼髻头面已从寻常头饰发展为具有一定插戴规则的首饰组合,每一款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称以及佩戴位置。范濂《云间据目抄》云:“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鬓’,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镮。”其他主要的䯼髻头面还有“钿儿”、“分心”、“压鬓钗”及花卉草虫题材的首饰等。

       《红楼梦》原著中说,王熙凤“恍若神妃仙子”,可见其服装首饰之华美。据楼主看,能用这样的形容词,说明王熙凤肯定佩戴了基本上全套的狄髻头面。

       让我们看看这全套头面究竟由什么组成吧。


1.钿儿

       又称花钿,《说文解字》曰:“钿,金华也。”即花形金饰。钿儿戴在䯼髻前方底部,整体呈弧形,背面有垂直向后的簪脚,或在左右两端连缀系带。钿儿造型多为花卉、云朵、龙凤、仙人等,有些还镶嵌珠玉宝石或以点翠作为装饰。《金瓶梅》第十五回:“(李桂姐)家常挽着一窝丝杭州攒,金缕丝钗、翠梅花钿儿、珠子箍儿、金笼坠子。”第六十八回:“不一时,吴银儿来到,头上戴着白绉纱䯼髻、珠子箍儿、翠云钿儿,周围撇一溜小簪儿。”

       顾起元《客座赘语》云:“花钿戴于发鼓之下,古之所谓'蔽髻’也。”“蔽髻”出现于魏晋时期,《晋书·舆服志》记载:“贵人、贵嫔、夫人助蚕,服纯缥为上与下,皆深衣制。太平髻,七钿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嫔及公主、夫人五钿,世妇三钿。”此后历代因之,但形制有不少变化。明初参考唐宋制度,拟定命妇首饰用博鬓、花钗、翟以及宝钿,后称“山松特髻”,洪武二十四年改为翟冠,如公侯伯及一品夫人:“冠用金事件,珠翟五个、珠牡丹开头二个、珠半开三个、翠云二十四片、翠牡丹叶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带金宝钿花八个;金翟二个,口衔珠结二个(《明太祖实录》)。”翠口圈在翟冠底部,上面缀金宝钿花(五品以下命妇用抹金银宝钿花)八个。䯼髻钿儿即对应命妇翟冠的宝钿花,因无制度要求,所以款式变化更为丰富。

       (注:本帖中图片来源较多,凡有原博水印的不再标示出处,特此说明)


2.分心


       戴在䯼髻前方正中,通常簪脚朝上。“分心”一名主要见于《金瓶梅》中:

头上银丝䯼髻,金厢玉蟾宫折桂分心,翠梅钿儿,云鬓簪着许多花翠。(第十九回)

妇人道:“我不好戴出来的。你替我拿到银匠家毁了,打一件金九凤钿根儿,每个凤嘴衔一溜珠儿。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的金镶玉观音满池娇分心。”(第二十回)

头上戴着貂鼠卧兔儿,金满池娇分心。(第二十一回)

西门庆见他头上戴金赤虎分心,香云上围着翠梅花钿儿,后髩上珠翘错落。(第六十七回)

月娘头上止摆着六根金头簪儿,戴上卧兔儿。也不搽脸;薄施胭粉,淡扫蛾眉。耳边带着两个金丁香儿,正面关着一件金蟾蜍分心。(第七十五回)

       从小说描述可知,分心在䯼髻的正面,其得名可能和簪戴位置有关。都是单件使用,不成对,也不戴在䯼髻的后面。

       分心的样式主要有佛像、观音、梵字、龙凤、花卉及神仙人物等。兰州市白衣寺多子塔出土了一件明代肃王妃熊氏施金累丝嵌珠镶白玉送子观音满池娇分心,与《金瓶梅》描写的“金镶玉观音满池娇分心”非常相似。《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云:“顶戴观世音者,当得十方一切如来一切静虑波罗蜜多圆满相应,当生无量寿佛刹土,得一切三昧耶现前通解。”由于佛教尤其是观音信仰的普及,明代妇女首饰中出现了很多观音形象,《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也有描写:“徐太太当中戴一尊赤金拔丝观音,右边偏戴一朵指顶大西洋珠翠叶嵌的宝花。”

