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滤池菌种


滤池是一种处理污水的生物膜过滤系统,其部分是由滤料、微生物菌剂(即生物滤池菌种)和载体组成,其中,生物滤池菌种是,它决定了系统的运行效果。目前,的主要集中在对不同类型生物滤池菌种的筛选及优化组合上,但关于如何提高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较少。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就如何提高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群。根据污水水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群,是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实验筛选,确定适宜的细菌种类;二是通过经验判断,确定适宜的细菌种类。对于前者,需要大量的实验室,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对于后者,则需要长期的工作积累,方能形成一定的经验。因此,从实际工作看,应考虑第二种途径。
二、合理配置微生物菌剂。不同的污水,其污染程度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选配微生物菌剂时,要充分考虑到污水的特点,以增强处理效率。比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较多,且含有较多的脂类物质,所以,在选择复合型微生物制剂时,就要注意选用具有分解脂肪能力的复合性菌剂。又如,城市污水中的氮含量较高,如果使用硝化细菌,则容易导致氮素超标,而此时,若将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搭配在一起,就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另外,在选配复合型真菌制剂时,也要注意这一点。一般而言,城市污水中含有的磷元素较多,而真菌能够利用这些磷元素作为能量,从而实现自身的生长繁殖。但是,当磷元素过多时,就会影响其他物质的吸收,甚至会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因此,在选择复合型真菌制剂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磷元素的含量。
三、地设置曝气装置。由于不同的污泥龄,其生化反应的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曝气装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阶段的水力负荷。一般来说,在设计曝气装置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阶段的曝气量,因为阶段的水力负荷相对较大;其次要考虑的是第二阶段的曝气量;,还要考虑第四阶段以及以后的曝气量。
