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豫剧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连载三十一)

2021-07-20 21:06 作者:牛小欣NXX  | 我要投稿

《牛欣欣传奇第二部:音乐精灵》

第三十一集:豫剧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陈楠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她愣了一下,仔细回忆了一下昏迷前的情况,实在想不通自己怎么会从恶魔城堡转移到床上。她一起身,发现自己身上穿的是睡裙,T恤和牛仔裤在旁边的床头柜上放着,叠的整整齐齐,心里不禁胡思乱想道:我衣服怎么还让人给脱了,虽然这个床睡着挺舒服,但我还是应该关心一下自己的清白,把我抱到床上的人究竟是男是女?

  陈楠换回自己的衣服,下了床观察一下四周,其实就是个普通的卧室,并没有任何玄机。陈楠打开房门,房间外面正是客厅,一个老奶奶正在拖地,看见她说道:“哟,你醒了,先随便坐吧。”陈楠单刀直入的问道:“这是哪里?”

  老奶奶回答:“这里是我家。我今天闯入魔界,想救出豫剧的守护精灵,虽然我注意到你没有翅膀,但是发现你有难便顺带把你救下了,可是救了你之后,我又隐身在城堡内搜寻了好几遍,没有发现其他被困的人。这样一来豫剧守护精灵的事又没有线索了,我现在真的很焦虑啊。”

  陈楠并没有直接向老奶奶提供情报,而是试探着问道:“你老是说‘豫剧的守护精灵’不是显得啰嗦吗,你能把她的名字说出来吗?”老奶奶回答:“守护精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出现的职业,我们年轻的时候唱豫剧时是没有守护精灵的。对于守护精灵,我只是略有耳闻,并不是了解的非常透,不知道名字。”

  听老奶奶这么说,陈楠想了想,又问道:“你一把年纪还能去魔界救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吧。你能当场展示一下魔法吗?”老奶奶听了这话便说:“好,我今天就偷个懒,不打扫卫生了,坐下来陪你聊聊天。”

  老奶奶一只手扶着拖把的棍子,让它站立,另一只手指了指它,说了声“自动打扫!”拖把便自己跳进水桶把自己沾湿,等水变黑后跳出水桶自己拖起地来,水桶这时飞到盥洗室,将脏水倒入马桶,再飞到靠墙的地方落地,水桶上方的水龙头此时自动打开,待接满水后又自动关闭,水桶又飞回客厅落地,等待下次涮洗拖把。在水桶做这些事的同时,厨房里的抹布飞到客厅,把茶几抹的干干净净,老奶奶邀请陈楠坐到沙发上,要主动与她聊天。

  陈楠这时还保留一丝警觉,坐到沙发上后,对老奶奶说:“你刚才已经提到过你年轻时是唱豫剧的,你就聊一聊跟豫剧有关的知识吧。”老奶奶丝毫不显慌乱,想了想回答:“那我就来给你讲一下豫剧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吧。”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

  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凌云志》《义烈风》《霄壤恨》《涤耻血》《三拂袖》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1936年,常香玉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演编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彭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河南梆子的影响和流行地区。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河南梆子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当豫剧之花在西北大地竞相开放的同时,在东部黄淮平原的安徽界首,颠沛流亡的豫剧也以顽强的生命态势,绽放出新的异彩。界首原是一个偏僻的小镇,日军入侵后,津浦铁路沿线城市先后沦陷,静寂的小镇一下热闹起来,商贾云集,人口大增,戏剧演出活动日益频繁。这个原本沙河调流行的地盘,一下涌进了许多豫西调的班社和演员,使得豫东调和豫西调在这个偏远小镇也展开了交汇融合。

  老奶奶对陈楠说道:“我年轻的时候也在界首唱过豫剧,当时观众评价的时候都说我舞得好,还说马金凤唱得好,阎立品长得好,毛凤麟哭得好。我和她们三个并称为‘四好名旦’。”

  这时,陈楠发现茶几上有一个相框,里面是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她拿起照片看了看,问道:“这张照片是黑白的,一定有一些年头了吧。”老奶奶回答:“是啊,这是上世纪40年代的照片,经过了兵荒马乱的洗礼,这张照片竟意外的保留了下来。现在新中国成立了,我过上了好日子,这张照片我也不想丢了,我就买了相框把它装了起来。”

  陈楠又问道:“这个人这么年轻,是你儿子吗?”老奶奶尴尬的笑了笑:“他是我丈夫,但是他却抢先一步,来到了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永远不会变老了。”

  陈楠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老奶奶见状只好主动打破僵局:“想不想听听我和我丈夫的故事?”

  见老奶奶有兴致,陈楠便听起了故事。

 

(未完待续)

豫剧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连载三十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