       其他常见的佛教题材还有兰扎体梵文字,如六字大明咒中的“唵”、“吽”等。明《准提净业》谓“唵”字为“真言之母”,并说:“此字具含无量法门,释迦如来及过去如来,皆因观想此字而得成佛。如观九圣字,先观此字分明,余皆现前。”《准提陀罗尼经会释》云:“即想自心如满月,湛然清净,内外分明,以唵字安月心中,以折隶主隶准提莎嚩诃字,从前右旋,次第周布轮缘……唵字为毗卢遮那佛根本。”常州市钟楼区出土的一件梵文金簪,就是“唵”字分心,上作一月轮,月心为“唵”字,下承以联珠纹和莲花座。

       梵字造型还有一种是反文(反写),北京法源寺所藏辽乾统七年傅章石棺上便可看到用梵文正反写对称装饰的做法。武进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金梵文发簪(分心),即为“唵”字的反文。

       下面是分心的其他几种形态的实物图片,比如凤凰、寿字、仙人等。


3.挑心


       戴在䯼髻的顶部,即《云间据目抄》所说“顶用宝花,谓之'挑心’”。出土的挑心实物与描述相符,簪首多做成一朵或一组花的造型,有些还镶嵌宝石。簪脚垂直朝下,可插入髻顶,或将簪脚上部弯曲一定弧度后插在䯼髻侧边,仍使簪首处于髻顶中心位置。

       挑心使用了很多当时非常流行的花卉相关题材,如“蝶恋花”、“蜂赶菊”等。《金瓶梅》第十四回提到“溜金蜂赶菊钮扣儿”,明代蜂赶菊钮扣有不少出土实物,菊花的造型一般为一圈短而椭圆的花瓣,花蕊较大,饰有网格纹,状如蜂窠。其原型是白甘菊,古人也称为“回蜂菊”,宋代郑克已有诗曰:“今年种得回蜂菊,乱点东篱玉不如。”将女性饰物做成甘菊的样子,大概是因为“回蜂”二字所蕴含的特别寓意。


4.满冠


       戴于<髟狄>髻背面底部(《云间据目抄》:“后用'满冠’倒插”)。满冠的造型类似山峦或笔架,中间高耸,两边逐渐降低,为适应䯼髻的轮廓,整体向后呈一定弧度的弯曲。背面有长簪脚,用以插入䯼髻中。王圻《三才图会》记载:“若满冠,不过以首饰副满于冠上,故有是名耳。”并配有满冠的插图。《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描写:“李瓶儿又叫过奶子如意儿,与了他一袭紫紬子袄儿、蓝紬裙,一件旧绫披袄儿,两根金头簪子,一件银满冠。”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也写到“金相宝石满冠髻、金相宝石掩鬓各一个”。


5.掩鬓

       又称“捧鬓”,即《云间据目抄》谓“两边用捧鬓”者。掩鬓的造型多做成带尾的祥云状,簪脚朝上,插戴位置靠近左右两鬓,因此是两件成对,如常熟博物馆藏陆润夫妇墓出土的一对人物楼阁纹金掩鬓。

       《客座赘语》说:“掩鬓,或作云形,或作团花形,插于两鬓,古之所谓'两博鬓’也。”《三才图会》中掩鬓的插图便标为“两博鬓”,文字部分注明:“两博鬓,即今之掩鬓。”将<髟狄>髻的掩鬓称为“两博鬓”,是因为掩鬓原本与命妇礼服首饰中的“博鬓”相对应。

       《旧唐书》:“内外命妇服,花钗,施两博鬓,宝钿饰也;翟衣青质,罗为之,绣为雉,编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而下。”《宋史》:“命妇服,政和议礼局上: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明初拟定的命妇冠服也有翟衣、两博鬓,洪武四年对制度作了修改,命妇礼服不用翟衣,改为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以山松特髻、假鬓、花钿为首饰,后改用翟冠,不再使用博鬓,但明人在提到䯼髻掩鬓时仍会将两者联系到一起。


6.压鬓钗

       又称倒钗、宝钗。一对,簪脚较长,整体略向背面弯曲,形成一定弧度,插在<髟狄>髻底部左右两侧,可以起到固定作用。

       《说文解字》:“笄,簪也。”《六书故》:“钗,楚皆切,两股筓也。”钗象叉形,故古人多以两股为钗、单股为簪,唐施肩吾有诗曰:“著破三条裾,却还双股钗。”到明代,钗、簪的概念已无严格区分,压鬓钗只是沿用旧称(宋词有“压鬓钗横翠凤头”),实际却是单股簪脚,所以也被称作簪。《客座赘语》云:“金玉珠石为华爵,长而列于鬓傍曰'钗’,古一谓之'笄’。齐、梁间始有花钗、金钗之名,而实始于汉,前此未之有也。”《三才图会》有压鬓钗插图,题为“钗”。

