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退场,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过得好了,请退场。
过得不好,却也请退场。
这适用于自己,也适用于他人。
更适用于一切人类关系,包括亲情。
除非······
人人都想过体面的人生,但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
因为大多数人首先搞错了方向。
很多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锦衣华服、外表光鲜亮丽就代表一个人的着体面与高级。
但这其实一点也经不起推敲。
如若不然,那些华而不实的蝇营狗苟之辈又怎么会遭人鄙视和唾弃呢?
纵然名牌加身,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暴露着自身的浅薄与寒微。这样的人,又何来体面可言?
真正的体面,并不在显而易见的地方,而是一种肉眼不易觉察的内在修养,是一种清醒与沉练的处世态度。
其核心在于:不委屈自己,也不尴尬别人。
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懂得在特定的时间自觉退场。
— 过得好了,请退场。
我国古代有句俗语叫:苟富贵,勿相忘。意在提醒一个人发达了以后不要忘了当初的老朋友,否则是要被人们强烈谴责和声讨的。
轻则“忘本”,重则“势利”、“狗眼看人低”,骂起来那叫一个痛快、那叫一个过瘾。
但骂过了、痛快了、过瘾了,却少有人想过,为什么那些发达了的人总是不约而同地抛弃了原来的朋友?
这一切仅仅是道德层面可以解释得通的么?
既然老套的剧情总是重复上演,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它其实是合理的、符合某种规律的呢?
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你身边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发达了,比你过得好了,你会乐意看到他像以前那样在你身边晃悠吗?
你会发现,你的心情还蛮复杂的。
毕竟当初一个水位的人,现在忽然比你高了一个或者好几个水位,那滋味能好受吗?
倘若他每天还没眼力见地按时出现在你眼前,岂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你们的差距和你的“失败”?对此,作为“失败”的一方,你又将作何感想?
可见那些“发达”了却不肯退场的人,有时候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受欢迎。
记得以前加入过一个前同事组建的租房讨论小组群。群里人数不多,大概也就十来个人的样子。
一开始,大家关系很融洽。没事经常一起聊天,或者约个饭、看个电影什么的。
后来没过几年,一个叫小L的前同事突然事业起飞,很快便跟老公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新房,吃穿用度、生活面貌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紧接着,小L便时不时地在群里给大家“分享”自己的新生活:装修得精致舒适的新房、首饰、名牌包、化妆品、国外游、自驾游、健身照······
然而得到的回应却是寥寥无几。
除了偶尔有一两个人夸张地赞美几句之外,其他人几乎全都一致地保持沉默。
后来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看到小L再发消息,以为她“觉悟”了。结果一看群列表,才知道她已经被管理员踢出去了。
你想,一个拥有大house的人在一群苦哈哈的租房蜗居族面前大谈装潢、生活、珠宝、异域情调之类的,她能讨喜吗?何况她还曾经是跟后者一样的人。
她让其他人情何以堪?
另一个朋友,也曾一度因为“发达”而跟十几年的好友闹掰了。而起因仅仅是他在朋友圈发的一张新房的暖房照。
看到照片里春风得意的他,好友一方面当即发了一组类似的家居图作为“自卫”和“反击”,另一方面又误以为他飞黄腾达了,各种明里暗里地想要得到他的“关照”。
几个回合下来,朋友实在招架不住,俩人便红了脸,相互拉黑完事。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已经不在同一条道上的人了,又何必勉强同路呢?毕竟走得太快的人,难免会让其他人感到太过吃力。
自觉退场,于人于己都是一种体谅与成全。
— 过得不好,请退场。
有个老掉牙的故事相信有些人应该看过。
说的是知名乞丐朱重八当了皇帝。有一天他以前的穷朋友特地跑来找他叙旧,想讨点好处。
结果这家伙不会说话,一张嘴就说:重八啊,你还记得当年我们饿得抢豆子吃的时候吗?罐子破了,豆子洒了一地,你光顾着吃,结果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塞嘴里了。叶子卡得你喉咙难受,多亏我让你嚼了一把青菜叶子才咽下去。
谁知话没说完,朱元璋就当即让人给他推出去斩了。
因为不懂得退场,这位曾经的患难之交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怜吗?可怜。
合理吗?合理啊。
你想想,人家现在可是皇帝。而你一个泥腿子却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去跟人叙旧。
你们能叙什么旧?无外乎是当初吃糠咽菜的旧。
可这是能跟一个身为皇帝的人聊的么?你这是当众打他的脸!而且还是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
你知道他那个圈子的规则和礼仪么?你就敢肆无忌惮地往这个陌生的圈子里闯?你还口没遮拦地爆料人家过去的糗事?
他不治你治谁?这是你自找的啊。
人的生存环境一旦发生改变,那么他的人际环境也必定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是不可逆的。
毕竟圈子不同了、视野不同了、接收到的信息不同了、考虑的事情也不一样了,可聊的话题自然也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
就好比说,老朋友在开飞机,而你自己在开挖土机。你们有什么共同话题呢?讨论如何把挖土机开到天上去么?
这就是差别所带来的距离。
— out of sight,out of love。
看不见了,也就不再爱了。
这是美国的一句俗语。
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简直不要太贴切。
看不见了、看不懂了,不在同一个世界了,那就用不着再“相爱”、再强行亲密了。
这不止适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以及友情,同样也适用于爱情与亲情。
网上流传着一句颇为辛辣的戏谑之语,叫做“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因为“再爱,就不礼貌了。”
听上去够露骨也够虐心的。
但往深了说,这却也是合乎人性,也合乎常理的。
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里,既已不能同路,不斩断情丝,又能怎样呢?
一个是才子,一个却不是佳人,他们相互看不见对方的世界,要如何相爱呢?
就像鲁迅先生和他的原配夫人朱安,一个是新派的大文豪,一个却是传统的小女人,他们即使成为了名义上的夫妻,又怎么可能拥有共同的天地呢?
遗憾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却根本无法找到得体的方式从对方的世界礼貌退场。
亲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看不见、看不明白,却赖在原来的相处模式里不肯退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其实都可谓是一种困扰和伤害。
电视剧《人世间》中,普通工人周志刚一直想跟大儿子周秉义的岳父——也就是市长,联络联络亲家之间的感情。
但因为种种原因,大儿子的岳父岳母却一直没能跟周志刚老两口正式见面。
对此,周志刚一直耿耿于怀。
直到临死前,他才想通了,感慨说:不见是对的,不同阶层的人硬凑一块儿,大家都难受。差别就在那儿,这怪不得别人。
而后来,大哥周秉义也当了市长。弟弟周秉坤则同样遵循着父亲周志刚临死前的理念。
尽管自己是周秉义唯一的亲弟弟、尽管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但周秉坤从来都没有以亲情之名去向周秉义索要过任何额外的“帮助”。
相反,他甚至一再体谅周秉义身为市长的身不由己。
正是因为懂得在身份角色的变换中自觉退场,周秉坤才维护了大哥的刚正,也维护了自身的体面与尊严。
所以那些距离很远的的世界、那些差别越来越大的人,实在没必要老想着凑一块儿了。
因为那个世界、那个人,你已经看不懂了。
何必尴尬了自己,又为难了别人呢?
自觉退场,其实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除非——
你和那个“不一样了”的人始终心灵相通,始终有着灵魂的共舞与智识的共鸣。
就像俞伯牙与钟子期。
就像管仲与鲍叔牙。
就像朱元璋与马皇后。
······
归根结底,你们必须在某一个领域或层面上始终旗鼓相当、势均力敌。
这正是一种终极的体面与高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