       后妃命妇戴凤冠翟冠时,有金簪一对,形制、功能皆与䯼髻压鬓钗相同。


7.金顶(头)花簪

       成组出现,通常有一对至三对,簪首为金质或银鎏金,有些还镶嵌玉、宝石、珍珠等,多制成四季花卉造型,簪脚细长,金质或银质,分别插在䯼髻左右两侧。这类簪子也可以用来固定发髻。明代称簪首为“头”或“顶”,若簪首为金,簪脚为银,可称作“金头(顶)银脚簪”。在记录严嵩父子被抄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有:金玉顶梅花簪、金镶(厢)玉梅花簪、金镶玉银脚簪、金镶珠宝银脚簪、玉头金脚簪、金桃花顶簪、金桃花珠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镶珠宝顶簪、金摺丝桃花簪、金倒垂莲宝簪、金点翠梅花簪、金顶银脚簪、金素银脚簪、金宝顶桃花簪、金珠顶菊花簪、金珠宝梅花簪等。

《金瓶梅》亦有多处描写,如:

背地把金裹头簪子两三根带在头上。(第十二回)

月娘头上止摆着六根金头簪儿,戴上卧兔儿。(第七十五回)

不想妇人摸他袖子里,掉出一根金头莲瓣簪儿来,上面钑着两溜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第八十二回)

又替小玉张了一顶䯼髻,与了他几件金银首饰,四根金头银脚簪,环坠戒指之类。(第九十五回)


8.草虫簪

       草虫是䯼髻头面中的常见题材,这类首饰的簪首多做成昆虫等小动物的样子,辅以花草、树叶,造型有蝉、螳螂、蝴蝶、蟾蜍、蜘蛛、螃蟹、蜻蜓、螽斯等等。草虫簪款式较多,大小不一,既可为单件,也能成对,或组成一副头面,如《金瓶梅》第二十回:“(金莲)见他头上戴着一副金玲珑草虫儿头面,并金累丝松竹梅岁寒三友梳背儿,因说道:'李大姐,你不该打这碎草虫头面,只是有些抓住了头发,不如大姐姐头上戴的这金观音满池娇,是揭实枝梗的好。’”第六十一回:“头上银丝䯼髻……周围插碎金草虫啄针儿。”第九十回:“那来旺儿又取一盒子各样大翠鬓花、翠翘满冠,并零碎草虫生活来。”


9.耳环

       环子、耳坠、坠子等,是女性的耳饰。《客座赘语》:“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珰’也,塞即古之所谓'瑱’也。”《三才图会》插图称作“镮”。明代以葫芦形耳环最为流行,有直接用金银做成葫芦状的,也有将两颗珠子组成葫芦式的,虽题材相同,但款式不一,造型丰富。清刘廷玑《在园杂志》还提到明宫有一种“小葫芦耳坠”:“乃真葫芦结就者,取其轻也,内监于葫芦初有形时,即用金银打成两半边小葫芦形,将葫芦夹住缚好,不许长大,俟其结老取其端正者,以珠翠饰之,上奉嫔妃。然百不得一二焉,因其难得,所以为贵也。”

       除了耳环耳坠,还有日常佩戴的一种非常小巧的耳饰叫做“丁香”,形似今人之耳钉。李渔《闲情偶寄》说:“饰耳之物,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九回:“头上也不消多戴甚么,就只戴一对鬓钗、两对簪子,也不消戴环子,就是家常带的丁香罢。”

       狄髻的实物、首饰的插戴方式以及明代女子戴狄髻的整体效果见以下几张图。

       顺说一句,狄髻虽然是金丝编成,外面是罩着一层纱的,只是因为年代久远,织物难以保存,所以只剩下金属部分了。

       以下后三张图来自撷芳主人的专著《Q版大明衣冠图志》

       说完了“金丝八宝攒珠髻”,下面说说“朝阳五凤挂珠钗”。

       楼主在这里提供两种说法。

       其一,这是清代的“钿子”和明代的“钿儿”的结合。

       “钿儿”的实物图片大家已经见过了,让大家看看比较接近原著描写的钿子(以及钿子上的饰物)吧。

       其二,它就是钿儿。这也是有依据的,比如金瓶梅中李瓶儿的“金九凤垫根儿”(即后文提到的“九凤甸儿”),如果把凤凰的数量减少到五只,再加上口衔的珍珠,基本上就是《红楼梦》里提到的“朝阳五凤挂珠钗”了。

       “九凤钿儿”的实物图片太难找,还是找出之前发过的九位仙人的钿儿图片充数吧。大家把仙人替换成凤凰,自行脑补一下就好。

       那么,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有没有出现“朝阳五凤挂珠钗”呢?

       有的,但是肯定不是邓婕饰演的王熙凤出场时戴的这只。

       那么是哪一只呢?答案见下图。

       哈哈,原著里属于凤姐的首饰戴到了老祖宗头上,是不是很有意思?

       既然提到了头面首饰,那么顺便说说迎春的那只“攒珠累丝金凤”吧。

       攒珠累丝金凤,按照楼主的理解,就是用花丝镶嵌工艺做成的金凤簪,上面还装饰着珍珠。

       所以,它肯定不会是87版里这个样子(本来87版里也没说这就是攒珠累丝金凤,但是由于类似的首饰87版的三春人手一件,而且还在元妃省亲这样的隆重场合一起佩戴出来,于是就有人自行脑补了。)

       个人觉得比较接近原著描写的,是以下这件传世实物。

       巧夺天工,有没有?

       顺便,大家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花丝镶嵌工艺吧。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清代宝石资源逐渐枯竭,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2] 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北京、成都两地,且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

       以下是这项工艺的具体内容。

(1)拉丝:

       拉丝是花丝镶嵌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同型号的花丝都是师傅从拉丝板中一条条拉制出来的。拉丝板的眼孔通常是用合金和钻石制成,最小的眼孔比头发丝还要细,最大的直径4毫米,最小的直径只有0.2毫米。从拉丝板中拉出来的单根丝在行内被称为“素丝”,需要两股或两股以上的丝通过搓制成为各种带花纹的丝才可以使用--这也就是“花丝”之名的由来。最常见的花丝是由两三根素丝搓成的,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样式。更复杂的花丝还有拱线、竹节丝、螺丝、码丝、麦穗丝、凤眼丝、麻花丝、小辫丝等林林总总近20种。

(2)掐丝手艺:

       掐丝手艺就是纯手工制作,就是用镊子或钳子将花丝掐成各种纹样的工艺,粘焊在器物上,掐丝工艺是花丝镶嵌工艺中的基本功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

(3)填丝:

       填丝也叫平填,俗称填花丝,是将制成的花丝图案平填在规定的图案里,填丝是花丝工艺中最单调也是花丝镶嵌手工艺里最费时的工序。

(4)焊接:

       焊接是将制成的纹样拼在一起,通过焊接组成完整首饰的工艺过程。

(5)花丝镶嵌的攒工艺:

       花丝镶嵌的攒工艺就是把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叫攒

(6)堆垒:

       堆垒是用堆炭灰的方法将码丝在炭灰形上绕匀,再垒出各种形状,并用小筛将药粉筛匀、焊好的工序过程。

(7)织编:

       织编和草编、竹编是一样的,只不过金、银编织难度大些,这要有经验的艺人手劲均匀才能编织好。

       最常见的镶嵌方式是包边儿镶,也叫包口镶。石碗的制作,行话叫“圈石碗”是重头戏。先要将铜片压制成合适的厚度,而这个度全由师傅们凭着经验掌握。把压好的铜片剪成条状,用来隈成碗边儿。每块石料的形状都不一样,所以与之对应的石碗形状也各不相同。碗沿儿和碗底儿是焊在一起的,然后再焊到作品上。嵌石料倒不是很难。把石料放进石碗里,然后用力将石碗的边缘向中间按压,固定住石料就可以了。行话叫“扣边儿”。这时候就看出石碗的重要了,大了进不去,小了嵌不牢。有经验的工人制成的石碗,会恰到好处地把石料包住。包边儿镶通常用于普通石料,象钻石、红宝石等小巧珍贵的石料如果装进石碗会损失原有的魅力,这时就需要传统的铲钉儿镶了。铲钉儿镶是将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所以需要打眼儿。先要根据宝石的大小挑选钻头。不过,毕竟没有和石料大小完全一致的钻头,所以,在打眼后还要用铣刀进行最后的修补。

       下面是楼主献丑时间,上一张楼主自己画的王熙凤出场造型图。当然是经过一定考证的,但是楼主画技渣,知识有限,细节形制上难免有错误,各位多包涵。

       补充说明一下,以上关于“朝阳五凤挂珠钗”的解释,部分知识点来自扬之水女士所著的《物色——金瓶梅读“物”记》,在此表示感谢。

二、服装


       我们来聊聊王熙凤出场造型的服装部分。

       先说说石青缂丝银鼠褂。

       石青——接近黑色的深蓝色

       银鼠——伶鼬的皮毛制成的皮草里子,呈有光泽的白色。

《文献通考》——又有银鼠,尤洁白。

《本草品汇精要》——银鼠白色如银。

       缂丝——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通经断纬”,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王熙凤有很多这类东西,像石青皮草褂子(灰鼠银鼠各种),这也都体现了清代旗人服制文化的一方面,他们由于游猎民族的特质,对皮草非常重视,不同的皮草甚至对应的身份、季节都不同,所以当准姨娘袭人回家探亲时,穿着青缎灰鼠褂,王熙凤都嫌不好,认为不够体面,给了她一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天马皮,据《大清一统志奉天府五》说的,沙狐生沙碛中,身小色白,皮集为裘,在腹下者名天马皮,颔下者名乌云豹,皆贵重。就是说凤姐给袭人的这件衣服的皮草,是沙狐腹下的毛,称之为天马皮,还有海龙皮,贾宝玉的海龙皮小小鹰膀褂,其实就是熏獭皮,总之,红楼梦里各种皮草的描写非常之多,而这种频繁的描写在其它的一些汉文化的小说中是看不到的,比如《金瓶梅》。

       王熙凤出场的衣着,反映了汉军旗贵族女性“满汉混搭”的衣着习惯。

       曹家属于汉军旗,汉军旗不是汉人,汉军旗是归附旗人的人,是在身份文化上认可满制的,不管他原来是什么人。嘉庆九年,嘉庆曾怒斥说,镶黄旗汉军装的秀女中竟有19人缠足,而稍后一点的《儿女英雄传》中,身为旗人的安太太就说过,“我们虽说是汉军旗人,那驻防的屯居的多有汉装,就连我们现在的本家亲戚里头,也有好几个裹脚的呢。”,满清入关后,为了尽快稳固政权,所以吸纳了大比例的汉人进入汉军旗,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打土豪分田地的作法,但等到江山坐稳后,旗人认为的这些汉军旗本系汉人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了,由于种种原因,在乾隆时期,对除了满蒙军旗以及原来的从龙出关的旧汉军以外的大量汉军旗强行删除旗籍,出旗为民,就是再次变成汉人,可见,从乾隆之前,汉军旗约占旗人总数的三分之二的数量,一直减到了出旗之后依然占了略少于二分之一,而安太太犹有这样的话讲,那么在曹雪芹的生平时代,即康熙、雍正至乾隆时期,汉军旗着汉装或半满半汉的现象是只多不少。

       而这种现象,在王孙贵胄的身边也是可以看到的,比如雍正的两张行乐图,其中一张,雍正坐于月洞前读书,他的右侧有两个满装的女子,他的前方有两个女子,一个是汉装,另一个女子,头上包巾,耳带三钳,配带项圈,身上却穿着汉人女装;另一张图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执扇的女子穿的是旗装,头上包巾或戴钿子不详,脖子上却戴着汉女流行的云肩,上方的女子梳着汉式发髻,穿着旗装长衣,脖子上也同样围着云肩,当时小说中或称为项帕(参看《林兰香》)或花领子(参看《红楼梦》中鸳鸯的打扮),康熙万寿图中的旗妇,穿石青褂,箭袖,戴项圈璎珞之流,脑后却象汉女似的梳着燕尾。

       这套金地缂丝袍料应该是明代万历年间宫中的物件,衣料圆领,中间作云肩,云肩的内容为仕女观灯,背景是折枝梅花与茶花,中间的眉子(即对襟领的部分)也是折枝梅花与折枝茶花装饰,整个料子是有明显的节令意味的,应该是上元节里应节的衣服。

       缂丝实物

       清代的石青团花褂子实物

       再来看看清代中晚期的缂丝

       来说说什么是“大红缕金百蝶穿花洋缎窄褃袄”。

       百蝶穿花——“百蝶穿花”纹样,是在单件织成面料中,数量百只以上的蝴蝶与分散排布的四季折枝花卉互相紧密镶嵌结合而成的纹样。

       洋缎——“洋缎”名称有史可循,在雍正三年的《内务府奏曹頫送来缎疋如数收讫摺》中,“洋缎”与“妆缎”、“蟒缎”、“倭缎”等织物名称并列出现,由江宁织造上交宫廷。从中可见“洋缎”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曾由江宁织造生产。因此,可以论定王熙凤上装面料是“洋缎”。

       缕金——那么,“缕金”的手法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它指的应是南京云锦中的“片金绞边”手法,这种手法是将片金线以通梭形式织入锦缎,在妆花部分的外沿处显花,呈现出金线“勾边”的视觉效果。施以片金绞边手法的面料就是“织金妆花缎”。由此看来,王熙凤上装面料“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就是以大红蚕丝作经纱和地纬,在蝴蝶纹样与折枝花卉纹样的外框以片金绞边手法勾边,内部以彩色蚕丝挖梭织成的织金妆花缎。

       完全合乎红楼原著描写的衣料图片太难找,找到了一些工艺或者纹样相似的,大家感受一下吧。

       最后来说说说“翡翠撒花洋绉裙”。

       洋绉——一种丝绸织品。极薄而软,微带自然皱纹。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2,翡翠宝石的颜色。

       然后说说马面裙。马面裙可分为明马面和清马面,明马面和清马面是有区别的。

       第一,区别在裙襕上。裙襕是条状的织花装饰带,明代早期有两条,上面的叫膝襕,靠近裙摆底部的叫底襕。到明代中后期,膝襕逐渐消失,只剩下底襕。明马面的裙襕是横向的,而清代马面裙极少有裙襕,装饰手段以镶滚为主,即使有裙襕,也基本是纵向的。

       第二,清代马面裙比较重视裙门的装饰。清代马面裙比较喜欢用刺绣装饰,而明代马面裙的主要装饰手段是织花。

       第三,早期的明马面,多为一片式布料打褶,布料为事先织成,裙子膨胀的款式可以通过衬裙达成。多片缝缀而成的款式明代也有,主要因为当时的布幅较窄。如果裙腰不打褶皱,裙片会裁剪成梯形,然后缝合。两片式马面裙多见于清代。

       明代马面裙实物

       明代早期马面裙(撷芳主人的复原图)

       明代中后期马面裙(撷芳主人的复原图)

       明华堂制作的明制马面裙

       清代马面裙实物

       清代马面裙结构图

       顺带看看《红楼梦》里提到过的“花领子”。

       以下为传世的“花领子”,花领子又名阁鬓。

       王熙凤的出场造型就全部讲完了,下次说说她去花枝巷见尤二姐的造型。

       接下来说说王熙凤去花枝巷见尤二姐时候的造型。

       原著中的描写是——“头上都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此段描写不同版本文字有出入,细节也不尽相同)

       先来看看87版里这段戏的造型。

       原著的另外一个版本,写的是“头上都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子袄,青缎子掐银线的褂子,白绫素裙。”

       跟以上图片对照,“青缎子掐银线的褂子”能对得上号。白绫素裙没按原著做,但形制也没有大误。最大的问题,就是那个“青缎披风”。

       我们先来说说“披风”在《红楼梦》的时代究竟指什么吧。

       披风是明代男女都可穿用的外套款式,一般作为便服,罩于袍袄之外。披风的袖口一般较大。明代的披风还是带休闲服的性质更多一些,而到了清早期,披风已经可以光明正大的作为常服使用了。

       “常服”——常礼服。

       明白了吧,87版里按照现代的意思理解“披风”,结果把披风做成了一件“斗篷”。而在清代早期,“披风”和“斗篷”是两件完全不同的服饰。

       让我们看看传世容像中的披风长什么样吧。

       觉得这位老太太不够美貌?没关系,有年轻漂亮的。以下两张为撷芳主人的复原图。

       下面是原楼主枯叶蝶老师自己画的复原图

       王熙凤去见尤二姐的时候穿着这么一身衣服,其实是有两重含义的——

       第一,就是她后面大闹宁国府时说的,“国孝家孝两层在身”,尤二姐再受贾琏宠爱,“偷娶”这件事,终究于礼不合。

       第二,前面说了,披风在清代早期可以作为常礼服使用,算是相对正式的衣服。王熙凤这个大奶奶,当然要在尤二姐这个妾室面前,摆一摆主母的威风了。


红楼梦里的真玩意儿:【首饰、服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